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经》看脾气虚

2012-08-15张继烈鞠鲤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灵枢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49)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有着祖国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而精辟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由于“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故“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灵枢·本脏》)。可见“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灵枢·天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脾胃的生理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之至阴,脾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胃属脾”。《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素问·五脏生成》:“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欲甘”。《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能为之行其津液”。《灵枢·玉版》:“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六节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小针解》:“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所以说“四季脾王不受邪”(《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 脾气虚的病因病机

《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征四失论》:“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在五脏六腑中,脾胃乃后天之本,更容易受损。《素问·皮部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由于“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脾气虚也必将引起肌肉受损。《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脾为涎……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灵枢·百病始生》:“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素问·本病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素问·移精变气论》:“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3 脾气虚的诊治

脾气虚时“言微”、“少气”、“多卧”是主要的症状。《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灵枢·经脉》:“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阳气尽则卧……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灵枢·五邪》:“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痿”。也有“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更有甚者“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日之内死”(《素问·玉机真脏论》)。

脉诊对脾气虚的诊治有很重要的意义。《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素问·示从容论》:“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

治疗脾气虚的大法,便是补脾益气。《素问·疟论》:“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灵枢·邪客》:“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谷气通于脾……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 运气学说具指导意义

《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运气学说是《内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对“脾气虚”及其兼挟证的描述。《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反胁痛而吐甚……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民食少失味”。《素问·五常政大论》:土不及为“卑监之纪……其动疡溃痈肿……其病留满否塞……飧泄,邪伤脾也”。木太过为“发生之纪……掉眩巅疾……振拉摧拨(比类取象句)……其病怒……其气逆,其病吐利”。“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体重肌肉痿,食减口爽……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凡此厥阴司天之政……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民病泣出,耳鸣掉眩……民病黄疸而为胕肿”。“郁极乃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繇并,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复时痛”。

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对临床具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又云:“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一年二十四气(节气);三十年有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是一周;天气循环,五行迁转。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五运六气迭乘运转。

“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始,以厥阴为下元,则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复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合前后三元,而配以厥、少、太、少、阳、太之六气。于黄帝八年起数,前三十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以此类推。

按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1924~1984年为 78甲子中元,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伤脾阳,湿困脾土);1984~2044年为79甲子下元,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少阳相火在泉时,“毒邪”泛滥也易伤“脾气”“脾阳”。说明古人认为这个历史时期(1924~2044年)是脾土较易受损的时期,脾气虚的病人自然较多。当然大司天的气运会影响整个六十年的气机,然而致病之因,尚有四时之正气、非时之气、疫气、伏气与伏毒,应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大司天的原理只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而已。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灵枢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厥阴病篇再论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