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整合研究
2012-08-15
(柳河县凉水中心校,吉林柳河 135317)
一、概念
(一)信息技术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数学教学中呆板的文字、静止的图形图像等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整合研究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现代技术的日趋成熟,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任何数学形式都在寻求激发最佳动机的办法,教师“有责任感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目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影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从而实现数学再创造。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考虑,笔者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申请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在初级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谈谈我们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整合的具体做法
(一)以多媒体创设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那么,课一开始就应该紧紧抓住孩子的眼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比如:去年“国培”时所记录的一位教师执教《线的认识》一课的导入:播放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打妖怪的片段,当孙悟空从耳朵后面拿出金箍棒,道:“变!”时,节目戛然而止,这位教师在孩子们兴趣正浓时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将动画片播下去,孙悟空的金箍棒会怎么样?这一熟悉的画面立刻将孩子们带入了课堂,引出新的知识——线的延长,无限延长。为学习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水到渠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合理地找到切入新课堂的点就行。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数学
所谓的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聚在一起,激活思维,达到参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笔者在今年校公开课上讲的一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上,当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到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时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小了就拼不成时,笔者顺势提出问题:那么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就能拼出三角形了吗?当将这一问题抛给孩子们的时候,热情高涨的他们马上在小组内按照自学指南:猜一猜,做一做,演一演,验一验的流程得出结论。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再现情景,使那些还有一些疑惑的孩子巩固了新知,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作为教师,要具有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1.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样既活跃了思维,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们课题组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华有个小小心愿,“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能一同带她上公园玩。可爸爸妈妈工作特别忙,从5月7日起,妈妈每六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八天休息一天。你能帮小华算算她的心愿能实现吗?听说小华要请自己帮忙,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有的用找倍数的方法解决;有的找同学讨论争议……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学生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帮小华想办法。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揭开了新课题“最小公倍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知识发现过程中得到快乐,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2.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离生活太远,枯燥、抽象、难学。其实不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创设了《小鬼当家》的生活情景:《小鬼当家》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节目,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小鬼当家》的游戏,假如你只有10元钱,怎样去买菜。屏幕显示超市各商品标价:白菜0.80元/斤,红萝卜 1.20 元/斤,土豆 1.50 元/斤,鲜鱼 2.90 元/斤,火腿肠4.50元/根……让学生选购几种菜,并算出它的总价。听说玩《小鬼当家》的游戏,学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激情飞扬,探索欲望特别强烈。学生们立即选购几种自己喜爱的蔬菜,并算出它的总价。因为必须在10元以内,所以,选购的同时还要看钱够不够。通过计算,学生们发现如果超支了怎么办,如果还有剩余的钱怎么办。学生们一个个俨然一家之主,还会精打细算呢。像这样把知识不留痕迹地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学习得既轻松又活泼,像这种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生活化地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如:在教学“打折”时,可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六(2)班45名同学去科技馆参观,科技馆门票是每张10元,如果买50张打八折,六(2)班同学买门票需要多少元钱?看谁花的钱最少。学生们通过计算发现买50张票还划算些,这样,钱用得少,还有多余的票。对“多余的票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丰富多彩,一个比一个精彩,有的说送给老师,有的说送给别班的同学,有的说便宜卖给别人,这样还可以赚点钱,花的钱就少些……整个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像这样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仅仅提供相应习题供他们练习,以求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这样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的解题习惯。改变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需要,运用相应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就感。如:在教学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的练习中,设计这样的生活问题:三(1)班有37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4人,需要租几条船?这时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有余数,怎么办?这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答案就在生活中。又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练习中,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小红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等等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随处可见数学问题。只要掌握好数学知识,就拿到了解决生活问题的金钥匙。
(四)创设动态演化情景,让学生在变化中建立概念和数学思想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成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使教学内容范围扩大,更新速度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她制作了圆柱的展开图,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但是,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在有的课堂上,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颇,操作上的失误,使得情境演化成为数学课堂中淡化“数学味”的“祸首”,缺失“数学味”的“元凶”,从而使情境的创设流入表面化和庸俗化,失去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简单总结了在创设情境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学生的生活性。
(2)要注重学生问题的针对性。
(3)要注重学生的阶段性。
(4)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5)要注重问题情境的数学性。
综上所述,教师创设情境的途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只要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符合学生与教材的实际,都能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只有充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情境教学之路才会更加辉煌,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落到实处,相信我们课题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