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问难四重 深度探究一课——《巨人的花园》教学例谈

2012-08-15浙江葛荣富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王尔德巨人花园

浙江 葛荣富

一直以来,许多老师或有意或无意地把“质疑问难”简单地等同于第一轮“提出不懂的问题,请教于人”。其实,在教学中“质疑问难”还应该有第二轮的“再质疑再讨论”的过程。甚至还有第三、第四轮的“再质疑再讨论”。这“质”,可质问、可质难、可质辨、可质理。

从第二轮研读起,如果恰当运用“质疑问难”的过程,对局部教学乃至全文的整体教学,都是“点睛之笔”,或落实教学重点,或突破难点,或可延伸提炼文本写法,或探讨想象的合理性……都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笔者就《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展开四个层面“质疑问难”的探讨,求教大方。

一重:清扫门前雪 踏实走重点

这一层面的质疑问难,大家有共识。初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且能够根据“字、词、句、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感知、理解课文内容时的一种需要,俗称“字面障碍问题”。

每一位老师对这一层面的“质疑问难”,有意识的印记,还有踏实的实践训练。

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学生扣题提问有:巨人的花园什么样?以此问为纲领,即可整体感知巨人的三个层面的花园。这是快速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质疑。

读文时,还有学生问:“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什么意思?这是了解字面句意的质疑,同时也涵盖着文章主题意义的质疑。此句的教学可以延后放置在研读阶段完成。

“扫清字面障碍”后,紧接着就要开始围绕教学的重点之“想象画面,品读课文”展开。

二重:图文作对比 怡然悟主题

第二层面的质疑问难,往往着落在第二轮的研读、品读文本中,相对于第一层面具有更高的层次,研空得更深、探究的更深。

品读第三个层面的花园,想象着此时的花园画面,渐诵至背,回环问及:拆去围墙的花园与前时的花园相比,怎样?

生1:又和巨人回来前的花园一样漂亮,充满欢乐。

生2:还有生机勃勃。

[此时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生3:老师,和巨人回来前的花园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时花园里的欢乐比原先的要多!你看孩子们现在可以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还可以在巨人的身上玩,所以孩子们的欢乐比原先的还要多。

生4:不止孩子们的欢乐比原先的多,巨人的快乐也比原来的多。看,他现在感到“无比”的幸福,原先第六自然段他是一个人“孤独”地呆在园子里的。

生3、4都具有敢质疑求异的好品质。正因为他们在研读课文段落之后的质疑问难,才有这两个意外的“精彩”。

生3对图画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更难得的是他把图上获取的信息,转化到文字的层面来转述,他是用图来质疑问难文字。配文运用“插图”如此的合理,而且,是第一个敏锐地跳出来质疑,真可以称得上是“能者”。

生4对文字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而且能总结生3的方法加以有效的图文指对,并从插图中“孩子”的角度,马上转移谈及“巨人”的快乐,寻找到前文与他的“孤独”作对比。

有了这两个无法预约的精彩,使主旨的提炼成为水到渠成之事:“没有孩子就没有了春天”,“快乐应该与人分享”。

三重:质难再求异 扎实得法理

这一层面的质疑问难,凭借点往往涉及全文,会对全文作个回归性的整体感知。前后的贯穿面更宽,或者跳出文本,对文本的结构写法作一理性的归纳。站的理性高度更高,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跳出山看山”。

学完单元导读内容,小结童话的特点。走进《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问及这篇童话的特点?

生5: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

[此时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生6:老师,我发现《巨人的花园》不全是优美的语言,也有不美的。第三自然段巨人很生气的句子,“滚”字是一个很脏的词语。

教师只要顺学而导,就完成课文第二个教学重点“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课文象这样的词还有吗?品文字,感情读,领会“巨人的情感”及变化。

再追问:那我们就把“王尔德”的这篇童话中,所有这些不美的语言删除了,行不行?

学生根据先前对“巨人”的详细了解,讨论就能总结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1.动人的故事,“一波三折”,体现花园的变化美,孩子的更快乐,巨人的变化。

2.优美的语言,那些小部分不美的语言对整体优美的语言起了“衬托”的作用。

3.丰富的想象,三个层面的花园和巨人的言,行带来的变化。

4.告诉人们哲理。

生6也同上文的生3、4一样,敢于求异。能扣文中的“另类字”谈看法。用数学术语来说,他用逆向思维答题。回归“质疑问难”角度上来说,他在同学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质难”,是第二轮的“再质疑”,为我们的“再讨论教学的难点——本文突出的童话写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到此,教学的重点、难点,乃至主旨的感悟都依靠着学生的3重“质疑问难”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本文的阅读教学可就此收尾,词句段等可作个积累性的读、背、写训练。

四重:在理不在理 还得再议议

到了第四重,涉及的面更广,前三重有疑难的以及归纳得出的都可以质疑问难,质论证、质论点、质论据,还可能从工具折射到人文等等。

[此时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生7:那童话就可以随意想象了?

(那倒不是,童话的想象也是有基础的。比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凭借的是一张图画和他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就的。《丑小鸭》中也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生8:有很多的童话是告诉人们道理的。如《白雪公主》告诉我们人不要作恶,心灵美的人就是漂亮的。

生9:《卖火柴的小女孩》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到死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

生10:我觉得小女孩的死告诉我们她是幸福的,她在天堂找到快乐了,而且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

生7“质”的就是第三重中归纳出的王尔德童话特点之3,质的是“想象”的依据,质的是“想象”的合理性。

生8、9“补”的是第三重中归纳出的王尔德童话特点之4,她持赞同意见,在不“质”而“质”。

生10则在“质”生9刚表述的“结论”,同样的一篇童话,不同的解读,证实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不虚。

猜你喜欢

王尔德巨人花园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国内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为自己
为自己
直立的石巨人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