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社会生活》
2012-09-17伊汉波
□伊汉波
(黄冈日报社,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日报·社会生活》周刊创刊已三年,我一直担任该周刊的编辑。尽管创刊时间不是很长,上至领导干部,下至百姓市民,大都认为该周刊可读性较强。
爱是力量
我从1985年由部队转业到报社后,先后干过通联、司机、校对、下乡蹲点扶贫,从事了十年广告经营工作。2009年,开始任社会生活周刊编辑。对此,我常常是将要发表的稿件看上十来遍,带回家利用晚上休息之时,再细细琢磨推敲,力求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完整意思。在一些重大题材上,请报社主要领导审阅把关,确保导向不出现偏差。三年来,没出现任何政治上的失误。
社会生活周刊,尽管行文走笔文采飞扬,但内容立足点是“实”。新栏目的产生,通讯员一时跟不上调,与副刊又争抢稿源,一时间弄得人有些疲于奔命。为此,每见有一个新通讯员名字出现,我就记下来,先用电话联系,了解情况,方便时再亲自去见面沟通,谈有关写作并约稿。同时,我坚持每天看电视新闻,从中获取一些与本地相关的信息,再去约稿,并发布征稿启事与约稿,还请通讯员直接将稿件发到我的邮箱,避免通过报社平台流向他处。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批本周刊的作者队伍。这些人所写出的文章,很让人敬佩。2010年5月间,我获知红安县邓一川一家失火英勇自救的事迹后,立马请该县人社局的叶重豪进行实地采访,及时以“人性的光辉让生命不息”为题,在《黄冈日报·社会生活》头条发表,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好的评价。有时为一篇稿件或一幅照片,与作者要进行反复商榷与修改,作者没一点怨言。
目前,该周刊风格渐已形成,社会上给予的赞誉度也越来越高。
内容面广
之所以名为“社会生活”,其内容涵盖面广泛。如同正刊旁的一盘高端拼盘,甜酸苦辣咸,五味皆有。
关注有影响的人物。凡在外地、本地、或在黄冈工作的外地人,其事迹都反映。头条大多请有影响的人物撰稿,如熊召政、刘醒龙、邓一光、余敏文等。除此,还有一大批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本土企业家。但其中小人物的事迹编发更多,反映了一批生活在基层的人的人生轨迹、喜怒哀乐、成就贡献,从正面引导了社会正气的弘扬;与目前社会上提倡重点关注小人物的呼声正好吻合。
关注地方特色。推出了一些本土特产及风土人情,介绍了一些黄冈名人、典故、传说及景点,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东山老米酒,馨香醉天下》等文章,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好评。《鄂东婚俗》以连载的形式发表,让读者从中获得了不少鄂东婚俗知识。尤其在2010年11月10日发表的《麻城明山:惊现巨龙飞》一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本刊高调发出,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去观看。
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在用稿组稿中,关乎民生之类的宣传,作了大篇幅的推举,对群众所关心的事、对老百姓所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诉求,作了建设性的报道和反映。2011年初,黄冈市全面开展“三万”活动,本周刊及时进行了报道。6月22日发表的《我与农民面对面》及7月6日发表的《难忘那山、那人、那情》,紧扣时代主题,以浓厚兴趣的地方语言反映了“三万”活动开展的动人场面。
关注情感释放。本报周刊自开办至今,一直将人间真情当作重头戏来对待。其中也不乏启迪思维、触动心灵的短小文章,以引导读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世界、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更有一些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感人小事,让人读后有为之一叹或会心一笑的感慨。《陪母亲逛世博》,将母子亲情、儿子孝心与母亲的快乐跃然纸上。
可读性强
不管文字的形式如何变,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就像本报周刊以小品形式表现出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生活情怀和生活哲理。
