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研究述评
2012-08-15张雪
张 雪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近年来,在多重因素推动下,作为学科基础和前提地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的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力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研究的概况,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
起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研究的必要前提。对于该方面研究,目前学术界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八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算起”说、李大钊说、中共成立说、中共二大说、八七会议说、《反对本本主义》说、遵义会议说、六届六中全会说。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来看,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较少。何一成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尽管那时并不是真正自觉地‘中国化’。”[1]这种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两个概念应该从本质上区分。在众多反对观点中,张世飞认同“李大钊说”。他认为“正是李大钊等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才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2],所以李大钊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相比之下,赞同“中共成立说”的学者所占比重最大,构成了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自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开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3],汪青松等人的观点与之类似,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4]。同时,持“中共二大说”的人也不在少数,如马玉乙[5]、柳国庆[6]。他们的主要理论根据是中共二大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做了初步而正确的阐述,制定了我党的第一个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八七会议说”是另一个有影响力的观点,如林华偙认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而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阐述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重要组成部分。[7]“《反对本本主义》说”也不乏其人。全燕黎、马启民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中间有一个时间空场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的完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而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既是确立完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的标准。[8]“遵义会议说”也获得了部分学者的认同。黄黎教授指出“遵义会议结束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9]另外,还有少部分学者提出了“六届六中全会说”,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此外,还有“蔡和森说”[11]、“瞿秋白说”[10]、“中共六大说”[11]、“井冈山道路说”[11]等,限于观点影响力和本文篇幅,兹不一一列举。
笔者认为,以上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的不同。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2]归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将该论述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标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具备以下条件,即:“化”的主体、客体、目的、理论指导、实现途径及表征,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其起点的选择,该标的物(事件)应该具有全局的影响性和后续进程的引领意义,处在势态边缘或者孤立的某一标的物(事件),显然不能作为该历史进程的起点。此外,要注意摒除“媚政治化”倾向,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按照上述标准及要求,显然“中共二大说”更有说服力。中共二大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基本问题做出初步而正确的阐述,制定了我党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13],同时中共二大的决议是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影响力有巨大的持久性。综合各因素,中共二大应该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的不同看法
缘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学界也存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方法。这些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是以“时代主题的转换”为划分标准。顾钰民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作出的最大贡献,是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途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没有独立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来说,三个阶段分别以“怎样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解决这三大主题而不断中国化、不断发展创新。[14]
二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划分标准。肖浩辉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15]毛泽东思想是第一个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事业,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成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征途中,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创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实际问题,以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主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为划分标准。侯树栋、辛国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两大历史性飞跃。[16]具体来说,他指出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曲折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性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则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是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式”为划分标准。汪青松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以“零星式”在中国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式”传播;建党前后,“结合式”传播成为其新的传播形式。[17]
五是以“现代化的视角”为划分标准。张艳娥基于现代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新解读,独树一帜。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现代化为视角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探索现代化的启蒙、取得现代化身份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摧毁封建主义的制度基础、实践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误读和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现代化建设的暂时迷失时期和现代化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拓展时期。[18]以现代化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有待全面展开。
这些划分标准是学者们运用“归纳、分析、综合”[19]等辩证思维方法得出的结果。从运用次数来看,前三种划分标准运用较多,后两种划分标准运用较少。进一步来看,“时代主题的转变”、“现代化的视角”这两种划分方法属于问题的本源性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最根本力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则属于问题的本体性研究,是直接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划分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式”标准处于问题研究的显性层次。三个层次从内到外,保障了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并未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研究,而是聚焦某一阶段进行专门研究。其中,研究建国之后这段时期的学者最多,张正光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指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比较多曲折和挫折的阶段;从十一届三种全会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阶段。[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阶段也是学界较为热衷的历史阶段。孔朝霞、秦永芳系统回顾和分析了党的幼年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以及遵义会议四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历程。[21]
三、特殊事件及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中的作用
在进行历史宏观视域研究的同时,学界也陆续出现一种新的研究趋势——探求特殊事件、特殊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这是研究范式的一种创新。
在“特殊事件作用”方面,共产国际七大、长征、中苏论战等成为较多的研究对象。康沛竹、郑建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制定的新的策略方针,对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22]黄黎则探讨了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转折点作用。[23]杨世春、付彩霞聚焦中苏论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这场大论战的反思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艰难历程。[24]
在“特殊因素作用”方面,这方面文献比较少,仅有申家字做过相关研究。她指出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营造了特定的情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环境建设序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极其重要的准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明确提出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党一定范围内得以实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广泛共识,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5]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教训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分期研究,有助于研究其经验教训,进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工作,这才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石仲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概况,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让理论掌握群众。[26]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特定时间分期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教训,其中建国之后的成果最多。刘宗武对建国以来的经验总结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的前提条件;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作什么”的关键因素;勇于正视历史,勇于探索与实践,找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突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么化”的必然要求。[27]总之,“根据我们的经验,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二者结合很不容易。中国共产党也经常犯错误”。[28]“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29]
五、评价与展望
综合来看,近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当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态度方面,部分学者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态度不科学,直接影响到了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研究,其初衷是分析该过程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同时也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上的预测与分析,以便更好指导实践进程。明确并围绕研究目的展开,同时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研究的正确态度。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现有研究成果多宏观视角的研究,而微观视域、日常生活理论维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分期研究较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仅仅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成果,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生活逻辑,影响到了群众的思维图式。基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必将助益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继续推进。其次,对比研究成果欠缺,像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对比研究、不同事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影响的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党执政的其它国家马克思民族化的对比研究等都鲜有人涉及。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特殊事件、特殊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的影响以及文革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等内容也是学界涉入较少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路漫漫其修远兮,提供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方法,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世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与形成标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3]梅荣政.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J].南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林华偙.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J].党史文苑.2007(2).
[8]全燕黎、马启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J].浙江社会科学.2007(5).
[9]黄黎.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5).
[10]胡丰顺.试论瞿秋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0(18).
[11]赵付科、李安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3]赵付科、李安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14]顾钰民.三次历史性转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
[15]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6]侯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张艳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0]张正光.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21]孔朝霞、秦永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进程[J].社会科学家.2007(7).
[22]康沛竹、郑建.共产国际七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1期).
[23]黄黎.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5).
[24]杨世春、付彩霞.试析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
[25]申家字.文化环境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
[26]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27]刘宗武.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9]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