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我心 自求自得——高一随笔习作教学探索
2012-08-15上海肖淑芳
上海 肖淑芳
随笔是相对于大作文的一个概念。大作文写作重在建立写作规范,随笔写作则是自由的写作。长期以来,大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无怪乎有的同学把写作文看成最令人厌倦的事了。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联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我想自由的随笔写作或许可以解放大作文教学的僵化体制。于是,我在高一进行了一年的随笔习作教学尝试。下面我就从随笔的布置、评改、交流等几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随笔布置——手写我心,抒发性灵
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在谈“高中语文怎么学”时,就谈到了日后学生每星期一次的常规作业——随笔。我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我们要珍爱每一天生活中那些偶尔擦肩而过的精灵。一朵花的开放,一个落叶的故事,一句平淡话语的领悟……这些点滴的生活感悟,我们把它付诸笔端,就叫随笔。随笔就是每位同学的自留地,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恣意开垦,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心里有话,就写;没有,不妨先看别人的。要是被人家的东西打动了,联想到了什么,亦可以借着这力,展开翅膀,做自己的飞翔。随笔就是手写我心,体现的是为文的随意,轻松,快乐。在这里,你们的忧伤,我替你分担;你们的快乐,请让我分享;你们的秘密,我一定保守。”这番话,我意在使学生明白,他们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完成老师的要求,而是一种“自求”“自得”①。这种“自求”就是自己表达的需要,“自得”就是在感悟生活的点滴过程中,审视生活,反省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生命品格得到升华。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
第一堂课的这番话确实让很多学生放下了写作的戒备心理。一些学生在他的第一篇随笔里就向我袒露了心声,有的同学向我倾诉了因中考失利而考到这所普通中学后的失落和沮丧,有的同学表达了对初中生活的怀念与不舍,还有的同学谈到了对几位任课教师的初印象等等。他们的喜悦、彷徨、憧憬,滴滴汇于纸上,让我惊喜万分。然而,还有很大一批同学的随笔,记的是流水账。更有甚者,把每天上了几节课,一星期做了哪些事,事无巨细,一任铺排而来,俨然一个记事本。这离我的初衷相差甚远。于是,我想,自由写作应该是思想的自由,而不是形式的自由,随笔之“随”,不是随意涂抹,无序运动,更不是放任自流,无的放矢。学生能够自舞,固然是好,可对于那些思维不发达,思想感情不丰富的学生,恐怕需要老师的“领舞”。
于是,除了和那些记流水账的同学在评改时作沟通、交流之外,在以后的随笔布置中,我又增加了选做的内容。选做的内容通常结合阅读教学,如学《病梅馆记》,我提供了《由病梅所想到的》、《真与美》、续写《工之侨献琴》等题让学生参考,学《邂逅霍金》,我提供了“联系霍金在剑桥,再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中国人对待名人、对待残疾人等方面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以及《从袁隆平辞董事长一职说起》等题供学生参考。这些随笔参考题目的提供,既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又为那些没有写作方向的同学指明了一条道路;既有充分的话语空间,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切合课堂学习,又联系生活实际。还有的学生在这种读写结合的启发下,学会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找写作素材,写出了诸如《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什么?》《国家免检等于可信度高吗?》《我心目中的“达人”》等优秀随笔。
随笔评改——诚于嘉许,平等对话
随笔评改是随笔习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一篇学生习作的评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是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更不是说可以随便应付。教育家坎恩在《教书的学者》里谈到“关于学习活动的评价往往对被评价者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而对于评价人却不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得到是否肯定的评价不仅决定着他是否优秀,而且还可能影响着他以后的学习,并最终影响他对学习专业的选择甚至事业的选择。”②新“课标”中也谈到,评价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尤其是日常性评价,应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等。因此,我在随笔评改中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诚于嘉许,凸显亮点。