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旗帜——地方党报地域文化专栏的探索
2012-09-17赵金茹
□赵金茹
(本溪日报社,辽宁 本溪 117000)
《敖包相会》曾是一首令我痴迷的歌曲,敖包因此也成为我心中一个美丽的谜。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情为何物,亦不知敖包为何物。去科尔沁草原之后,才知道,敖包只不过是一块块石头堆砌的石堆。空旷的草原,风吹草低,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标志的东西,远行的牧人,无论在哪里找到石块,都会带回来堆在那里,敖包于是成为一个标志,一个图腾。
从这样的意义上解读,地域文化也是地方党报文化的一个敖包。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就在于明确地方党报的文化定位,指点报纸的文化走向,使一张地方党报在现代社会,在纷繁的文化世界里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不是我们不记得道路,而是许多报纸已同质化了,相同的新闻,相同的星闻,相同的八卦,常常使人迷路。
星星点灯,照亮的是家门,而文化点灯,照亮的才是地方党报特色的家园,使报纸无论走多远,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怎样的挑战,都能够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我们无法选择。
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共享,地方党报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所扬,有所弃,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有读者在其他媒体读不到的一些鲜活的东西。一如地方风味小吃对地方旅游的推动作用,地域文化也是地方党报的文化风味小吃,是独特的,令人留恋的。
地域文化常常像路边的蒲公英,静静地开放,默默地凋落,常常就被遗忘,因而地方党报对地域文化的发现和保护,就需要一种敏锐和洞察,需要借鹰的慧眼看清散落在历史的短街窄巷,遗失在山水之间的文化碎片。
作为一家地方党报,必须学会在历史的残垣断壁上寻找鲜活的文化,努力地挖掘和发现,这种发现和挖掘是非功利的、是非商业的,绝不是为了发行量寻找一个文化的背景,也不是为广告搭建一个经济的平台。是在对地方党报生活的这块土地,对报纸文化底蕴的一次认同,是寻找地方党报向未来流淌的那条河流的走向。
地方党报要有自己的发现和表达,应该不是被动地记录历史里的文字,而是有自己的感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并不是风景不在,而是我们心不在焉,我们的心灵因熟悉而麻木。因而,地方党报的地域文化的探索就不是一次偶然选择,而是一种文化追求、文化情结,是报纸的文化理想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的一次融合,一次共振。
这些年,我所在的地方党报《本溪日报》就在地域文化的开发上做了些探索,先后开办了《文化地理》、《纸档案》、《村档案》等专版和一些专栏,全面地挖掘了本溪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地理风情,陆续刊发了几百篇作品,并且整理出版了三本专著。不但培养了记者、编辑,而且成为了报纸的看点、亮点,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地方党报就应该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寻找者。
这个寻找,就是要找到地域文化的特色,要使地方党报成为地域文化的专卖店,而不是一间大超市。
一个文化的寻找者,注定是孤独的,注定在一览众山小的登攀和蓦然回首的惊奇中徘徊。
孤独是每一个追求者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成功者最后的归宿。
孤独是高贵的花朵,只在悬崖上开放。
这使我想起离开科尔沁草原的那个夜晚。
夜凉如水,万籁俱静,我们围着一堆篝火而坐,听马头琴如泣如诉,听一地虫鸣,观一天繁星。
那时才真切地感觉到这世界是我们的。
而当我在报纸上欣赏那些地域文化的精品时,竟然又一次有了这样的感受,灵魂空旷如此,生命浪漫如此,写作快乐如此。
此时真切地感觉到这报纸是我们的。
此时亦真切地感觉到这文化也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