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2-08-15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马 芹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江苏 镇江 212003)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媒介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媒介的诞生和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固有形式,从深层次、广角度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交换与创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石,人类社会也从此进入了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媒介时代。分析和研究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重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的研究始于英国,盛于加拿大和美国,目前已引起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内涵,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意见并不完全一致。目前,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看法是:“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有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不难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社会大众接受和理解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正确地利用媒介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人们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媒介素养教育可被理解为有关媒介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媒介素养可视为是媒介教育的结果。

2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相较于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欧美,距今已近百年。在英美及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我国,除港台地区较早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之外,大陆地区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的膨胀式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变革的媒介环境对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极为迫切的召唤,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至此才拉开帷幕。因为起步晚、发展慢,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十分乐观,主要呈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新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介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信息量的暴增,一些消极、错误、负面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大学生面前。而大学生作为一群“准社会新鲜人”,尽管其心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面对多元文化的诱惑,通常缺乏辨识水平、自控能力,自我防御功能相对薄弱,难以正确、合理、高效地处理各类媒介信息。当代大学生,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素养,特别是应对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个体成长的必要素质[2]。

2.2 宏观政策支持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历来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英国政府多年来非常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常召开各种相关会议和研讨会,制订和研究支持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为教师培养、相关媒介素养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1972年,法国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教育部项目。1976年则被法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的全国性课程。2004年,美国有50个州官方承认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而我国,目前尚未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明确支持和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全国性的官方机构,支持和组织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进修和开展研究[3]。高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支持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但同时,学校的支持更多地也依赖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只有来自宏观的政策支持,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

2.3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接受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目前,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大多数高校中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印证,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媒介素养教育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公选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理论教育课程,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意义,从而提升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媒介现象的基本能力。

2.4 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欠缺

随着媒介的极大丰富,信息交换的极大需要,人们普遍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往往忽视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持认同态度,但是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媒介素养一般包括媒介评判能力、媒介知识、媒介的使用和创作能力[4]。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掌握还停留在基本的媒介知识和媒介评判能力上,对于媒介的合理使用和创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自己处于阅听人的角度,无法做到对于媒介的完全使用和掌握。

3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若干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从满足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以改善和加强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

3.1 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保障高校媒介素

养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为公办高校,高校的教学资源、师资配备以及资金来源多依赖于政府的保障和支持。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制订和开展的。离开政府的支持,媒介素养教育的正常教学难以保障。因此,政府需出台相关的政策,督促高校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保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集中精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国家、省市地方以及高校的其他指导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保护和促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从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开展。政府应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统一标准,对全国各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同时,对于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必备的教学资源、师资配备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2 高校需构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有相对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富有教育经验,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高校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尝试可以从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性教育课程开始,在条件允许的学院设立公共选修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力争使其成为公共必修课。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媒介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媒介的基本概念;

2)通过理论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评判能力,以便获取真实客观的媒介信息;

3)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信息互动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信息创造能力,以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的全面掌握,从而实现发展自己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5]。

3.3 高校应充分优化利用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有相对成熟的教育平台和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应时代需求,媒介素养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而且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和使用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资源,有效加快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高校可以在院系的学生活动、党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可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网络等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媒介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校内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锻炼他们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还可邀请知名媒体制作人、知名主持人等走进高校与大学生见面,或开展媒介讲座,或制作节目,或进行新闻采访,让学生们真正地接触到媒介,提高学生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3.4 大学生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自我提高意识

最高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彻底的提高是自主提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十几年的媒介熏陶,高估了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在思想上抵触正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提高入手,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媒介素养的态度和意识,扭转他们的认知错误,使他们走出误区,通过理论实践的组合教学,系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从教育者的角度,依靠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对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极其重大。教育者可以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外实践教学方法,从大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信息入手,激发大学生关注媒介、了解媒介、研究媒介的兴趣,从主观上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一则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焦点,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运用学到的媒介素养知识分析事件背后的信息,并加以讲评,以此有效激发大学生主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6]。

[1]田维义.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J].现代传播,2004(6):93-96.

[2]孙宗胜,慕向斌.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时代审美教育的关捩[J].新闻界,2006(5):70-71.

[3]秦莹.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23-39.

[4]蔡帼芬.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

[5]郑保障,柴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J].新闻记者,2005(6):61-63.

[6]曾胜.论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媒介与文化,2007(5):23-25.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