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对学生习作的积极影响

2012-08-15浙江吴志平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语言

浙江 吴志平

一次,听杭师大任为新教授的课,他讲的是电影美学,其中经典的话语是:“这部电影你花了50元钱买票,可惜你只看了30元,20元浪费了。”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看电影不能仅仅去看情节,更应该关注文化背景。同样,略读教学如果仅仅是引导学生读懂“写什么”而不去关注“怎么写”的话,略读这部“大片”的50元我们是否也只看了30元?略读教学不能仅仅略知“写什么”这一二,还应该要知道“怎么写”这二三。

因为略读课文安排的时间少,学生多以自主学习为主,能读懂写什么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老师们很少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

前段时间,崔峦、吴立岗等语文专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总是在“内容理解”上兜圈子,而是要“堵住内容分析的路,迈开学习语言的步”。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教学的航标要更多地指向于“怎么写的”,而非“写了什么”。这段话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特别是略读课文更要关注文本独特的“怎么写”的特点。

大家都在为我们的语文要“阅读本位”还是要“写作本位”,是“阅读本位”好,还是“写作本位”更适合学习等问题争论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考:略读教学是什么本位?仅仅是读懂写什么吗?它跟写作教学又有什么联系,对写作教学要产生什么影响呢?

试问,如果一个单元的教学去掉略读课文,仅仅扎扎实实地教好精读课文,单元作文教学会不会受到影响?那么是不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向精读课文一样,设计一些小练笔呢?笔者试图以四年级的略读教学为例阐述自己的想法。

我校江干区立项课题《依托教材统分式单元主题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就是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整体地备一单元的课,从单元每篇课文的特点中提炼出有利于迁移到本单元写作上的点,进行言语训练。一个单元上完了,学完了,学生也应该从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提取写作生长点,来帮助自己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丰满自己的习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功能是一样的。学生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到创造,虽然说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但是教材编排的每一个例子都有其特殊的用意,阅读方面是如此,单元习作方面亦是如此,精读课文是如此,略读课文更是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第一学段以精读为主,第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学习粗知文章大意。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第三学段,则学习通过浏览扩大知识面,学会根据需要搜集相关信息。浏览,即大略地看,快速地读。浏览的主要任务是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为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作准备。浏览的优势是,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浏览时可以跳读,可以一目十行,在读报纸杂志时甚至只看标题。要想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浏览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虞大明老师的文章《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略读课文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将阅读教学分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其中,当以“阅读能力取向”最为重要,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首先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其二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其三是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

如此看来略读教学不管是对新“课标”的解读,还是专家名师的思考都很少关注到略读教学对学生习作教学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略读教学的不求甚解,粗知大意,观其大略,再加上今天我们在略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时间安排少,无暇顾及,所以老师们很少关注略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及略读教学对促进写作教学的影响。

但是,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结合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方面来考虑,略读教学,在习作指导方面独特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我看来,教材编排以单元为主题,除了人文主题的一致以外,每个单元的习作方法的指导也是渗透于每一篇课文当中的,精读课文如此,略读课文亦是如此。

四年级上册安排略读课文14篇,下册安排15篇,这29篇课文在单元主题作文教学中的影响无法代替。也就是说,如果少了单元的略读课文,这个单元作文的教学,不管在解决“写什么”(选材)的问题,还是“怎么写”(写作方法的渗透)的问题都是不丰满,有欠缺的。

下面以四年级略读课文为例试举几例:

一、略读课文对单元习作的影响——之语言的迁移

例如:四上第一单元

主题:自然奇观

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

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

精读课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文章按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不同景象。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比喻句的描写想象丰满,形象生动,写出了潮来时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是本单元习作迁移语言方面的点。《鸟的天堂》作者巴金按游览的顺序写了两次来鸟的天堂呈现出一静一动的不同特点,以及大榕树之大的奇特之处。其中描写榕树茂密,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段落,和描写鸟的天堂鸟很多,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的段落都是学生习作时模仿积累语言的重要模板。

