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贴近受众探讨
2012-08-15刘金霞
□ 刘金霞
(天中晚报,河南 驻马店463000)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民生新闻的特点和服务意识
民生新闻的兴起,首先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民生话题的关注。近年来,上至中央,下到地方,无不格外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在近年来的全国及地方“两会”上,民生问题无不得到足够重视。与会代表讨论最热烈的就是民生话题。各家媒体也无不在事关群众生存、生计、生产、生活、生命等民生问题的报道上大展身手,贴近读者做报道,吸引了读者眼球。
贴近性是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民生新闻的一大“卖点”。很多媒体的民生新闻在内容上贴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与信息,体现了服务读者的意识与功能,受到读者的认可与欢迎。
民生新闻贴近普通百姓,发挥了为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的作用。媒体给老百姓以话语权,及时反映他们的困难与疾苦,既给政府部门帮忙,又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例如,有的媒体主动参与为农民工维权的活动,开办“追薪”热线,为保障他们的应得利益作出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的媒体还通过采访专家、热线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等形式,围绕农民工维权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办法,从治本上下工夫,从而起到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和预防此类事情再次发生的作用。还有些媒体在每年大学开学时间,开展救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帮助很多贫困学生迈进了大学校门,有效地解决了多种社会问题。
关注民生也是媒介的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选取新闻中最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信息也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阶段,带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问题随之而来。媒体有责任引导民众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三贴近”要求推动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更加受到重视,这既是对以往民生新闻传播的一种肯定,又是对其后民生新闻传播的一种推动。不同媒体在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很重视培养记者服务受众的意识,改进了媒体自身形象,也拉近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与受众的距离。
民生新闻贴近性的路径选择
民生新闻的题材很丰富,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诸多内容。总结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民生新闻采写的重要路径。
多渠道倾听读者的呼声、意愿与要求。媒体需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作为做决策、办事情的基本依据,努力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受众期待媒体更加关注其生活状态,带来对其生活技能具有指导性的信息,而且能够反映受众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供民情民意民声,架起媒体、受众和部门三者之间的互通桥梁,从而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以社区和家庭为关注点进行选题。社区是新型的社会组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两者是民生新闻的富矿。这两年,一些都市类媒体的记者长期深入社区采访,采写了大量民生新闻,被称为“社区记者”,很有学习、借鉴意义。报刊需要加强社区报道以更好地贴近读者、吸引读者,这既要勇于报道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又要勇于承担排忧解难的社会服务。报刊应在参与社区服务上进一步强化“牵线搭桥”的功能;及时反映受众的呼声和要求;必要时还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组织者,使大家的事大家来办,共同的忧苦共同来解决。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报刊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媒体形式的配合以提高宣传效果与影响。
悉心报道个体的生存生活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关注“这个人”的命运和生活“原生态”,并学会讲故事。很多媒体近年来在积极探索,并做了有益的尝试。有的媒体让读者“变身”为作者,讲述或记述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的媒体明确提出,从身边普通人写起,从寻常事切入,探访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以民生视角关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还有的媒体关注农民(包括农民工)的“民生话题”,在报道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时,给予了他们平等的意见表达机会,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民生新闻贴近受众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民生新闻发展较快,在贴近性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但是也出现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日益明显,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可以想象,如果民生新闻仅仅是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乃至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可能会陷入只是叙事的误区,造成题材平庸,不利于民生新闻发展。要做好民生新闻的贴近性,需要在内容选取上出新,在形式上创新,深入挖掘群众真正关心、关注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他们的民生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运用“贴近性”来做好民生新闻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处理好一些关系。
处理好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关系。我们所报道的民生新闻应该在强调贴近性的同时,不忽略其导向性,在报道中挖掘深度、提高指导性,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民生新闻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刻意去迎合受众,不能媚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一定要正确引导。报道社会热点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社会不良现象要推进工作,有利稳定;宣传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件,要弘扬社会正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揭露和批评不良现象的同时,还要注意将正确的价值取向传递给读者,倡导一种文明的、高尚的精神风尚。
处理好贴近性与重要性的关系。一些具有重要性的新闻本身就事关民生,要寻找贴近性与重要性的结合点。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报道一些周边地区受众普遍关注的事物,以成为本地区工作的借鉴。
处理好贴近“小民生”与贴近“大民生”的关系。所谓“小民生”指的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其他服务。而“大民生”是广义上的,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提出这两个概念,希望民生新闻能以小民生为基础,突出实用性和服务性,还要以大民生为突破口和发展出路,更充分地发挥新闻守望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