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革命与建设进程中的觉悟

2012-08-15戴韶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先进分子政党马克思

戴韶华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论革命与建设进程中的觉悟

戴韶华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决定了先进分子、先进阶级和政党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同时革命的成败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支持和拥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需要政党和党员继续保持先进性,应该顺应历史的规律和人民的需要,让整个社会从自觉走向自由。

先进性;革命;觉悟;作用

觉悟作为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对整个革命建设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这个觉悟的缘起在于政党的先进性和政党中的先进分子的引导,在此基础上,广大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才能够被动员发动起来,因为人民群众毕竟是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而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觉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他们需要教育和灌输。只有这样,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才能最终逐步的实现。

一、觉悟的发生及先进分子的产生

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提出“觉”的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所谓觉与悟,是对“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觉悟即“闻道”,就是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从现代的观念来看,提高人生的觉悟,首先要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民族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只有正确理解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亦即正确理解了心与物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觉悟。①这个觉悟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通过人的精神资源的积累以及与现实过程的交往、反省,不断的反复,逐渐达到对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②意识与现实生活过程的对峙、矛盾形成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个进步需要首先有一部分先进分子通过他们个性、精神积累以及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从青年时期接受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然后逐步转变到唯物主义者,创立唯物史观,这个世界观的转变和伟大理论的创立,取决于马克思的思想在每个时期深化和成熟的程度,同时,又是由他当时的条件、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马克思通过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③这一小部分人,就是革命发展和建设中的先进分子,所谓“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而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在这些先进分子领导下组成作为领导者的政党,这个政党同样要成为先进性的政党,才能担当历史的责任。政党的先进性,是指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中的先进分子,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代表和实现本阶级利益的各种思想和行动的集中体现。所谓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作基础、以优秀分子为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所形成的。马克思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正义者同盟写的《共产党宣言》,公开表达了这个阶级和政党的观点,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宣言》启发和教育了几代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自身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帮助他们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可以说,《宣言》在启发人民觉悟方面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宣言》的作用说明了“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④

先进分子的先进性在于他们的自觉和转变,特别在于他们对本阶级地位的反省以及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对历史和社会发展未来的一种把握,而挣扎在生存中的广大的工人、农民,没有这个条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这部重要著作中,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证了人的自觉的意义,也可以说,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个人的自觉和自己思想的对峙与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环节。不但如此,“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⑤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成为先进的理论,是与这些知识的积累分不开的。当这些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无限的能动性。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碰到的国家问题,造成了他所认同的黑格尔国家观同现实的冲突,使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⑥正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使马克思创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念。这样的转变,不但是马克思,“我们在罗素和卢梭两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突然的觉悟,它不但意味着一种灵感的来临,意味着他们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们对周围熟悉的环境和人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意味着一种信仰的‘转变’,或者意味着一种类似的个性的改变。”⑦邓小平根据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同样也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转变。“我自觉那时是有进步的。因为我起初在看关于社会主义的书报了。最使我受影响的是《新青年》第八、九两卷及社会主义讨论集。我做工的环境使我益于陈独秀们所说的话是对的,因此,我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⑧

二、革命与建设中的觉悟与作用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如果说先进分子是革命的先行者的话,那么,工人、农民等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他们需要在先进分子、先进政党的带领下,运用先进的理论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的历史能动性发挥出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⑨在对人民大众的觉悟的强调方面,列宁有深刻的论述,这是与列宁对马克思理论的开创性有关,同时又是由于俄国的情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有很大的区别的原因。在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的时候,不但人民大众的觉悟而且高级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觉悟同样显得非常必要。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当时俄国国内外的环境非常的险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无产阶级如果没有培养出高度的觉悟、严格的纪律以及在对资产阶级作斗争时的无限忠诚,就是说,如果不能完成无产阶级为完全战胜其宿敌所必须提出的一切任务,那就谈不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⑩在政权初步稳固以后,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提上议程。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面临着极大的理论困惑,到底是前进还是倒退?这样的情势下,觉悟的问题显然关系到这个政策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第一,党内的认识。“党内的认识和觉悟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适应到什么程度。”⑪战略策略的转变,对这个转变的认识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执行和这项工作的成败,这是列宁非常关心的事情。退却、改良、向资本家学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苏维埃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认识到当前的国情,经济文化水平及其落后的现实,这跟马克思所设想的的确不同,但马克思不可能预测任何革命发展中的情况。要认识到当前的转型时期与革命时期任务和工作重点、工作方法的区别,要认识到这种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⑫第二,广大群众的认识。“因为苏维埃政权正是无产阶级专政即先进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这个先进阶级发动千百万被剥削者来实行新的民主,独立参加国家的管理,他们正根据亲身体验认识到,有纪律有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自己最可靠的领袖。”⑬群众的思想和认识需要先进分子和先进阶级、政党的教育、灌输,他们自身不会产生先进的思想,相反,都是可能产生无政府主义的自发性,要克服盲目崇拜人民群众的自发性,就要用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自觉性来引领人民群众的自发性。这是列宁的重要的思想之一。

