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时期各地制片概况及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差异的分析
2012-08-15河南董立晶
河南 董立晶
“孤岛”时期各地制片概况及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差异的分析
河南 董立晶
本文对“孤岛”时期各地制片概况及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再现了“孤岛”电影的文化发展历程,对于探索中国电影发展的文化脉络和发展轨迹有很重要的意义。
孤岛电影;电影文化;制片方针
一、国内各地制片概况
“孤岛”电影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中很特异的一个文化现象,它与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发展都很不同,本文以陪都重庆和香港为例,来看“孤岛”的一枝独秀。
陪都重庆主要以抗战电影为主,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解放的电影活动。“中制”和“中电”是抗战电影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制片机构,在其人员构成、影片摄制、发行放映等方面,都体现出国营、党营电影机构较为突出的国策电影理念。当时的两个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影片和纪录片,如“中制”的《热血忠魂》、《保卫我们的土地》和“中电”的《前程万里》等优秀影片。其中“中制”出品的《热血忠魂》还在纽约罗斯福戏院献映,这是中国抗战影片在美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该片的英文译名是《抗战到底》,对白虽为华语,但因为有英文字幕,所以中外观众都能看得懂。这片子不但表现了中国电影技术有极迅速的进步,而且还有更大的意义,昭示了中国军民对于抗战的热诚和英勇,使同情中国的友邦人士,看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该片公映后,各报都一致颂扬。美国电影杂志权威的《综合娱乐》也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民众的观众所喜爱看的影片,它充分显出现代中国军人尽忠国家的伟大精神”。
陪都的电影是抗战电影的主流,而“孤岛”电影则是商业电影的主要基地,香港虽然也受战争的影响,但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全面抗战以后,香港的娱乐事业、电影业尤为发达。
从1938年香港几个影片公司的出品,可见香港影片大多都为纯娱乐性影片。
南粤公司:为竺清贤所创办,其成绩冠于港中各公司,出品最受欢迎,1938年摄片包括《重见天日》、《七星伴月》、《风流财主》、《同胞兄弟》等共11部影片。
南洋公司:由绍存人主持,为香港制片公司产量最多之一,计有《喜双逢》、《龙城飞将》、《太平洋上的风云》等21部影片。
大观公司:其前身为联华公司香港分厂,后过让于赵树桑。赵树桑为美国留学生,曾在好莱坞实习电影技术,所摄作品,较为前进,产片有14部,为《普天同庆》,《续金屋十二钗》,《慈母泪》、《十万情人》、《肉搏》、《四子从军》、《上海火线后》、《流浪的父亲》等。
“八·一三”后,一些电影人来到香港投入抗战电影运动,如蔡楚生、司徒慧敏等,香港的电影界有了些生气和现代意识,充实了抗战电影界。其中蔡楚生编导的《孤岛天堂》是比较突出的影片。影片揭露了汉奸特务的丑恶嘴脸,宣扬了爱国青年誓死斗争的抗战精神,在香港连映12天卖座不衰,在重庆、南洋各地放映,也深受欢迎。
二、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的差异
以新华、艺华、国华、金星、民华五影业公司制片方针为例,就可以大略知道“孤岛”时期电影古装片集中摄制、时装片良莠不齐的原因了。
新华影业公司由张善琨于1934年创办于上海。公司成立不久,拍摄了由舞台戏改编的《红羊豪侠传》。在进步爱国力量的支持下,又相继邀请欧阳予倩编导《新桃花扇》、史东山编导《长恨歌》和《狂欢之夜》、吴永刚编导《壮志凌云》、马徐维邦编导《夜半歌声》、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青年进行曲》等影片;还拍摄过一部纪录当时中国军队收复百灵庙的新闻片《绥远前线新闻》。影片《青年进行曲》首映于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对激发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及时的鼓动作用。
上海沦为“孤岛”后,影业一度萧条。在两部低成本喜剧片《飞来福》、《乞丐千金》取得成功后,张善琨下决心拍摄了大型古装片《貂蝉》,创下了当时“孤岛”的连映70天上映纪录。趁《貂蝉》之热,于1939年以华成影片公司的名义出品的古装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再一次引起了“孤岛”电影界的轰动,掀起了古装片/历史片创作的热潮。新华影业公司以其强大的号召力,网罗了很多电影人才,如欧阳予倩、陈大悲、柯灵、卜万苍、吴永刚、陈燕燕、袁美云、金焰、顾兰君等,并出品了《貂蝉》、《木兰从军》、《武则天》、《冷月诗魂》、《王先生吃饭难》、《林冲雪夜歼仇记》、《夜半歌声续集》等110多部影片。新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影片,大多雅俗共赏,主要是走商业电影的道路,有很浓的商业气息。
艺华影业公司1932年由严春堂创办于上海。初期制片比较有进步意识,遭“蓝衣社”捣毁重创后,电影开始向“软性电影”靠拢,拍摄了《化身姑娘》、《花烛之夜》、《百宝图》、《喜临门》等远离社会现实的作品。上海沦为“孤岛”后,艺华于1938年下半年恢复制片,在此期间虽然拍了如《凤求凰》、《三笑》、《啼笑因缘》等大量影片,但是粗制滥造,没有更多的尊重史实和事实,影片的质量都不高。
国华影片公司的制片态度与艺华相似。“孤岛”时期创办的国华影片公司,从1938年第一部出品《风流冤魂》以来,总是出品类似的影片,如《三笑》、《碧玉簪》、《恼人春色》、《解语花》等,脱离不了世俗之气。并且国华是“孤岛”时期三部民间故事片《三笑》、《碧玉簪》、《西厢记》“双胞案”的全部参与者,可见其制片的态度和思想。
金星影业公司,是制片态度最为严肃的公司。1940年四、五月份的《申报》游艺界均有相关报道:“金星要拍的戏,不论时装、古装,剧本须有相当意义,并不百分之百的着重于生意眼。”金星影业公司秉承建立之初衷,成为“孤岛”时期使命意识最强、制作态度最为严肃的影业机构之一。从1940年六月份的创办到“孤岛”沦陷后歇业,所拍摄的14部影片如《秦淮世家》、《红粉金戈》、《孤岛春秋》、《乱世风光》等,受到“孤岛”舆论界的高度评价。
民华影业公司1939年12月由吴性栽投资,费穆创办于上海,是家小型影片公司,编导人员仅有费穆和“奥地利”人弗兰克夫妇。共摄制了故事片《孔夫子》、《世界儿女》和戏曲片《古中国之歌》三部,虽然少,但每部影片都很优秀,尤其《孔夫子》是在乌烟瘴气的古装片泛滥的“孤岛”拍摄的,一丝不苟的制片态度,严循史实的创作风格是令当时很多的创作人士称赞的,这和导演费穆的创作风格有关。由此可见,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制片公司的方针和编导者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
三、结论
“孤岛”影片的集中摄制和倾向性发展,除了是当时的环境使然外,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的差异和导演的风格各异,也导致了影片的复杂多样、参差不齐。既有产量奇高的“新华”、“艺华”影片公司,也有“质高片少”的民华影片公司;既有《貂蝉》影片的雅俗共赏,又有《孔夫子》影片的“曲高和寡”,这都使“孤岛”影坛锦上添花。
[1]董立晶.“孤岛”电影的类型追求——以《申报》、《新华画报》为主的“孤岛”电影的类型探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3]陈文平,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编辑 刘丽娜)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