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对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交流探视
2012-08-15刘霞
刘 霞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潮,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并没有因此沉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冲击和扩张,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和复兴,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兴起和争鸣,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全世界的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获得国际发展,需要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进行传播与对话,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可以说,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作用,深化理论创新,促进多边交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国际领域传播和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与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口号的指导下,第一、第二和第三国际对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全球性的事业,需要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而世界共产党是推动全球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当前,除包括中国在内的5个共产党政党执政的国家外,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仍有一个共产党即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在执政,还有10多个共产党参政,如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巴西共产党、南非共产党等在国内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果把当前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量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当今世界上,共产党仍然是一个拥有100多个政党、8000多万党员、统治着近15亿人口的巨大政治力量。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然是不可低估的。[1]可以说,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当今世界的复杂性、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性、各国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内再搞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组织形式已不合时宜,再搞什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指挥中心”更不现实。但是,在保持各国共产党的组织独立性和实践创造性的前提下,开展松散型乃至某种形式的世界社会主义国际统一战线还是必要的。[2]这种国际统一战线不是流派之间的斗争和分裂,而是以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为为目的。各国共产党只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社会主义的多样性作为出发点,就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组成一定形式的国际联合,共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当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新情况和新问题经常出现,在国际研究、对话与交流中可能会有争论、质疑和差异,但目标指向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联合。
二、社会主义国家应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主导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挑战。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应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传播和交流的中坚力量,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应搞好国内建设,用经济和科技实力说话。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警惕西方国家介入本国经济,“加速大型国有企业的衰亡”,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3]不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就为“颜色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要着力于国内和国际两条战线。国内要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教育和有效传播;国外要加强和其他阶级政党及社会主义流派的交流、借鉴,尤其要坚决回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交流中不能起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而受到削弱,舆论阵地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抢占,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自己的思想支柱,就有可能为“颜色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传播和交流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发挥主导力量的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领导世界进步力量前进。
再次,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研究、传播和交流中遵循地位平等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研究和交流活动中,必然要涉及到党派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党际交流还是国家间的交流都要遵循地位平等原则,吸取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教训,不搞“老子党”“一言堂”。对于处理国家关系来讲,坚持地位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至于如何处理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于1982年“十二大”提出处理各国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地位“完全平等”原则是处理党际关系的基础,各国政党不论是大党、小党,历史长短,执政与否,都应该完全平等,没有尊卑上下之分。没有这一原则,独立自主和互相尊重就无从谈起。因此,各国之间,政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对话、交流和沟通必须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三、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核心内容
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不仅是时间维度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时代精神的变迁。人们的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与时俱进,以其开放精神和纳新能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以新的内容和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
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创新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何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实质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状况、实质以及总的历史性走势,如何在思想意识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充分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如何把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政治意识中有益和合理的成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融合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如何整合各社会群体的利益,正确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取得人民群众对其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拥护,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创新中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理论创新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放弃其主导地位必然会使我党失去旗帜和方向,进而丧失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交流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应考虑到各国具体的国情,因此对于他国的社会主义经验和成就只能借鉴,绝不能照搬照抄,对于本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要敢于创新。这是历史经验证明,也是历史的教训。可以说,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交流和研究的核心内容,只有创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其理论先导的作用,引领社会主义国家前进和发展。
四、多边交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历史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大大加强了,过去那种集中的国际组织形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交流应由双边交往扩大到多边联系,应当具有更大的范围、新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最近几年,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有新著作、新杂志问世,而且各种学术活动频繁举行,仅仅在2006年就召开了上百场马克思主义讨论会。[4]
1.从交流主体来看,就国家间的交流来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从党派来讲,我们不仅要加强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交流,执政的共产党与非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交流,也要加强同各社会主义流派、左翼力量以及资产阶级政党的交流。中国共产党已经同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包括绝大多数共产党等各种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建立了双边交往关系。
2.从交流方式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宣传。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国际性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交流推向高潮。如1995年9月27日,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由《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并与上百家的左翼刊物和研究机构联合在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此后,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召开了五届。此外,还有美国纽约召开的“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以及美国《马克思主义反思》杂志主办的四年一度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伦敦召开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中国武汉召开的“社会主义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些国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会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就和经验教训,为各国借鉴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联合提供了有利途径。
其次,还有一些地区性、区域性的会议和论坛。如1990年以来,拉丁美洲各左派党和组织,部分社会党国际成员党,邀请拉美及亚、欧、非、北美一些国家的政党的观察员举行一年一度的集会,主要目的是与会各党就所在国家的形势、拉美地区形势、世界形势交换看法,就各党的斗争及活动交换经验和对前景提出看法,通称为“圣保罗论坛”。这个论坛还出版了《自由美洲》杂志,不定期发行。西欧的共产党自1992年起创建和发展了“西欧左翼论坛”,至今已举行过10多次会议。该论坛已成为西欧各国共产党的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5]这种区域性会议或论坛,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研究各区域的不同情况,有助于本区域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学者外出讲学或作报告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如2000年6月15日,应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的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埃尔伯特·萨吉斯教授和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先生来北京访问,他们分别就美国左翼各派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作了专题报告。[6]
另外,互联网已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传播和交流的新阵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渗透工具,它正以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最具渗透力的传播手段。通过互联网,网民同时成为受众和信息源,这使得和别国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的交流变得简便易行。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传播和交流。
[1]蒲国良.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2]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1-92.
[3]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之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89.
[4]李慎明.2007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之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7.
[5]马徒.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国际联合[J].广西大学学报,2001(2):12 -13.
[6]黎民仪.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在美国.乌有之乡,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12/2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