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2-08-15吉林池永贵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文采

吉林 池永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践行新课程的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在教学中做到学以致用。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很多。苏霍姆林斯基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药可救,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比如我班的尹博、祝登奇、赵伟志、杜晋升,平时的月考就是二十多分。以前我也教过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已经有定论:他们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读第一节时,我感悟到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订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我走访了这几个学生的家长、老师、同学,了解到他们的家庭,以前的学习习惯。这些同学大部分都是双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我找到他们谈心,明确学习目标。要求他们每天收获一点点,课堂上降低了要求,月考中给他们定了目标,由二十分到下次的四十多分再到六十多分。现在这些学生每次月考都能达到六十多分。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对这样基础差的学生降低要求,课堂上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鼓励他们的见解,让它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布置作业时照顾他们,选取容易错的、简单的,比如古诗默写中容易错的字,让他们写三遍,第二天课前提问他们。有的还错,这时要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从汉字本意、引申义的角度识记,比如“萧萧班马鸣”中的“班”,这些学生都写成了“斑马”的“斑”,实际上他们不理解“班马”的引申义,即“离群的马”。人分别时,马也受到感染,脱缰离群,渲染了离别的凄苦。这样给他们讲解,考试时,一个都没有错。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尝到了收获的果实。我以前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精疲力竭了。

通过阅读《教师的建议》,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家风范,今后要不断研读,汲取他的教育思想精髓,指导自己的教学。

读《大教育家孔子》和《论语》后,汲取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要求把学习和思想结合起来。比如对上述几名同学的教学就是采取孔子的因材施教,收到明显的效果。

在作文上,孔子评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孔子对贡说:“《志》上有这样的话:‘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完备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到远方……”)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的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章典范。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不仅孔子如此,先秦诸子无不如此。后世学者,大多都很重视文章,讲究文采,如韩愈,苏轼等。在平时的作文中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言之有文,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提到了这个方面。中考一等文的标准是:“56-59分,基准分57分。主旨鲜明,表达有文采。”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样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就有了目标,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就有的放矢。

在一次作文专题课上我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主题,讲解了作文中如何做到言之有文,收到的效果明显,有一个高二学生平时语文四十多分,作文根本不知道写什么。自从听了课后,作文也有话可说了,语文得到八十多分。

纵观这些年本人在作文教学上尝到点甜头,无不得益于多读书。正如苏轼所说“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饱览古今中外名著,在博览群书中,拓宽自己的知识疆域。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新的知识,研究新的阅读方法,并把自己成功的阅读诀窍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师生共读,师生共写,进入教学的佳境,真正实现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文采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