在语文“地盘”上要走好“三步棋子”
2012-08-15广东杨丽君叶大仁
广东 杨丽君 叶大仁
2012年3月,在一次区级青年名师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李小雪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庐山的云雾》。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地盘”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李小雪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深受启迪。
一、课堂上永远不可放弃的第一步“棋子”——词语教学
阅读课中的词语教学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日常课中,一些教师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浮光掠影”地带过;不少教师常常竭力回避,原因是很难出“彩”。然而,著名李老师不但注重词语教学,而且教法独特,别具一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二组词语。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后同桌互改)。
(教师用稍快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地报出如下的词语)
第一组:变幻无常 瞬息万变
第二组:大海 天幕
(黑板上,一生把“幻”写错了,另一生把“瞬”写成了“顺”,教师指点)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们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组下面?——“绒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二位同学最终写完了)。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为什么不写上“绒帽”呢?
生:因为我写的这组词语都是属于形容词。
师:对,(风趣地)“绒帽”属于名词。(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写)
生:我这一组的词语都是属于名词的。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写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写一写。
(教师详细指导“帽”字右边的“冒”要上宽下窄,上部“冂”里面的两横悬空,不能与两边相连,是古“帽”字的象形,下“目”是眼睛,表示帽子戴在人的头上,后加“巾”组成新的形声字“帽”。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这样分类后,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写庐山云雾子方面形容词可真多,有——(指示黑板上的词语)
生:(齐读)景色秀丽 腾云驾雾 弥漫山谷流连忘返
师:云雾里还藏着许多的——
生:(齐读)戴在、缠绕、飘荡、漂浮
李老师的这个词语教学设计真是匠心独运,扎实有效。将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听写,不仅检查了预习情况,而且进行了类别归属的思维训练,对易错字“帽”作了形义析解和书写指导,凸显了汉字规律,能使学生形象地识记。随后让学生依据“云雾里有什么的提示按类别读词语,这样的逻辑引读新颖有趣,有别于日常教师们从头到尾统读词语。通过这样的分类听写和按类引读后,学生们对词语的理解更透彻了,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课文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永远是课堂上最美的第二步“棋子——朗读指导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的弊病始终难以消除,课堂上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分析代替不了朗读,朗读的效应常常是分析无法企及的。李老师深谙此道,她的课堂不仅书声琅琅,而且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学习课文二自然段,请一生读,效果不好,没有感情)
师:你是今天课堂上第一个读书的同学,虽然感情还不太够,但能正确地读下来也很不错了。下面我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该生推荐另一生朗读)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该生读得较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课文里,我一边读着,一边就想象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情景,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大家也学学这位同学,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师:现在,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请一生朗读,但读得不好)
师:你一边读,一边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庐山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像一条条玉带;又像茫茫的大海和巨大的天幕。
师:那你现在脑海里就想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样子想象它就在眼前,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师:你比原来朗读得好多了,有进步。还有谁是愿意读?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该生朗读很有感情,听课教师掌声响起)
师:她的朗读怎样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和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相配。
师:看来,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想象丰富了,朗读起来表情自然也就会丰富了。同学们,咱们再来试试吧。
(学生进入情境,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李老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启发学生想象云雾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置身于课文的云雾意境中,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脸上的表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的确,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是读好书的法宝。教者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领会到了想象朗读和表情朗读的逻辑关系。这样授之以法,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课堂上永不分隔的第三步“棋子”——读写结合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潘新和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达、指向写作。”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内容、领悟情感,而且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李老师对于这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就带领学生“指向言语表达、指向写作”。
[片段一]阅读。指向言语表达:
师:我们再把课文默读一下,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写出来的,“轻烟”又是怎么表现的,“银河”、“白马”“冰山 ”从哪些词语流露出来。
(学生默读思考)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1:(读)“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作者写“刚刚还是”“ 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瞬息变化之快,写活了。
师:是啊,一切都是活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生: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师:转眼间——
生: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明明是——
生: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
师:还没等你完全看清——
生: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同学们,此时也许用再多的语言都难以表达作者对庐山的云雾赞美。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的心与作者的心贴在一起吧。让我们快拿起笔来,完成下面填空。
我看到庐山的云雾____;我是庐山的云雾___。
我闻到庐山的云_____;我是庐山的云雾______。
我模到庐山的云雾____;我是庐山的云雾____。
我听到庐山的云雾____;我是庐山的云雾____。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像作者一样地去寻觅、去发现、去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