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再认识
2012-08-15宗鑫
宗 鑫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前言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而完整,对其进行集中的阐述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系统阐述可以分为五章,其主要内容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而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是作为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所谓原始积累包括七个方面,即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十五世纪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工业资本家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产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历史而产生的理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研究阶段是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史前时期。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则没有研究,在马克思的历史著作中也没有提及这一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推理,我们认为任何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都需要在旧的生产方式中孕育,并最终战胜旧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准备的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所以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这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战胜并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准备阶段。“资本原始积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发生在每次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历史地看,它发端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原始时期’,继起于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再发生在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时期。”[1]而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在经济的转型时期,许多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对工业的贡献,农村对城市的支持等等。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地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内涵及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及其相关研究者并没有给予资本原始积累明确的定义,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些表层意义上的描述。2002年,李锐、黄久斌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解析》一文中对资本原始积累下了一个定义:资本原始积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主体筹措资本的一种非常方式,它以违背公平、正义的方式为新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筹措其所必需的初始资本,是资本孕育和资本经营的重要基础。从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可以得出,资本原始积累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史前时期,在任何国家制度范围下的经济转型时期都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包括从封建主义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变等等一切经济转变都包含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时期,国家工业化的程度并没有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生产要素的存在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原始积累还存在必然性的空间,同时,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在当前我们看到形势多样的原始积累现象是自然的。”[3]事实上,我国当前还存在多种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例如:农村资本原始积累、私有资本原始积累等等。当前“随着农村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转化为雇佣工人,使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都不断扩大,国内城乡市场日益连结与融合为统一市场。所以,当中国农村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发展,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更有助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实现农业现代化。”[4]因此,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诞生的史前时期。而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上存在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来看待现实经济问题。
要运用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还必须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必须对其所研究的特定经济体、历史时期给予明确的界定,联系现实经济问题。找到它们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加以区别对待,不能采取生搬硬套的泛性态度对待经济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是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历史时期,而经济问题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经济问题,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因此,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就成为必要。以下将从两个层面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进行分析,理解其内涵实质及对中国的适用性。
下面试着论述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区别。
(1)一个在封建制度内孕育产生,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后发生。
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的史前时期,在封建社会内孕育产生;而资本积累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以后,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将已经存在的各种分散的中小资本集中为一个更大的资本或者将剩余价值部分资本化的过程。当然,两者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它们所面对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资本原始积累是为新生经济体筹措初始资本,是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5]但是,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旧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经济社会制度内产生并形成时,必然会遭到既有制度和统治的抵制和反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西欧封建统治制度内产生并形成的,必然会遭到封建势力和行会制度的抵制和反抗,正如马克思所说:“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隶属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对于我们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来说,只有这一方面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6]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家的崛起,只有在战胜封建势力和行会制度,取得了生产的自由发展和人对人的自由剥削的权力时,才能够真正的兴起;才能够由封建的奴役,封建的剥削,让位与资本主义的奴役,资本主义的剥削。
对于资本积累来说,资本积累的源泉来自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剩余价值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四个基本因素。因此对于资本积累来说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何扩大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如何增加预付资本。对于资本积累而言,还要面对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问题,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就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总之,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所处的时代不同,所要面对的变革主体不同,所面对的生产方式不同,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特殊积累方式,这就决定了它们所要解决问题不同。
(2)一个是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一个是在稳定的社会经济状态下。
资本原始积累是在封建主义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是由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并最终确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而资本积累则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后所形成的过程。
评价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在历史上的功过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必然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为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而进行的预期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马克思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7]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至少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989年,韩光裕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步性,并肯定了其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积极作用,“‘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传统农业和落后工业向工业化的转化’,‘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社会再生产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的转化’”[8]总之,“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这是对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极大肯定。
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前史,单单论述了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但是,资本原始积累,不仅仅存在于这一时期,在任何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只是这种积累方式是隐性的,并没有进入广大人民的视野,并未受到深入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每次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开始的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以后每次经历的社会经济转型都会存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是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还是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都存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经济现象,人们可以讨厌它、抵制它,但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所讲的不单单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还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进,对劳动力、土地、市场等各种要素的重新分配组合,也就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转型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将人们从原有的小规模生产,一家一户的生产转变为规模经济,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转变,将单纯的、静态的生产转变为进一步创造更大财富的观念;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进行资本化经营,创造新的资本关系,使其为新的生产关系的诞生起到“助产婆”的作用。
资本原始积累则不同,它是在稳定的社会经济状态下进行的积累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使剩余价值资本化。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注入新的资本,使其更好、更多的剥夺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3)积累的手段不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前史的资本原始积累采用违背公平、正义的,甚至违法的暴力手段,同时借助于国家权力,在历史上表现为征服、压迫、劫掠和杀戮等等暴行,积累的资本带有“血腥性”和“肮脏性”。而资本积累则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合乎道德、法律和人性的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并被公认的手段,是被隐藏在生产过程中的最大限度的攫取工人剩余价值,使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没有采取暴力行为,只是相应的借助于国家权力的作用。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通过高度组织化完成内向型自我‘剥夺’:一是以公社化为载体提取农业剩余;二是成规模地、准军事化建制地使用劳动力投入国家基本建设来替代稀缺程度趋于零的资本。”[10]对于处在不同制度、不同时期的国家或地区,他们都有不同的积累方式,带有不同的色彩、顺序和阶段。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农村地域,他们所要面对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城乡二元体制等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面的发展农村经济,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问题。所谓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生产手段作不同的使用,对现有土地、人力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分配组合,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使稀缺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全面实现其价值。所以,对于农村这一特殊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就需要农村自身、市场、国家三个方面共同进行。
(4)所导致的结果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是使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的分离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手段和国家权力的作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日益贫困化,产业资本家日益富裕化。但是,伴随着劳动者所遭受的苦难的历史,是资本主义租地农业家的发生、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工业资本家的发生、国际市场的形成等等,即先进的生产方式战胜旧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发生,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
资本积累的过程不像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那样具有双面性,资本积累的过程表现的则是其积极的一面。资本积累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生产私有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劳动者。”[11]不再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过程,而是使资本家拥有的资本不断壮大,是资本家榨取更多劳动者剩余价值,是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
小结
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产生与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史前时期为历史依据的,是对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准备阶段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认为,任何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需要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即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是消灭了剥削、取消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于人与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的新的制度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否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这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初的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理论上讲处于任何转型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因此中国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问题时,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必须对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解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提供理论依据,处理好社会主义转型期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
[1]李锐,黄久斌.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解析[J].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67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62,265 页.
[3]苏争鸣.原始积累问题新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第9卷第5期:87页.
[4]潘石.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年第2期(总第127期):6页.
[5]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782—783页.
[6]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783页.
[7]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783页.
[8]韩光裕.重新认识资本的原始积累[J].当代财经.1989年第6期:36—3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256页
[10]董筱丹,杨帅,薛翠,温铁军.中国特色之工业化与中国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9页.
[11]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94页.
[12]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806页.
[13]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8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