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语文学习、生活的信息化环境
2012-08-15蒋成杰
蒋成杰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广东中山528458)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向广深发展、应用的时代,在原来信息化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其应用硬件越来越小型化甚至隐型化,出现了“可穿戴”的终端。在学校,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手机,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年轻人对时尚、新潮的追捧,学生的手机大都价值不菲,动辄几千元,不少都是 iPhone、三星等名牌高端机。90后的学子生长在一个物质空间与数字空间交错的世界,网络技术的使用,如博客、社交网络及数字信息的混合,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中。[1]但是学生用手机主要干什么呢?就现状而言,无外乎玩游戏、上网、聊天、玩微博、网购等,有的在自习课时间也玩,甚至上课也偷着玩,这自然对教学构成干扰。教师往往看到学生玩手机都比较反感,不少学校还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禁止或“规范”应用,但收效甚微。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科技的进步是难以阻挡的,洪流光堵也是行不通的,最好是疏导。手机主要有普通手机和智能手机两大类,普通手机越来越智能化,智能手机更是功能强大,其实就是一部微型的电脑。还有的学生带着iPad平板电脑来学校。技术的发展是不能阻止的,既然学生的手机禁止不了,何不转变观念,把它看作一种资源,看成一个个学生自带的、不需要学校花钱购置的终端,看成学校信息化装备系统的一部分。
目前,学校基本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有线网:服务器、光纤接入、中心交换机、普通交换机,机房、教室和办公室等各场地都接入校园网,可访问互联网。由于学校的地理空间位置比较集中,在这个基础上,只需少量的无线管理设备,按照覆盖范围装入无线路由器、AP等,就可以建立功能强大的无线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有些可直接应用于无线网,有的稍加处理就可以。这样,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建成功能强大的,支持学生无线接入、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有线、无线交织的网络。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既是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巩固、提高,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培育的过程。不管是哪个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和耳濡目染。教学中也经常发现,一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上课特别认真的,“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在语文学科上表现特别明显。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诗外”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现有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无线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目前,学生对传统的书籍阅读、报刊查看往往兴趣不大,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既有充分的技术,又有充裕的时间,同时思想上也十分向往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语文之工具性方面,听、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课堂上锻炼提高,而阅读、写作当然主要依赖学生自主积累、训练。传统的阅读、写作当然要开展、坚持,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阅读、写作,网络阅读、写作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应用,读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新形势下的网络还有无线网络下的读写除满足传统读写的功能外,还有两大新的优势:首先是共享和互动。共享,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变成大家的,你自己也不受影响;互动就是共同参与,相互关注和评价,在网络上,这种互动还是即时(虽然没有面对面)的。这两点非常符合年青人或者是信息新生代人的习惯和心理期待,这也是应用中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强大的网上知识库。现在学生碰到什么问题,已经习惯于上百度搜索一下,除百度外,还有其他一些通用或专业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库现在越来越庞大、丰富,并且以多种媒体呈现,查找也简便,学生不再单一依赖教师获取知识。利用这两个特点,还可以开展一些原来无法开展的活动,带来一些值得期待的效应。[2]
既然技术环境、资源环境提供了这么多的应用可能,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应用呢?根据现有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模型:
1.推荐阅读
传统的方式是教师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购买或传阅相关书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除列出书目外,还可以找到免费的电子图书资料 (推荐书目大都是经典名著,比较容易找到),学生不用再到处找。阅读方式也不同,传统阅读一般在固定的地点如家里、教室、宿舍这些地方进行。而电子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如候车的时候、公交车上、旅途中,携带方便,可充分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在平台上及时评论,交流读书心得。电子阅读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随机查找,可按关键词等快速找到特定内容,便于专题研究。此外,阅读中的摘录也十分便捷。
2.专题写作、讨论
根据学生生活和社会时事等,教师可在网络环境下非常便利地组织专题写作,设定专题及主要范围,发动学生参与讨论。相比传统环境下的这类活动,网络环境下的相关活动具有如下优势:①即时发布。学生可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专题文章或文段,其他学生、教师可以即时看到。②教师点评、生生互评便利、快捷。教师可将优秀作品“置顶”,扩大影响,树立榜样,从而激励学生。③图文并茂,方便操作。文章中也可插入图片甚至视频,互评、点评时也可插入表情、图片等,增强趣味性、表现力。④可在文章中链接相关资源,拓展了文章的广度、深度。⑤印刷便捷。如果将优秀作品结集印刷,由于本身就是电子文档,只要排一下版就可以了。
3.集群生活
近年来,一些网络社交群体迅速壮大、普及,常见的有QQ群、MSN群、博客群、微博粉丝群等,还有飞信、微信等通讯方式。这些集群往往是自发形成的,群内成员有共同的爱好、志趣,当然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其逐渐上升的影响力值得关注。如果对其加以引导,利用其为语文教学服务,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最常见的QQ群,它与线下的组织不同,很可能是跨现实组织的,如跨班级、年级甚至跨学校、地域,如果引导学生利用QQ群进行作文、阅读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组织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野外踏青、书籍交换等,然后在线上发布相关体会、交流思想。教师也可加入某些学生QQ群等,现身说法,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阅读和写作,以平等身份与之融为一体,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有些QQ群是临时为某种活动而设的,比如某次作文、朗诵比赛等,便于及时发布消息,也便于现场答疑和一对一、一对多的课外辅导,活动结束后,这些QQ群往往也会保留下来,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4.网络调查、评价
由于网络的便捷,时空跨越的灵活性,数据处理的及时、自动性,网络调查与评价近几年凸现其明显的优势。语文方面可以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也可以调查学生比较喜欢的语文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与组织方式等。网络调查可大减轻教师开展调查的工作量,也非常易于组织、生成分析数据和报告,甚至因为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意愿而更具可信性。
5.多媒体应用
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互动、交流,都是在多媒体技术上的,这也是传统的书籍、报刊阅读和传统的写作、交流所无法比拟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 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得到的信息量比传统的方式多得多。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的实验,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而对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效果。
以上分析了网络环境特别是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用,教师可根据学生条件纳入相关应用模式,学校的相关技术部门可以对环境及资源建设加以规划,给教师、学生创造相应便利的条件,从而 实 现 “Anytime、Anywhere、Anyone、Any media、Anyway”的语文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可以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学习,可就自己需要强化的部分有选择地分阶段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了线上学习、线下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机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由于我国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其特点,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学生的兴趣。中职学生一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这种以课外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就必须设计好,找好切入点,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形式要灵活多样,富于新颖性,以吸引学生;其次,内容要难度适中,并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也可以结合专业和线下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学生艺术节、校庆、科技节、读书月等;第三,要引入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让积极参与的学生有优越感、成就感,其他的学生心向往之。例如,模仿游戏闯关,可认定学生的级别,不同的级别可享受不同的待遇,高级别的学生可享受一些“特权”,也可评出一些 “博客之星”、“写作之星”等,树立一批良好的榜样。
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往往带来行为方式的重新设计与选择,也会带来对传统的冲击与影响,教育者只有抱着开放的心胸,主动迎接新的挑战,让技术为我所用,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创造美好的明天。
[1]黄龙翔,陈之权,詹明峰,蔡敬新.以移动技术为中介,建立一个无缝语文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7,23.
[2]曾鸣.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探索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08(2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