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温州创新实践——以职能转变促环境提升 推动政府向公共服务转型

2012-08-15温州市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12年4期
关键词:温州市事业单位政府

温州市编办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温州创新实践
——以职能转变促环境提升 推动政府向公共服务转型

温州市编办

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融合,全面实施“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发展战略。在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的“三大转型”中,温州市编办秉持“优编精政·服务发展”的机构编制工作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谋划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政府履职方式,营造良好的宏观行政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驱动了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配置。温州市强化顶层设计,在政府履职中全程把关,搭建高位运行的“三大引领体系”,引领政府职能全面科学履行,有效提高政府整体运作效率。

一是搭建决策咨询体系,保证政府履职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政府要在改革发展中及时妥善处理新矛盾、新问题,必须重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为把好政府履职活动的第一关,温州市专门设立了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下设综合经济部、社会发展部、公共服务部、城乡统筹部等专业咨询部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担围绕事关温州长远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咨询研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科学论证等职能。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市内组建起一支涵盖专家委员会、公共政策研究院和民间智库三级梯队的决策咨询队伍,在市外构建起涵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研究机构的智力协作网络,其运行机制与工作成效获得国务院参事室高度肯定,有力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是搭建议事协调体系,着力破解政府履职越位、缺位等难题。部门履职中,在新生领域和管理等环节容易产生协调不到位而导致的越位、缺位等现象,杜绝部门“各自为政”需要高位协调机制。针对市委农办和市农业局职责交叉、统筹城乡工作乏力等问题,温州市将市委农办和市农业局调整为合署办公,并成立市委农工委统筹协调城乡综合改革,强化市委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指导力度。把社区、社团、社工“三社”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成立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市社会建设与综合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社工办指导“三社互动”管理工作,更加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为协调处理全市城乡规划中跨区域重大问题,设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法实施。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打造高位监督、联动执法、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责任、监督和评估体系。

三是搭建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绩效考评对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温州市设立市委市政府考绩办,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考核职能予以集聚,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指标的绩效考核权重,将考核责任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将每个月的考评结果进行排名,在媒体上定期公布,倒逼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能,这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优化区域现代服务业环境,力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温州全市民营企业数量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8.8%,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6%。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相对活跃,对宏观形势和市场变化反应敏感性高。2011年以来发生的金融风波,举世瞩目,温州市未雨绸缪弥补市场经济的功能缺陷,立足实际“自我革新”,合力共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一是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立调整现代服务业管理机构。温州市本级设立服务业发展局,负责研究提出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综合协调服务业发展工作。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部门管理机构市金融办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设立归口管理事业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做好上下联动工作,在县(市、区)均设立金融办。针对民营经济“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现象,市金融办通过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举措,积极探索集聚民间资本、服务地方经济之路,着手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是创新国资管理体制,增强国资营运公司投融资职能。2010年以来,温州市开展市级国资体制改革,组建十大国资营运公司,在内设机构上均设置投融资部,赋予投融资和市场化运作主体功能,并在此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要求国资投资公司退出一般性的低、小、散的竞争性领域,将主业经营战略调整为政府性、公共性、基础性、民生性领域。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对职工进行定岗定员并实施实名制管理。

三是组建社会类国企,更好发挥国资在非竞争性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作用。为将事业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温州市组建了市文化投资、教育投资、体育投资、卫生投资、农业投资等社会类国有独资投资集团,让社会类国企有效盘活长期沉淀的存量资产,增加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途径。

三、创新职能转移路径,促进公益服务提速增效

温州市编办实行精细化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以“四个一批”夯实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推进事业单位在调整中提速公益服务。

一是清理一批事业单位,促进事企分开。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中理顺职能关系,规范城建口事业单位设置,彻底撤销安居、旧城等颇受诟病的建设指挥部,把城市建设项目交由企业承担,收回事业编制705名。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自开展转企改制试点以来,全市有15家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其中市本级4家。

二是精简一批序列外机构,实现“还政于政”。按照大部门制要求,对15个市本级序列外机构进行整合设置,其中合署办公6个、合并2个、调整设置7个,共减少单位5个。将游离于行政机关外的行政职能重新归位,将市本级房改办等5家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整合到对口的职能部门。对县(市、区)则要求将序列外的房管局、外经贸局职责归并到行政机关。

三是整合一批服务热线,归并政府职能。为妥善处理部门服务热线中涉及多单位职能交叉的受理件,尤其是一些管理职责一时难以界定的新投诉事项或“盲点”,按照“一个号码找政府”的模式,创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新载体,将原市府办内设市长专线电话室更名为市长专线办公室,将涉及50多个市级部门和3个区政府的62条服务热线整合到“12345”市长专线。建立“12345”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通过实行统一交办督办,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呼式”政府公共服务,确保对群众反映的投诉做到“事事回复、件件落实”。

四是试点一批事业单位,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新模式。在市教育局所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卫生局所属医院、市文广新局所属事业单位各选择1家,作为开展第一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着手建立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四、开展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推进行政资源向基层倾斜

城乡统筹是促进温州转型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温州市常住人口912万,位居浙江第1位、全国城市第16位。温州全境共设290个乡镇(街道),乡镇数量高居浙江首位,占全省的22%,其中一半以上的乡镇分布在山区。为进一步强力统筹城乡综合发展,温州市立足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核心城市的战略要求和“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大都市布局(建设“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区域性中心镇),提出了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0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

温州市通过权力下放、重心下移、人力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优化配备行政资源:在“一级规划、两级建设、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中,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建立市、区分级负责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强化区政府在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中的主导地位,市、县(市、区)两级共下放事权404项,管理与执法职能重心通过各区城管与执法局(大队)、各街道(乡镇)城市管理办公室(中队)下放到基层一线;对50个中心镇内设机构的设置、乡镇行政编制和机关行政编制的调整、领导职数的配备、事业机构的综合设置均做了规范化的明确规定,重点推进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逐步建设横向涵盖各职能部门单位,纵向贯通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的便民服务体系(四位一体),便利百姓办事;在市区编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优化市、区、街道(镇)干部编制配置的途径。坚持“编随事转”原则,凡市级职能部门下放给区级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都必须相应下移编制,使人权与事权相匹配、相统一。通过“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的管理方式,适当减少职能部门编制,把核减的编制向区、街道(镇)倾斜。各区党委、政府则进一步优化区级部门编制配置,结合街道(镇)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改革发展任务科学合理配置编制,将编制资源向社区倾斜。

猜你喜欢

温州市事业单位政府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