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抓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2012-08-15江苏王艳
江苏王艳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非常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要精心抓好课外阅读。
一、选书
选择的书籍由师生共同确定,选书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应该有比较大的阅读量,有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
1.选择的书籍要尽可能照顾全班学生的阅读趣味。
2.选择的书籍要有合适的讨论话题。
3.选择的书籍要分低、中、高三个层次。
4.选择书籍应尽量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范围中选取。
书籍选定后,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一个班的量,班与班循环使用。
二、导读
学生开始阅读前,教师要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给予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讲述与大声朗读相结合
两种方式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既了解内容情节,又对语言风格有所感知,更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2.用多种方式带动学生参与
①猜测推想。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可以看目录后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来猜一猜故事内容,可以根据封面、插图猜测或想象人物遭遇经历,像播放电视连续剧那样,讲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推测后面的故事等等。
②设置悬念。教师在讲述与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引发阅读的期待。
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典型片段。教师适当选择一些章节与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默读要求专注,读后无拘无束地交流。朗读则只要情趣盎然。
三、阅读
学生的阅读应放在课外,但它不是课外学生的自由阅读,更不是放任不管。老师对阅读时间和阅读要求,要有一个明确规定,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展和阅读效果,及时总结。阅读前,教师可以指导一些方法,也可以设计一些阅读记录表让学生填写或布置他们提一两个问题,切忌要求过于繁琐,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为了使学生在课外真正阅读起来,教师要带头阅读、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以便讨论时,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促进者”、“首席”的作用。建立学生书友队,书友队应由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组成,互相监督,“捆绑”进行。在家,要征得父母的支持。老师通过家长会,拖家长“下水”,也就是让家长也爱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节假日回家,家长才能督促学生读书。
四、讨论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先生把读书会提问原则,概括为“五少五多”: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问题,多提诠释性问题;少提认同性问题,多提批判性问题;少提简单陈述性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应是我们阅读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切实应该借鉴的。
1.设计好讨论话题
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它是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
①话题要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②话题应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
当所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时候,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为高涨。
③话题应能连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④话题要符合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
2.把讨论引向深入
把读书引向深入,才是读书会的真正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具备追问、点拨、归纳、评价、鼓励、调控等方面的本领。
讨论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应该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对话,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谋求问题得到解决。
五、延伸
我们不能把对一部作品讨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终止。相反,此时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可能。其阅读体验正激发起新一轮高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顺势将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延伸。
延伸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无强迫性,力争最大程度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欲、表现欲。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快乐的享受,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得到培养。
一部作品的延伸活动应该尽量作多维度设计,以供不同喜好的学生选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延伸。
延伸活动的导向应该是多元的。
1.艺术延伸。可以让学生用画作展示故事内容与人物,为作品中的场景、人物设计造型,或为作品配乐,设计台词表演片段等等。
2.生活延伸。由作品阅读引申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可以作访问调查,也可作比较分析。
3.自然延伸。由作品走进大自然的课堂或者进行实验,以验证书中所述自然现象。
4.文学延伸。可作续写、仿写,可读相关作品。如有兴趣,还可就该作品该作家进行专题研究。
5.肢体延伸。指以肢体活动表演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延伸活动。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我们的老师要满腔热情,迎难而上,为完成小学阶段学生145万字的阅读量,在教学上努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