正面引导。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各种事件发生,媒体如一味炒作极端个案,未免有失偏颇。为此,在2010年1月初,就发表了一篇《感动:时代最动人的音符!》稿件。文中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听到令人感动的行为和奉献,这些‘感动’成为当今时代最动人的音符!”此文的发表,是对彭宇案反宣传的深思,是对一味追求负面报道来提高其卖点的一种理智纠正。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在责备冷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多为拾荒老人的举动而感动。不久,佛山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当即就有人将小孩救起。所以,几年来我们多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以此加强本刊的可读性。
语言优美。本刊曾发表过一篇《淡淡女人香》文章,作者梅玉荣写道:“读书的女人,心有一盏明灯,守得住心灵这个宁静的港湾。花开花谢,草枯草荣,植物无语却能言,人生哲理在其中。”这些优美的文字读后,让人如赏月观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又如《武穴赋》里写道:“太平一尖,伸手揽月,鲍照择仙境读诗文、书台丈余诵平仄。殿试会员,门生天子,金德嘉何以了得!张朝宗状告经承,挑战皇威,不弯宁折。”这慷慨激昂,这壮怀激烈,岂不叫人拍案叫绝。
情节动人。2010年8月间的一篇《怀念战友》的散文故事发表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有读者写文评述:“我读了不少歌颂军人的作品,但《怀念战友》一文却令人震撼。文中人物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平实见功底,旧事出新意”。
令人深思。有一篇《魂牵梦绕武当山》的文章这样写道:“独行其间,静下心来,就是一次灵魂洗涤的过程。……静心感悟,最大的幸福就是人身自由啊!”这对那些常怀贪念的人该是多好的启示!《良心,为人之本》里说:“信义的核心是良心。”作者诚挚地告诉人们,人不讲良心,又何其为人呢?简单一个喝茶,作者写道:“宇宙无限,人生苦短,让我们把心变成一壶茶,包容百味,吐故纳新。”这岂能不叫人幡然醒悟,正确对待人生呢!
我用稿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语悦令人舞,语悲令人泣,语幽令人冷,语怜令人惜,语慎令人密,语怒令人按剑,语激令人投笔,语后令人入云,语低令人下石。有了这些标准,吸引了很大一批读者。不少作者来稿指名要上周刊。
卖点新颖
由于该周刊定位于休闲娱乐,所以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新闻真人真事的客观事实性,又别于副刊的完全纯文学性。并渐已形成以纪实新闻与散记文学相融、理性引导与趣味投放兼并的风格特征。如同麻辣烫。看起来有味,读起来过瘾,想起来让人深思。
模式不死板。在《黄冈日报》历史上,真正将大幅照片刊发在头条位置,实不多见。但本周刊能突破常规,逾越八股。2010年第一期,就在报眼刊发了一幅“笔下绘春秋”照片,既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祝愿,又给社会表明,新的一年将有新的看点。
体裁不落俗套。文章,文章,文在章中。语言用得恰当,便有笔下惊雷,纸上风云,字里乾坤,行间世情。简而言之,喜欢就是好的。在本刊中,真正新闻中要求的几大八股要素,有时并不完全具备。从体裁来说,散文不像散文、新闻不像新闻、报告文学不像报告文学、随笔不像随笔、通讯也不像通讯。但每篇文章,凡乎都把事情说清楚了,发表出来有人看,有人叫好。不拘一格,能把事情交待清楚,能打动人心,能把信息传达出去,就不管他是什么体裁,多种体裁兼之更好。《培养孩子走自立之路》一文,从体裁上来说,评述兼通讯,就像面对面诉说,轻言细语道来。
语言平民化。本周刊语言,尽量做到平民化、平实化。比如说:“你干什么?”一般适用于书面语,而在本周刊中,则有可能是“你搞么事?”读者看起来觉得很亲切,就像伙伴们在一起聊天。在《三条大路走中间》一文中,作者平实地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庸:“三条大路走中间,既莫左来也莫右。”简单的话语,平实的解释。就是没多少文化的人,一看也懂得其中的大道理了。因作者大多来自最基层的草根百姓,所以,大多作品草根味很浓。而恰恰这些作者所写出的小人物的故事,常被读过很多书的人拍手叫好。其原因就是只有异想天开,方能与众不同,这就是个性。
除此之外,该周刊还将一些具有争议及针砭时弊的话题予以发表,增强卖点。
《黄冈日报·社会周刊》十分丰富,白面馍馍、窝窝头样样都有,这对正刊进行了合理的补充和延伸,肩负沟通情感、联络读者、丰富生活,为提高党报的亲和力和可读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