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歌的象似性分析
2012-08-15靳亚静
靳亚静
(天津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天津 300204)
象似性是长久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关于语言究竟是象似性还是任意性的争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两论相持时期、索绪尔时期和后索绪尔时期”[1]。在第三阶段,象似性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对象似性的研究并不是对索绪尔思想的彻底否定,因为索绪尔认为每种语言都并行地包含两种要素:完全无理据的和相对有理据的,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它以不同的比例包含这两种要素,并且各类语言而呈现出极度的变化不定[2]。索绪尔所说的“相对有理据的”就是语言的象似性。现在对象似性的研究肯定了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对传统的语言任意观的不足的补充和修正。只有肯定两者共存于语言中,才能建立完整的语言观。
1 象似性的定义及其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哲学假设之一就是“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3]9,即语言具有体验性。这种体验性使得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任意性、可论证性。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的、有理据的、可论证的属性[4]199。这充分说明了语言结构和经验认知之间的临摹性。凯撒的名言“我来过,我见过,我征服了”正是身体经验的认知结构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只有来到才能看到,然后才能征服。
1.1 象似性的表现形式
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象似性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皮尔斯将符号分为与所指的意义在形式上相似的象似符、与所指意义在因果关系等方面联系的引得符和约定俗成的象征符三类。皮尔斯又将象似符细分为影像符、图示符和隐喻符[3]44。
1.2 象似性在语音层面的表现
提到语音层面的象似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拟声词。拟声词是通过语言的发音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声音,例如通过发音来模仿人类发出的声音,模仿其他生物或无生命生物(如机器设备等)发出的声音。拟声词最容易使人还原声音,以便在交际过程中最直接、最便捷地传达信息。因而拟声词的出现是符合人类交际原则的。拟声词本身的发音和它所模仿的对象之间是可以论证的。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模仿,拟声词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制造出发出声音真实物体的想象。
发音相似也是象似性在语音层面的表现。当两个汉字与特定意义相关时,两个汉字的发音相同,虽然不像拟声词那样,发音相似在汉语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发音相似可以是词的重复或重叠。如:汪汪、叽叽等。也可以是叠韵,即在汉语中声母可以不同,但是韵母相同。如:灿烂、逍遥等。也可以是是双声,即在汉语中,汉字有着相同的声母,但是韵母不同。如:玲珑、惆怅、烟云等。
1.3 象似性在句法层面的表现
结构象似性指的是“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5]。图示符的句法研究首先由Haiman提出,其后Givón进一步完善了Haiman的系统,并提出了象似性的三条规则。这成为公认的图示符的基本类型[3]48。Givón将象似原则分为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6]。
1.3.1 顺序象似性
Haiman将象似性定义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7]。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5]。即在没有时序标记词(“再”、“就”、“才”等)的情况下,语言的叙述顺序与事件的发生顺序是一致的。例如:他走进房间,打开酒瓶倒了杯酒。这一系列动作的表述与实际的动作发生顺序是映照的。
1.3.2 距离象似性
Givón将距离象似性定义为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6]。也就是说,在语言层面成分的距离相近的,在概念范畴的距离也近[7]。如: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oni pizza。离pizza最近的是它的成分,其次是产地、特征,最后是人们对它的评价。这也是范畴距离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再如,“我妹妹”是可以接受的,而“我车、我房”作为独立名词词组出现却有争议。原因就是“我”和“妹妹”在概念范畴的距离比“我”与“车、房”等物体的距离要近,因而“的”字可以省略。而概念距离较远的需加上“的”,“我的车、我的房”使之合乎习惯用法。
1.3.3 数量象似性
根据Givón,数量象似性指的是: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6]。在句法层面数量象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概念复杂程度上,第二,语言的重叠或重复上[4]199。概念复杂程度指的是数量越多,概念意义越复杂。例如:“他是个聪明伶俐懂事的好孩子”要比“他是个好孩子”所包含的意义要多,概念更复杂。重叠也可表达程度的加强,如“干干净净”的程度要比“干净”更高。在汉语中,词的重叠可分为:AA,AAB,ABB,ABAB,AABB,ABA等。
2 汉语儿歌的象似性分析
儿歌(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是民歌的一种,全国各地都有,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儿歌中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也有作家创作的诗歌。
由于儿歌的对象是儿童,且儿童的年龄有一定变化范围,而非固定的群体对象,因而儿歌的主要特征是内容简单,容易理解,篇幅简短,结构简单,语言生动活泼,琅琅上口,易于传诵记忆。儿歌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性,促进儿童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帮助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接触现实世界。本文以网络中选取的40首汉语儿歌为语料进行研究,以分析汉语儿歌的象似性特征。
2.1 汉语儿歌中的语音象似性
首先,拟声词在儿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分析结果,在40首儿歌中,拟声词共有444个汉字,占总字数的10.28%。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这个比例很大。在这些拟声词中,对动物声音的模仿占据很大部分。因为儿歌的一个功能是帮助儿童了解世界,首先就是了解世界中存在的实体。而且儿童对动物的兴趣很浓烈。因此在儿歌中使用这些拟声词使得歌谣活泼可爱,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得到他们的喜爱。
