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闻围观”的成因及弊端
2012-08-15肖中华
□ 肖中华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0)
核心提示: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中,最后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的拾荒者陈贤妹老人,在事件发生后接下来的几天,被上百名记者轮番围堵采访,被折腾得休息不足,眼疾复发,泪流不止,并且几乎无处藏身。在忍无可忍之下,房东要其到屋外的榕树下接受记者采访,扬言再这样折腾下去房子不给她们租住了;她躲进儿子的办公室,也被神通广大的记者找到;为了躲避记者,她被儿子连夜送到老家清远,但又因为领导要接见,要接受采访,第二天又不得不紧急赶回……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新闻记者对陈贤妹老人的围追堵截,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新闻围观”,媒体在这里,颇类似于鲁迅当年笔下那些无聊的看客。类似这样的新闻围观,在如今的媒介传播现实中,其实已远非个案。在地震抢救现场,黄金救援时间过后,奇迹被救出的存运者,一抬出来,还没回过神,就被无数记者蜂拥而上团团围住;交通事故后,在医院接受紧急抢救满脸绷带的伤者的病房里,前来采访的记者一拨接一拨;田径赛场,第一位跑到终点的胜出者,呼吸还没调均匀,就要面对长枪短炮,发表内心感受。此外,还有“高考状元”、见义勇为者等等,都成了媒体记者围观的焦点。
造成新闻围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带来哪些利弊?作为有品位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在挖掘新闻事实表现出敬业精神的同时,还需要一份人文关怀。
造成新闻围观的主要原因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网络等新的传播手段出现以前,由于资讯的不发达,交通的不便,很少甚至不会发生新闻围观。新闻围观,是网络出现后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哪里只要出现了突发重大新闻,哪里的记者就是里三层外三层,新闻围观就在那里热闹上演。
网络的兴起,资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一个地方发生了大的新闻,通过网络、手机、微博等资讯,一夜之间,地球人都知道了。本地记者、驻站记者、外地记者甚至境外记者,会以最快的速度云集现场。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媒体实力的增强、媒体采访空间的扩大、捕捉新闻的速度加快、快速反应能力的加强。同时,广大受众也有了了解全省全国全世界发生的大事的需求。当然,这是积极的一面。
传媒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目前争夺眼球的传播时代,谁在第一时间获得了重大新闻,谁就赢得了注意力,谁就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基于此,再远的距离,再大的采访成本,被采访对象再怎么不情愿接受采访,相当一部分媒体也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加入新闻围观行列,不甘落后、不甘示弱。从这方面来看,在某些媒体和记者眼里,新闻围观就像赶场,就像演戏,就像“看热闹”。能做到第一个出场,不能当主角,但关键是要亮相,不能缺席,按行业的话讲,就是没有漏报重特大新闻。
部分媒体记者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及新闻素材的匮乏。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从理论上讲,只要勤下基层,勤于观察与思考,不难采写出一些独家的好题材。但一般的媒体做不到这一点,或是不屑做这些。为什么?因为在现实中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进行新闻围观很容易获取重大新闻素材,轻而易举吸引受众的眼球;二来勤下基层,勤于观察和思考,好多记者没有这份耐心,耐不住这份寂寞,吃不了这份苦。于是,就走捷径,就跟风,就围观。以此观之,新闻围观的程度越大,折射出一些新闻媒体心躁气浮的程度就越厉害,反映出当前传播环境中有价值有分量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愈发的匮乏,新闻媒体记者勤下基层的功夫就做得越不够。热衷于跟风,平时不深入基层,老盯着哪里有热点,哪里有轰动新闻,一出现便闻风而动,穷追猛打,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和行为,这样的媒体、这样的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赶场者、投机者。
新闻围观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闻围观,据笔者看来,如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漠然、却又热心地过度关注某一事件和新闻人物一样,是媒体在某一时段对某一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和人物的过度集中关注。新闻围观虽然从某种程度体现了媒体记者的敬业精神,但更多的是产生了诸多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
对受围观者生活造成干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损害。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陈贤妹老人,当2011年10月15日《18名路人漠视被撞倒地女童 拾荒者施援手》的新闻首次播出后,她的生活秩序一下子被打乱了,不再像往常一样能在五金城里按自己的生活轨迹帮儿子所在的公司煮饭、捡拾纸皮了。来自各地的一百多家媒体轮番采访,并要求她配合着拍照录像,令她身心俱疲。“最初的两天,她太忙了,不要说到公司煮饭和捡纸皮,就连中午饭都是匆匆扒了几口又继续接受采访。从早上八点多到晚上七八点,没有一刻没有记者不在身边。”“我妈有眼疾,这几天过度劳累,眼疾复发,眼睛经常酸痛流泪。”10月18日下午五点半,陈贤妹躲进了儿子的办公室,但还是被神通广大的记者找到了继续接受采访。一个小时后,儿子无奈之下,只得连夜将陈贤妹送到了清远老家避避风头。第二天上午,陈贤妹的儿子接到电话,说佛山市的领导下午要去慰问陈贤妹,并带上了媒体来采访,让老人家尽快赶回佛山来接受慰问。儿子没办法,只好再驾车将其从清远接回……
57岁的陈贤妹做梦也没想到,几天前一个出于本能的救人行为,会给她接下来的生活带来这么巨大的改变,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面对各路记者的采访提问,淳朴善良的陈贤妹头两天非常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回答,并不厌其烦地被要求指认现场,数十次地在记者的镜头下模拟抱起小悦悦的瞬间动作。“当小悦悦被撞后倒在路边,自己看到了,抱起来,这纯粹是出于一种本能,再正常不过了,为何竟引发这么多记者不管远近前来采访,太不可思议了。”虽然,在陈贤妹的眼里看来,救人事件再简单不过,她也数十次耐心地回答了记者几乎千篇一律的问题,但对这个迷惑,陈贤妹自始至终也没弄明白:这些记者怎么了,疯了?!如果记者思维没问题,她自己却快被弄疯了。
造成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试想一想,几十上百家媒体,采访同一个人、同一个事件,报道内容还会有太多的区别吗?毕竟事实与真相只有一个。所以当天晚上看各个电视频道,第二天翻开各家大小报纸,见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报道。不是复制,如同复制。
造成社会公众对媒体产生厌恶心理。瘦小的、善良的陈贤妹,被媒体记者追得团团转,连吃饭、休息都成问题时,陈贤妹本人及社会各界对这些媒体对这些记者,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看法?说得好听点,是新闻记者太敬业了;说得不好听的,是新闻媒体太无聊,太喜欢凑热闹和跟风了。在我们保持敬业精神,完成我们的工作时,也给当事人一点自由的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