我想,这是学生写的作文,而不是书上的经典范文,站在我面前的是十五六岁的幼稚青少年,而不是行家里手。一篇习作,只要我们不是太过苛求,总会有一些或明或暗的亮点,充分挖掘学生习作的长处与优点,并予以充分的甚至放大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例如,庞超君同学的随笔《从霍金到中国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结尾尤其出色,他说“或许霍金在中国,他有可能也爱上菊花,大隐于世,不会再有科学巨作了吧?”我在评改中写到“超君,你冷静地设想霍金在中国的遭遇,显得那么睿智而深刻。全文不着‘讽刺’一字,但中国人的‘人来风’、‘扎闹忙’等盲从心理全出。结尾可谓神来之笔,入木三分地剖析了中国人才流失古已有之。小子是块可雕琢的璞玉啊!”这个评语当时在班上竞相传看,语文成绩落后的超君,从此振作起来,花费数倍于平常的心血投入到写作中去。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③在随笔的评改中,我十分珍惜学生的写作个性。如2班的马佳业喜欢不拘一格的文章体裁,经常运用被某些老师视为洪水猛兽的流行歌曲语言、网络语言;2班的顾紫薇多愁善感,善于抒发浪漫的情调;2班的沈林赟长于表现理性的沉思;8班的沈雯珺字里行间流淌着盎然诗意,灵动、真诚而温暖;8班的盛浩才气奔放,睿智深刻……对此,我往往在随笔中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甚至极尽夸张之能事,充分肯定其个性中闪现的灵光,使之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的创造力。
二、倾注情感,平等对话。随笔的评改还应该是沟通师生感情、交流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评语采用对话的形式会显得自然而亲切,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那种诸如“材料新颖、结构紧凑、句子通顺、中心不突出”等评语,感觉教师像裁判和法官,板着脸在学生面前宣布判决书似的。心理学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就缩小了。因此,我在学生的随笔本写评语时,通常使用第二人称,在字里行间寄予厚望,在一言一语中传递爱心,在语言形式上多用委婉、商量、探讨的口吻。就好像面批作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坐着,在亲切交谈,我谈着我的看法,学生呢,有时做些解释和说明,无拘无束,是种坦诚的心灵对话。结果,我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你的一句激励、赞赏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成就感,他们会马上感奋起来,以更高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所谓“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④
随笔交流——榜样示范,资源再用
将近一个学期下来,我的两个班学生所写的70%左右的随笔初具规模,有内容,达到了写作练笔的要求。20%左右的随笔文情并茂,或主题深刻,或文学性强,或立意新颖,是习作中的佼佼者。7%左右的学生随笔为不尽如人意的不合格之作,主要表现为:无中心主题或中心主题过于单一,“随便写一笔”,确确实实不会写。3%左右的随笔为抄袭之作,有的抄自报纸杂志,有的取材旧作,态度敷衍,应付了事。鉴于这种情况,我每隔一月在班级进行随笔交流。随笔交流,之于交流者来说,是展示,是发扬,是动力;之于倾听者来说,是榜样,是启发,是唤醒。
8班的白怡君同学,作业常有拖交、不交的现象。有一次随笔,恰恰是在学完《邂逅霍金》一文后,她写道“……有时候,崇拜不代表要一味追随;有时候,仰慕不一定要一味跟从。如一个作家,因寂静而文思如泉涌,但当他沉浸在世俗的快乐中时,思绪便断了。所以,古代文人选择归隐。陶渊明,正是这般。霍金是如此幸运,他得到了真正的宁静,没有尘世的喧闹,没有他物的干扰,他可以潜心做学问,他从宁静背后转过身来,收获的却是一片繁华。”可谓灵气毕现。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在随笔交流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齐诵了她这篇佳作。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举动让白怡君兴奋了足足一个星期。从此,她在语文学习上积极性高涨,再也没有拖交、不交语文作业的现象,月考中还跻身于班级的高分行列。同龄人的现身说法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有效果,其他同学从白怡君身上感受到“其实我也可以”。
随笔交流,也是一种资源再用。我常常以学生随笔为“教学资源”,组织生生对话。如学完《病梅馆记》,很多学生马上联系到自身,如孙思聪在他的随笔中谈到,“当今社会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病梅’,而罪魁祸首就是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不同。每次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中国人,而美国人很多,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影响下,许多人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平时死记题目,不存在自己的思维,不会质疑,只知死读书,这一点与受八股文毒害的考生又有什么两样呢?……”这些随笔在班级进行交流后,王姿同学又反戈一击,写了一篇《我们不是病梅》(见后文)。发其思维,动其感情,使同学们在对话中兴会淋漓,心灵与心灵碰撞,体会了写作的愉悦,形成了浓烈的写作气氛。
