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与习作齐飞 吸收共表达一色——第二学段依托教材文本读写结合的初步尝试

2012-08-15浙江章旭红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女娲词语习作

浙江 章旭红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构思、编撰的,既是教师教的载体,又是学生学的凭借和典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挖掘,学习作者布局的精巧,用词的准确、精妙,观察的细致入微,选择角度的独特新颖……能够使课文阅读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开端,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一、在品词析句中学遣词造句

每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都是“字组成词,词造成句,句连成段,段合成篇”。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好词佳句并善于遣词造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情有感,有声有色。

1.寻获“秘妙”,品味语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尤其是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中,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王国维先生将此称之为“秘妙”。寻获“秘妙”,精心设计,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又可以感受此种表达方式的绝妙之处。如三下《燕子专列》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居民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紧紧抓住长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中的“走出”、“冒着”、“踏着”、“四处寻找”等一连串的动作,通过品析,学生既能移情体验居民们寻找燕子的焦急心情和对冻僵的燕子的关爱,又能感受到这种动宾结构的新语言表达形式带来的连贯性和紧迫感。又如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很多带有动词的句子,“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引导学生寻找、积累、品读这些句子,感悟动词的魅力,体会用词的准确。

2.揣摩词句,活用语言

“学用结合”应该是激发学生积累的真正内驱力,教师依托文本可以联系语境,通过直观演示、比较、辨析等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可以安排造句练习使学生掌握词语的多种用法。通过扩写句子、缩写句子和句型改写等句子的改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修饰限定性词语清晰表意的能力和运用多种句型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仿写句子练习让学生借鉴精彩语句的表现风格,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如《可贵的沉默》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可以让学生抄写这类四字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二、在模仿想象中学组句成段

从教材编排来看,第二学段教材文本中的段式非常突出,几乎涵盖并列段式、承接段式、总分段式等十种典型段式。这么多散落在课文的典型段式为学生读写结合、实现由写话向习作过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学习组句成段提供了模仿想象的范例。

1.聚焦内容,言之有物

关注段式内容不仅可以使习作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留心生活、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的意识。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中,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快乐、兴趣盎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同桌角色扮演兄弟俩,身临其境般体会玩耍的快乐,然后散发思维:如果你们就是那对淘气的兄弟俩,你最想在这片草地上玩些什么呢?你有过这么快乐的事吗?由此让学生忆起以往快乐、有趣的事情,架起文本和生活的桥梁,同时借机让学生用这一段先具体后概括的段式口头表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表达时的遣词造句以及此类段式具体描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段式结构的特点,学会了段式的表达方法,而且为本单元习作写写课余生活积累了很多素材。

2.聚焦结构,言之有序

选入课文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段式结构方面都具有示范性。如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段是总分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的茶花,重点指导观察茶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校园中的茶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茶花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习作的章法在模仿迁移中凸显。

3.聚焦语言,言之有理

很多课文,在某些地方“留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抓住文中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拓展性续写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如三下《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想象: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呢?有的学生写道:“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道:“女娲走了很多地方,一块五彩石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了。”有的学生写道:“女娲走了很多地方,她翻越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找呀找,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她喝水时,一块蓝石头出现在清清的溪水里。女娲宝贝似的把它捡了起来,放进怀里……”在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又关注到想象的合理性。

三、在结构把握中学布局谋篇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则是文章的骨骼。好的结构,可使材料有所依附,主题得到寄托。就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来说,主要包括开头结尾、安排详略、照应过渡等心理思维过程,从而形成严谨巧妙、布局合理的外在表现形式——结构。换言之,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也都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依托文本,片段整合是一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好办法。

如三上第六组课文,内容都是写祖国的壮丽山河,形式呢,都是写景的。既然是写景的,就有写景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因此,在学完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点:①都是总分总结构②写具体内容的部分都是一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的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一年四季来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根据不同的物产来写的。③文章中都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想象丰富。结合单元习作,采用其中一种写法,介绍一个自己去过的地方。

依托教材文本读写结合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学课文中浓厚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不再有畏惧心理,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内容写具体,习作中洋溢着童真童趣。如此,阅读与习作齐飞,吸收共表达一色,学生的起步习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4.

[2]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四年级上册、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猜你喜欢

女娲词语习作
容易混淆的词语
女娲
找词语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词语欣赏
一枚词语一门静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