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
2012-08-15佟钰
☆佟钰
(舒兰市小城中心小学校,吉林舒兰 132606)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样也对世界各地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它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而信息技术进入英语课堂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那们,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对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一些研究。
一、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目标
(一)两个概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是指信息学技术与其他有关技术的组合。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结合。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1)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一个目标:英语课程总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诸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新型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知识容量、改善教学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客观地承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优势。个别教师认为传统教学的模式也培养出了很多好学生,而学习信息技术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他们不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愿“与时俱进”。这种观念是极为不可取的。要想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首先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加强信息意识,从思想上承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切实做到终身学习,继而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课程教学中。
(二)相对性原则
基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动态性特征,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形态的英语教育资源。有的教师认为网上的资源都是好的,于是他们在信息海洋中逐渐养成了“拿来”习惯,而不爱自己思考。实际上,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教师对网络资源的信任不应该是绝对的。教师在“拿来”时要谨慎判断资源的真实性。一旦由于疏忽,而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或使用低效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适得其反的。教师要坚持相对性原则,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正确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实现与学科课程的高度整合。这样必将对课堂教学或者学生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三)适合性原则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级别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不同级别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差异性。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各地区、各班级学生的差异以及英语课程的分级目标等,信息技术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例如:学生若是刚刚接触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就应多彩、多图案、多动态、少字,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则需多安排一些练习性游戏,以便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此时如果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依然“多姿多彩”,必然会造成本末倒置,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或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即便讲授的是同一课,在多媒体的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在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合性原则。
(四)目的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做出正确的取舍,以创设高效的探究环境,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实践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条件,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运用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要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一定要坚持目的性原则。
(五)灵活性原则
一些乡镇地区,由于信息技术还不发达,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并不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他们也因此放弃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认为既然不能“学以致用”,学习信息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县里如果组织讲课比赛,他们就找学校里教信息技术的老师帮忙做多媒体课件。有一次,我们学校里的一位教师拿着别人代做的课件,胸有成竹地去参赛。结果,由于操作不灵活,讲课时间过了三分钟,比赛失败了。可见,使用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不能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那不如就不使用。不过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笔者更希望所有的教师,不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完善与否,都能积极地去学习信息技术,并利用互联网与城市教师虚心交流经验和体会。这样,一旦有机会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会灵活自如地运用,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挥出最大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坚持灵活性原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六)互利性原则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互利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还应利用英语课堂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对英语课堂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而“巩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担不应全落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上,英语课程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巩固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有利条件;只有信息技术课程与英语课程实现互帮互利,才更有利于培养出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人才。
基于以上的六个原则,加上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
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课程总目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知识、实现情感态度目标、增强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成为教师新的挑战。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英语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听”的技能和“说”的技能
“模仿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的发音,取决于模仿教师或英语语音材料的技能。”模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即:听的技能)和口语表达(即:说的技能)。学生模仿老师的发音很重要,而模仿地道的英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不但自己要多说英语,还应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合所教学生英语水平的对话视频(可以是故事、动画或日常生活短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模仿。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养成善于模仿、主动积极模仿的英语学习习惯。让孩子了解不同语境要有不同的语调,在语音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确保他们在听力的训练过程中能够听清每一个单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使学生想说英语时就脱口而出,不再害怕说英语。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和外国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
2.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读”的技能
英语教材中安排了不同的主题话题,如季节、假期、中西方节日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并搜集相关的背景文化信息,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既可以扩充学生背景文化知识,又可以帮助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写”的技能
通过看图,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创编对话。所以,教师可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现出动态或静态画面。让学生在符合情景的条件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例如:一段视频,操场上有的小朋友在踢足球,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骑自行车。学生们通过想象,有的认为是星期天,小朋友们写完作业,来到操场上玩儿;有的认为小朋友们是在庆祝六一儿童节……很容易就写出了一个小短文。——“On Children's Day,the students don't have classes.They are playingin theplayground. Someofthem areplaying football, some girls are flying kites, and three boys are riding bikes.They are very happy!”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图片或视频给学生,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有写的欲望。如果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英语,教师最好选择一些生动的、活泼的图片或视频给学生,让学生有话可写。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写的技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言知识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听、说、读、写的实践是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教师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探究学习环境,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以便学生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其多听、多看。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把抽象的事物和句子变得更具体,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使他们变得更自信,从而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可以帮助记忆单词的软件,进行自我检测;也可以提前下载一些网络英语课程进行自学、预习;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与外国朋友直接交流,了解当地文化,提高听力、口语;或是在论坛里与其他地方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心得……运用这些信息技术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视野,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在日常教授词汇和英语课文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外国文化;利用重要的节假日,以及特殊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外国文化;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等资源,学习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民族文化智力竞赛等方式沟通交流,帮助他们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和国外的学校举办联谊活动,互相沟通了解,逐步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逐步攀升,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希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用新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林君芬,张静然.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访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J].教育信息化,2010,(10):28-32.
[4]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学科教学,2010,(1):90-93.
[注]文中的两个概念(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