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2012-08-15廖志成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廖志成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浙江 温州 3250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 “原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有必要对 “原理”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切实提高 “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现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谈谈 “原理”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1 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 “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前提

“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理解课程性质与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依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教材为依托,以问题为核心,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选取若干专题深入地开展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原理”课要实施专题式教学,其前提就在于教师要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要求教师以教材体系为基本依托,通过对教材体系所涉内容的消化吸收,进而建构专题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1.1 依托教材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提炼与概括,是由 “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构建而成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必须要体现系统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体系,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课堂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无论教材体系还是教学体系,两者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目的都在于向当代大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两者的任务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目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政策,不论地区、专业、院校性质,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教材的统一编写与使用有助于统一认识并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但也有可能造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约束,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进行课堂讲授,影响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此,许多教师开展了 “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但是,有的教师仅仅从个人喜好和自身知识背景出发,任意切割教材体系,完全离开教材另讲一套。事实上,教师的专题教学活动必须以课程的教材体系为基本依据,教师只有按照教材体系当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1.2 参透教材体系

“原理”课目前的教材体系是举全国之力编写而成的,尽管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但毫无疑问,目前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可以说是既较好地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准,又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对 “原理”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时候,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理应做到参透教材体系。所谓 “参透”,就是指教师要在明确教材的要求和性质基础上,领悟教材精神,吃透教材内容,围绕教材体系进行专题设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贯穿起来,使专题教学体系内在体现教材体系的精神、内容、任务要求等,同时,又透过专题式教学体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体现出教材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等特征。

1.3 超越教材体系

“原理”课专题教学的优点就在于主题鲜明,内容鲜活,重点突出,说理深刻,师生互动。而要发挥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依托、参透教材体系,更要实现对教材体系的超越。超越教材体系,必须要强调 “抓大放小”、“吐故纳新”的原则。所谓 “抓大”,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抓住教材的主题和主线,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院校性质、课程时数、学生专业等不同来安排和确定专题内容,对教材体系的内容应当有所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有详有略、有增有减。正如江泽民所指:“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坚持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等,都是基本原理,这些我们都要坚持加以运用。[1]”所谓“放小”,就是对于教材体系中的一些辅助性、支撑性的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与高校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的,就可以少讲或是不讲。所谓 “吐故纳新”,就是教学体系安排既要立足现状,又要结合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等的最新变化,采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讲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而对于教材体系中一些时过境迁的提法、理论观点、案例、数据等要加以舍弃,要避免教学活动 “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时代价值。

2 科学设计专题是 “原理”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1 专题的设计要突出课程重点与主线,又要融会贯通

“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虽然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但教师决不能按平均课时来讲授这三部分内容。恰恰相反,“原理”课采用专题式教学,既要突出重点和主线,又要融会贯通。一方面,“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重点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根主线,使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又要做到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标志。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科学严谨、系统完整。因此,专题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又要讲清楚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使各专题自成一体又能相互组成一个整体。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

2.2 专题的设计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在专题教学中,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教师在选取每一个专题之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教学网站、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和渠道,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到专题的设计和选取这一过程中来,围绕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问题选取和设计专题,使专题教学有的放矢。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修正、更新专题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专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说服力。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也不容忽视。在学生提出意见、发表观点的时候,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对学生的各种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教师始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在选取专题时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一些猎奇心理和不合理要求而一味的迁就学生,学生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讲什么,将专题式教学演变为 “课堂故事会”或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活动而忽视课程的科学性、整体性与意识形态性。

2.3 专题的设计要实现教学内容上的 “三个贴近”与教学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的统一

“原理”课实施专题式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必须要做到 “三个贴近”,也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实际,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中去提炼专题教学的内容,要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探讨和思辨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教师还应当避免形式上的僵化与呆板,不能错误认为,有了专题教学就能解决 “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切矛盾问题。教师在实施专题教学时,应当结合并采用其它教学形式作为辅助,如报告会、名家讲座、讨论和辩论、社会调研、学习心得交流、主题演讲、经典著作选读、专题纪录片赏析等等,把说理的、情感的、学习的、娱乐的、启迪的、家庭的、社会的、自我的、组织的、实践的等各种形式综合运用,形成覆盖课内与课外、眼前与长远、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学网络体系,达到教书育人、答疑解惑之目的。

3 提升教师素质是 “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基础工程

“原理”课实施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重构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理论动态,将一些前沿性的、有价值的信息介绍给学生,以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思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自觉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功底

实施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而不是随意确定专题,这也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教师就可能把课程讲授当成一种谋生手段,难以讲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意识形态;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师就可能混淆理论是非,任意切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难以讲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因此,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每一个 “原理”课程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三者缺一不可。

3.2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所具有的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3]”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这也决定了 “原理”课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把握理论前沿,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否则,“原理”课的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变成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提高教学技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原理”课之所以在有些学校还没有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其重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不善于用通俗易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宣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推进。为此,“原理”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逻辑的力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书面化的理论体系有效转化为口语化的理论体系,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原理的基本观点,又必须讲明其现实与理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大学生相信并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