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去关注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两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对学生语言的影响。

《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二段用列数字的方式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深”等特点,并没有比喻句等修辞,但是特点非常明晰、突出,孩子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有意识地关注写作方法,对本单元的习作肯定是很有作用的。第三、四段也很少有比喻、拟人的修辞,用简洁的语言、四字成语、优美的句式、准确的描写、科学的叙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水”和“动植物”的神奇之处。

《火烧云》一课对火烧云颜色的描写的段落以及描写火烧云变幻段落的语言是那么优美,在略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从语言积累方面去指导,孩子会在本单元的习作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起来。

如此看来略读课文对单元习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四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各不相同。本单元习作:写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如果都千篇一律地用想象,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来,而缺少科学的叙述,准确的描写的,习作的语言呈现是不是觉得不够完美呢?不够多样呢?多种语言形式的呈现是学生学习语言,迁移语言的范本,对本单元的习作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二、略读课文对单元习作的影响——之选材的拓宽

例如:四上第七单元

主题:成长足迹

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单元导语: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从主题上看都的是关于成长的事,但是从提示语那诗意、抽象的语言中学生很难知道什么是成长,在习作选材方面更是无从下手,幸好单元课文作为范例提供了生动的诠释。少年周恩来在刻骨铭心的事件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立志是一种成长;肖复兴得到作家的关怀,懂得了作家的人品比作品更重要,懂得道理是一种成长;14岁的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独立自主当然更是一种成长;还有张国强同学给柯岩的信,以及柯岩的回信,让孩子们知道用正确的方式倾诉成长的烦恼,那么烦恼、成功也是一种成长。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什么是成长,本单元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习作主题。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更加立体饱满地了解了成长,关注成长,更加在写作选材方面有了突破,拓宽了学生在这个单元作文选材的路子。

三、略读课文对单元习作的影响——之模仿从整体出发

例如:四上第三单元

主题:中外童话

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

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单元的略读课文比精读课文更能让学生在本单元习作时模仿。单元精读课文《去年的树》在语言、对话方面很经典,结尾发人深思,是学生写作方面的生长点。但从学生写童话的习作来看,学生更倾向于其他三篇童话,不管是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描写及童话主人公的选择方面都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学生眼中的童话更应该是结构完整的,更像《小木偶奇遇记》这两篇略读课文那样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去年的树》那样优美,生动简洁,寓意深刻的童话。仅仅从模仿的角度来说,这几篇略读课文在童话的真、善、美主题,魔幻的色彩,拟人体的表达和文末揭示主题等方面比精读课文更易于模仿。

四、略读课文对单元习作的影响——之意识在先,养成习惯

第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学习粗知文章大意。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的时候不再在内容分析上兜圈子,而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结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写作角度去关注略读课文,不管课时安排多么紧张都不忘记文章的表达形式。如《七月的天山》关注排比句的语言特点,关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全神贯注》关注外貌、动作的描写;《牧场之国》关注反复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在略读的时候能有意识地关注、发现语言表达形式,一节课是这样,一个单元是这样,一年一年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有意识地关注“怎样写”的问题。就像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普通人更关注情节,摄影师关注画面构图和整体美感,而音乐家更多关注旋律配器方面的问题。

在第三学段里要学会浏览,即便只浏览报纸的标题也要有这种意识,学生就会在浏览中自觉关注对习作拟题的问题,这对学生习作有更大的帮助。

当然这里说的关注不等于提倡略读课文每堂课都要安排小练笔,这样是不现实的。怎样关注,关注些什么还是要因文而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熟谙课文言语表达特点、结构特点。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写作方面的特点,至于这些能力的获得,并迁移到单元的写作上,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当中去实践,去感悟,而不是因为时间紧而直接告诉孩子这一篇课文的写法是什么。

走得太远,别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

走得太急,别忘了学会运用才是根本。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