在儿歌的拟声词中,除了对动物声音的模仿,还有对人的声音的模仿(劳动时的声音,开心或哭泣等等),对机器的模仿,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等等。
拟声词在儿歌中被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对现实世界声音的模仿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借此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在听或朗诵歌唱儿歌时,这些拟声词可以在他们大脑中建立与现实世界中相对应实体的想象,从而有助于开发儿童思维。
叠韵和押韵也在儿歌中广泛运用。对拼音文字的各种大量研究表明,语音意识是儿童早期阅读发展的关键因素[8],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对其语音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且也有学者认为押韵意识与阅读发展有关,儿歌知识有助于儿童早期语音意识发展,学前押韵意识能预测低年级阅读成绩[8]。因此,对儿歌语音层面的叠韵和押韵等象似性研究尤为重要。
儿歌中每个句子最后一个汉字的叠韵使得整首儿歌轻快明了,连贯一体,并且易于跟随歌唱。这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得儿童更容易地记住儿歌,并使得儿歌具有更强烈的韵律美,以此激发和培养儿童的语音意识。例如: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在这首儿歌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汉字的韵母基本上都是ao。这个韵母的开口度比较大,使人联想到老虎张大口,比其他an,ang等韵母更响亮。用这个开口度较大的韵母使得这首儿歌充满活力。因为开口度较大的元音都可以表达“大”的意义或者用来表现高昂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9]。这首儿歌是鼓励儿童去上学,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长大做个有用之才。开口度较大的韵母ao表现高昂的情绪,而句尾叠韵的使用使得整首儿歌充满朝气,还能使孩子们记住歌词,便于传唱。
2.2 汉语儿歌中的句法象似性
汉语儿歌中,不仅有语音象似性的体现,也有大量的句法层面的象似性的体现。
1)顺序象似性主要是指语言所陈述的事件是与时间的发生顺序相一致的。这是顺序象似性与时间顺序的一致。除此之外,顺序象似性还表现在概念范畴的顺序。儿歌中的顺序象似性可以培养孩子最初的逻辑思维,例如: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咪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在这个例子中,时间顺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老鼠首先爬上灯台,然后下不来,结果猫咪来了,把小老鼠吓了下来。浅显易懂的儿歌在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儿童培养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
2)距离象似性指的是距离语言要素越近的,在概念、功能、范畴的距离越近。如在儿歌《小白兔》中的“小白兔”,对于兔子,皮毛的颜色属于兔子不变的特征,而大小则相对远些,因为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体态特征而且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3)数量象似性在汉语儿歌中主要体现在数量和重复上。儿歌大多篇章短小,用词简单,因为儿歌的对象是儿童。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匮乏,儿歌的内容、选词和形式也相对的简单,否则不易于儿童的接受。这也说明了形式越多,意义越复杂;形式越少,意义越简单。儿歌中的重复可分为词的重复以及句子、句式大的重复。词汇的重复主要有AA式,ABB式,AAB式,ABAB式,AABB式等等。
在40首儿歌中,AA式重复出现的次数最多,为79次;其次是ABB式,39次;再次是ABAB式,31次。而AA式和ABB式的重复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末尾相邻的两个汉字相同的重复。这样使得儿歌在声音上制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如“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这种重复与儿童日常说话时常重复的语言特征相一致,更能引起儿童的共鸣。
ABAB式的重复,如在儿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跳啊跳啊”可以创造出一种富有动态的韵律,ABAB的间隔性可以体现跳舞时蹦蹦跳跳的意象,使人联想到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动态画面。这正是ABAB式重复创造出来的效果。而儿歌《数鸭子》中,“快来快来”制造出一种急切的效果,引起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儿童来数鸭子。汉语儿歌中的重复符合儿童语言重复的特点,能够创造动态的意象,有利于儿童音节意识的培养。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研究可知,象似性在汉语儿歌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语音和句法两个层面。在语音层面,儿歌中的象似性主要是拟声词和叠韵两个方面;而在句法方面,在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上都有体现,尤其以数量象似性在重复、重叠上最为突出。这些象似性在儿歌中的体现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语音意识以及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开发大脑,培养逻辑思维。利用象似性在儿歌中创造韵律美、动态美,在教唱儿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培养认知模式。在进行儿歌创作时应遵循儿歌中的象似性原则,以更好地起到启蒙作用。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儿歌。
[1]王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认知语言学讨论之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0(3):1-6.
[2]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8.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99.
[5]路云.句序的时空认知特点[J].山东外语教学,2006(3):44-49.
[6]HAIMAN JOHN.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J].Language,1980(56):515-530.
[7]GIVÓN TALMY.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C]//Raffaele Simone.Iconicity in Languag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47-76.
[8]白丽茹,王立弟.语音意识——儿童早期阅读发展的关键因素[J].山东外语教学,2007(2):11-14.
[9]詹全旺.英汉元音语用功能的象似性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6(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