学生习作展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限于篇幅,仅录两篇:
绽放在寒风中的夏花——《卖米》赏读
飞花的文字朴实灵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乐观向上的态度。纵然如此,读此文的时候,心情还是轻松不起来。明明还是夏末初秋之时,心中却如腊月寒风般沉重。
飞花是个多么懂事乐观的女子。
自己与母亲挑米走了四里路来到卖场,首先担心的却是弟弟。而后来又似乎忘记了赶场的目的,第一关注的不是自家米能卖个好价钱,而是其他卖方竞争者的卖米动机。从此看出作者的善良。而在得知父亲走三十多里山路为卖个好价钱时,顾不得自己,先心疼起父亲。不为艰难的生活条件难过,却为母亲的含辛茹苦难过。我在文中处处看到作者的孝顺与懂事。又如为母亲递水、扇风;又如放弃了吃自己最喜欢吃的冰棍。
文章在刚卖米时描写了两个冲突,一是母亲和米贩关于米价的冲突,二是“我”和母亲关于3元钱的冲突。这两个冲突,激化了卖米与买米的意义比较,写出每一分一钱的不易。再而后母亲与米贩的几次交涉中,卖和买的矛盾渐而彰显出来。若细心体味,似乎能从母亲在米价上无奈的退却中,感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意外的倒米,仿佛是雪上加霜,屋漏添雨,使我的心又沉了沉。此段曲折,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也引发了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全文是沉重的,可飞花的笔触却是朴实平缓的。直至文末,才看见欲哭的飞花。而更多的时候,飞花是微笑的乐观的飞花。
飞花的生活本来苦恼很多,她却不愿把自己的烦恼和忧伤崭露出来,影响他人,也不愿将文章抹上更为沉重的感觉。她把悲伤留给自己,欢乐奉献给别人。看到这样一个温暖的生命,我不知该如何比喻。
她就像绽放在寒风中的夏花。那么美好。
看到结尾,多么希望那个又甜又香的觉能够一直睡下去。
可是明天,卖米的故事还要继续……
高一(8)班 沈雯珺
教师评语:雯珺,你平日里平静如水,原来内心世界却总有一处泛着涟漪的风景。我想,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定是饱读诗书的。你对飞花的认同和理解,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温暖的生命。你是我难得一遇的可造之材,希望你能写出更多的有灵性的文章来。
我们不是病梅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学完《病梅馆记》,不禁想起了这句话。众人自以为皆是病梅,我独非然。
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大兴八股文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以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摧残和压抑。龚自珍便借梅喻人,来唤醒天下的人才,呼吁解放人才。
有人认为,现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与当初清政府统治下的一样,通过“斫直、删密、锄正”等手段扼杀了一些有个性、有想法的学生。但我却不敢苟同。现今的教育制度固然有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地方,但那只是硬币的一个面而已。大家想过没有,病梅为何病?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政府吗?不,我认为还缘于梅自身。它们甘于压迫,不思反抗,这是他们的奴性在作怪。龚自珍也是梅,为何他就没有“病”呢?
同学们读了此文后,都觉得自己就是文中遭摧折的病梅,觉得自己的才华因为应试而被扼杀,泯灭殆尽了,并将罪魁祸首归结为高考。我且不说中国的考试制度合不合理,可不可能取消。我只想说,若我们真是有思想、有抱负、有激情的“梅”,那么我们就可以主宰自己未来的发展。韩寒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人物之一。他与我们一样都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受的也是中国的教育。他文学方面的才华不也展现出来了吗?如果我们有能力,又怎么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呢?
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生在现在的中国。与当初龚自珍那个时代不同了。我们不是病梅,我们也不该再抱怨或把自己看作病梅。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让最浓郁的清香留在属于我们的时代。 高一(2)班 王 姿
教师评语: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佩服你的胆识,欣赏你的卓见。你就是一株健康美丽、凌寒开放的梅。更重要的是,你的振聋发聩之语,唤醒的将是90后的一代人。
注释:
①“自求”与“自得”来源于教育家潘光旦的“自由教育”思想.
②转引自掌握教学技巧.第二版.约瑟夫·罗曼著.洪明译.浙江大学出版社,153页.
③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转引自中学语文资源网.新课程的哲学思考.
④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