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生花会有时——我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2012-08-15江苏赵亚萍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记叙文作文语言

江苏 赵亚萍

对于绝大部分语文老师而言,批作文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假如没有学校的作业批改考核,我想大部分老师是绝不愿意硬着头皮批下去的。

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十几年来,我对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学生的情况感受颇深。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尤其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一批作文老师就要牢骚满腹。

那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一被动的现状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作文教学任务而言,最重要的是记叙文写作。以下是我就学生在记叙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并实施的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胡编乱造 缺乏真意

每次让学生写父亲、母亲的文章,总是千篇一律的写自己生病了,深夜发着高烧,父亲或母亲怎样冒着大雨把自己背到医院。每次看到这些内容,我总喜欢问学生:“难道你们的爸妈就这时才爱你们,就这种单一的爱的表达方式?”

每次文中提及人物描写,凡是女性一律是“瓜子脸、大眼睛、白皮肤、高鼻梁、樱桃小口”;凡是男性总是“国字脸、浓眉大眼”,每当这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找找班里有几个人是瓜子脸和国字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学生真情表述常常“缺失”,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教育上过多地强化了价值判断上的“标准”“统一”;第二,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无暇进行思考和作文;第三,快餐文化侵袭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娱乐至上现象较为常见。

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教师过多地传授作文技巧,在立意选材上拔高,脱离学生智力和生活实际。于是在学生作文中不得不谎话一大篇,如“乘车让位子,过桥推车子,路上拣到皮夹子”……这样,作文选材的路越来越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孩子们的智力和语文应当在适合他们的材料上去练习,合乎成人的材料是应当留到后来学的,凡是把西塞罗和别些大作放到孩子们跟前的人都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而我们的老师所传授技巧技法,一方面不切学生实际,也大大困缚了学生选材的手脚。因此我们老师在面对这些尴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少讲些写作技巧,多选用生活中真实材料来启发学生感悟生活,使他们觉得:材料就在我身边。心理学上同样认为学生选材属一种认知策略,由于它是对内调控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则反映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教学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策略应用的情境。当然学生认知策略的学习与应用受其整个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的。教师在选用实例来启发学生时要符合他们实际。另外,从感性材料分析启发,再适当点拨一些技巧,效果会更好,当然大量感性材料是前提。对于学生来讲,材料越具体越好,而没有具体材料的技巧则是有限的。

2.对于学生来讲,材料一定要真实。“感乎心者,莫先乎情。”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近《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上有一位教师提出学生作文大致经过“无序——有序——无序”过程。因此学生刚开始作文时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让他们无序地写,不要提出许多条条框框,这样写出的材料也许更有血有肉。

3.文我合一。学生在写作时要投入,进入角色,具体地说写的人和事 一般是过去的,那么在写作时,要把现在的“我”放到当时的环境中,细细体会。如果自己写作时和材料不能融为一体而是隔着一层,那么是写不好作文的,想打动别人先要使自己动情。

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东西。这些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

国内主要脱硫技术主要分为湿法烟气脱硫、干法烟气脱硫和半干法烟气脱硫等三大类。具体包括:石灰石/石灰-石膏法、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氨法烟气脱硫、双氧水脱硫、有机胺法、干式吸收剂喷射法、金属氧化物脱硫法、喷雾干燥法脱硫等技术。

二、立意肤浅 缺乏深度

一次习作《快乐的一天》,许多学生都是写自己某天的吃、喝、玩、乐,最后来一句总结:今天过得真快乐。写童年趣事,也总是这样。内容明显低幼化,让批阅的老师非常气恼。

从学生方面来讲,原因有平时缺少多读、多思、对生活缺少思考。许多同学沉湎于动画片,而动画片中对人或事物特征往往加以夸张化,而生活中并非如动画片那样夸张,因此有些学生对材料的提炼就肤浅,主题就不深刻。

从教师方面来讲,主要原因则是在根据材料提炼主题上缺少指导。对于教师来讲,常常是一个作文题目没有写好就另外写其他题目。学生对材料的挖掘较肤浅,这样在低层次上徘徊,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对写作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思,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成文章”。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材料分析、挖掘主题方面有一个深厚的基础。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提炼主题。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生活,揭示规律。认知当然有肤浅的、有深刻的,但在对材料分析时,可以从正面分析,也可以从反面分析,既可以横向联想,又可以纵向联想。多角度地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折射,也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捷径。

三、泛泛而叙 没有重点

每次外出社会实践时,学生玩得很高兴,但写出来的文章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大都是我们先玩了什么、接着玩了什么、最后又去了哪里,这样的流水账套路,让人非常痛苦。

学生写作时似有中心,但重点不突出是较普遍的,原因是首先整体把握不好,文章中心不明确,在行文中对中心始终处在朦胧阶段,因此写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明确目标。从学生心理来讲,学生对知觉对象的整体性把握不够。知觉的对象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忘了中心,写了后面忘记前面,常常顾此失彼。这从学生的心理来讲,表现为注意的分配不够,不能将中心和文字很好顾及到。

从老师方面来讲,对此类问题,虽有所重视,但显得不够,表现在发现问题就去修改,而不是集中时间有针对性地大量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痕迹,学生通过一定量训练后,形成技能状态。这样他们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写作前列出作文提纲,包括中心思想和段落提纲,并注明材料应详略的地方。在行文时,边写作边对照中心,看材料是否围绕中心、突出中心。

构思是写作的起点,这篇文章为什么而写,要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很重要。

四、语言苍白 缺乏文采

每次看学生的作文,总会发现:词语贫乏,句式呆板,修辞单一,缺少活力,让人揪心。正如孔子所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学生语言缺少文采,原因主要有:首先是课外看书的少,语言材料积累不够;其次是对人或事观察不仔细。写作时语言锤炼不够,没有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态度。从教师角度来讲,对学生指导往往是旁批错在哪里,其不足之处没有提供示例,更没有为学生写“下水作文”,语言不简炼是学生写作时的通病,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写人或事整体感知不够,或对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因而是写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意思。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

1.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并准备一本摘抄本,可以剪贴或抄写一些生动描写的语段或词语,鼓励学生在早读时大声朗读这些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另外我喜欢让学生写古体诗或对联,尤其是古诗,或五言或七言,让学生自觉来锤炼自己语言。

2.恰当地使用名言,会使语言文采斐然。可以通过仿写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名言名句历来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特点,合理引用,会使文章精致典雅,文学意味厚重。例如:海水的磅礴雄浑,海水的睥睨傲视,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大海,我听到的是曹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太白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我想到的是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还可以设计成课前小练,就是在黑板上随意摘抄学生作文的一段,让大家一起来给这段文字美容润色。全班一起出谋划策,每天投入5分钟左右,一个阶段后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以上是我对初中记叙文教学中几个常见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当然,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止这四点,相应的对策也决非这么几条,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和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起色。

猜你喜欢

记叙文作文语言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语言是刀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