由于东方的社会条件、历史传统与马克思的设想和基于分析的社会条件的差异,俄国和中国的革命与西欧有很大的差异,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国情下产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革命的过程和未来充满了变数,在此情况下,更需要先进分子、先进阶级和政党作用的发挥,至于群众的觉悟的提高和理论的教育灌输,显然也更加艰难,更加需要一种理想、信仰和对未来革命基本问题和进程的判断。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传统与前苏联有更多的相似性,因此,列宁的探索及其思想成果,对我们的社会过渡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就工农群众的觉悟的启发,列宁强调了俄国小农社会的基础作用、官僚主义的问题以及社会过渡中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在革命进程中,按照陈独秀的说法,“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要求管理权。现在欧、美各国劳动者底觉悟,已经是第二步,东方各国像日本和中国劳动者底觉悟远不过第一步。”⑭陈独秀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既认识到了普遍性,又认识到了中国的具体性,然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选择上,毛泽东在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更能认清中国的实际和未来的方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在革命的低潮中,毛泽东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通过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零年一月五日),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此基础上,党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广阔的革命根据地,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等各界的力量,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先进分子来说,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是胜利的基石。觉悟不但在革命中,在社会建设中同样必不可少。1962年邓小平的“猫论”,⑮正是对社会实际的一种深刻体悟,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才是最终的历史决定因素。如果先进分子脱离实际,不但不能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反而会遭到人民的反对。这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高级干部自身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与道德修养。邓小平晚年对自身在国家中的作用以及自身功劳的评价的问题上的清醒认识,不能不说给高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楷模。⑯

三、从觉悟走向自主与自由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的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⑰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来探索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和社会制度。谁觉悟了人民谁伟大,谁在觉悟中唤醒人民于革命改革实践谁更伟大。觉悟唤醒人民力量的标准是实践。但是,在现代社会,人民的觉悟不单单靠先进分子的启发和教育,因为“现代社会的进步,要靠群体认识的提高,群体认识的觉悟。一个哲学家启发一个时代的历史已经过去,以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觉悟了的群体来推动社会。”⑱的确,进入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体性社会确立,人性、人权和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是启蒙年代的重要思想及成果。尽管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存在滞后性,但欧风美雨的影响显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陈独秀所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⑲陈独秀所谓伦理之觉悟,是指传统文化的认识,五四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充满了极端化,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言论由此而生,全盘西化的思想也基于此。与此同时,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开启了现代中国新的历史,但由于民族救亡压倒民主,使得个人的自主、自觉的社会环境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工人农民以及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从而衷心拥护党的领导。近些年,文化自觉的提出,是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的一次自我寻根,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需求,只有文化实力的提升,才是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和产生更持久的影响的保证。

建国后,由于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艰苦性与长期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处理好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革命的规律与封建传统的交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没能有意识的自觉地转向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先进分子的迷失导致了国家的曲折发展。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反思和自觉,而是没有体制的保证使其产生积极的作用。其实,列宁在社会转型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⑳“从物质、经济、生产意义上说,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的“前阶”,而不通过我们尚未到达的这个“前阶”,就不能走进社会主义的大门,这难道还不清楚吗?”㉑但列宁的去世,使得这一思想并没有贯彻下去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反思这样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完全依赖先进分子的领导作用的革命与建设模式蕴含着极大的风险,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因此,在身陷囹圄中的顾准的思考就显得难能可贵,顾准提出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路径,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觉悟甚至是怀疑,触动了体制容忍的限度,必然会受到惩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体制,如何走出革命的怪圈,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多数所谓的革命根本就没能构建自由,甚至也无法产生对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的宪法保障这一‘有限政府’之福,这是一个千真万确而又令人悲哀的事实。”㉒对一个先进性的政党来说,最大的觉悟在于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稳定。

对革命后现实的反思和认识,就知识分子来说,对人性、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的反思到“告别革命”再到对革命的合理性的反思与认识,当然,这是一种自觉,也是对现实的合理性认识的表现,这和执政党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都为对革命的反思提供了制度空间和理论自由。而就人民群众来说,他们从自身的生存经历和体验中认识到革命后社会的变化,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缺乏直接表达和影响政策的力量和压力。邓小平在复出后领导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的选择,又一次诠释了领导者的觉悟及其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在于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心声,但这种状况再次表明,中国的现实逻辑仍然没有走出革命的逻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之外。因此,从最终的发展趋向来说,作为先进分子、先进阶级和政党,不但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要发挥人民中每个个体的主体性,才能使整个社会从必然状态走向自由状态。

如果说在革命年代,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群众、贯彻党的政策,同时又是耐心的等待群众觉悟的过程,是和群众的觉悟相适合的过程。那么,在和平建设时期应该是引导群众走向一种共和体制的过程。梁启超就曾经说过:“原来政治是民意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拥护——最少亦要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㉓当前的政治进化仍然距现实的要求很远,人民的心智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这种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如果只是靠一种道德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来解决,很难有根本的改观。党员的素质和觉悟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确起着积极的引导社会潮流的作用,但这种保持缺乏刚性的制约,在当前条件下,唯有改革,才能有出路,这已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因此,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又一次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很明显,党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完成历史的重任。

注释:

①张岱年:《论觉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②⑨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525、17-18、539 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41、63 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⑦(美)威廉·H.布兰查德著,戴长征译:《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⑧《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⑩⑪⑫⑬⑳㉑ 《列宁专题文 集》(论社会主 义), 人民 出 版社,2009 年版,第 170、271、290、104、123、125 页。

⑭⑲《独秀文存》,第 2 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 年版,第450-451、56 页。

⑮《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3页。

⑯《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16-317页。

⑱蒋荣华:《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对话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人民论坛》,2008年第3期。

㉒(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㉓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5页。

B036

A

1671-2994(2012)04-0162-04

2012-05-20

戴韶华(1970- ),男,山东聊城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浙江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先进分子政党马克思
马克思像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
为什么先进分子遭孤立受打击?
需要党的关怀和支持
让群众来评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