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精神的构建与城市特质的保持

2012-08-15许海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特质市民精神

许海燕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行政学与法学教研室,云南 曲靖 655000)

城市精神的构建与城市特质的保持

许海燕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行政学与法学教研室,云南 曲靖 655000)

改革开放后,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盲目走入同质化的误区,原有的文化魅力正在丧失。如何构建城市精神并致力于继承、培育、发展城市特质,使每一座城市都富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同时也决定了一座城市到底能走多远。

城市;城市精神;城市特质;构建;保持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构筑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改革开放后,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盲目走入“人有我必有”、“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误区,成为未经消化的“舶”来城市,原有的文化魅力正在丧失。如何构建城市精神并致力于继承、培育、发展城市特质,使每一座城市都富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也决定了一座城市到底能走多远。

一、中国城市精神构建与城市特质保持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纷纷挖掘和提炼各自的城市精神,如北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广州的“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西安的“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许多城市以官方的形式公布或正在征集和研讨各自的城市精神,同时我们也看到网友们也纷纷总结各自城市的“城市精神”。“煎饼、果子、多放、香菜”;“喝茶、吃饭、把妹、血战到底”;“塞车、水浸、捞头、饮茶”;“羊肉泡、肉夹馍、擀面皮”;“大明湖、夏雨荷、羊肉串、吃么”;“牛大碗、肉蛋双飞、多放辣子”,这分别是网友总结的天津、成都、广州、西安、济南、兰州的“城市精神”。

前者官方公布的城市精神,宏大积极,具有激励作用,后者网友的总结,好像大都与吃有关,似乎成了当地最有名的小吃的集合。它实际上反映出官方公布的“城市精神”与市民心中的“城市精神”,不仅仅存在着话语的差异,也说明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的价值理念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高度凝练的概念,其内涵丰富且歧义丛生,以至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给出各自的定义。也反映出城市精神在构建与如何保持城市特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城市精神的构建重视提炼,而往往忽视城市精神的培育。城市精神就像人的精神一样,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是靠简单的提倡就能建立的,更不可能靠提炼出一两句精彩的表述用语或是仅停滞在标语张贴、口号宣传层面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我们多年的孕育和精心的培养。培养一种精神,就像培养一棵植物那样,需要丰富的养料和适当的气候。这个养料,就是一切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这个气候,则是一个城市不断改善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它必须是健康的、多元的、有理想的和理性的。我们的城市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决定了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一项社会综合性工程,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明的提升一样,都是一个需要积以时日、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的过程。

2、城市精神表达的同质化、标语化倾向突出。据媒体统计报道,2011年,全国27个省市推出了城市精神标语。在这些标语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东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纳百川”来体现包容;西部地区更倾向用“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等语词。另外,在字数上,选用八个字长度的超过了四成。无疑使这些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表达失之于空洞泛化,显示出同质化和标语化倾向。其实质上,折射的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匮乏,表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粗放无个性,这是无益于城市发展的。目前各地推选出来的城市精神,不但很少有市民广泛参与投票认可,甚至连对本地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度也很不够,参与的只是主要领导和个别被领导看中的专家学者以及极少数市民代表。这样一个过程,说白了,就是对城市精神命下名,打下广告,宣传一下而已,徒具形式。这也是为什么网民心中的城市精神与官方公布的城市精神,从表达、视角、认同方面差别会如此之大,而网民心中的城市精神虽带有调侃的成分,却更能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感同身受。同质化的城市精神,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但是,它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城市精神的灵魂和内涵,消磨了城市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看不出一座城市自身的个性和特色,显示不了城市本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价值,因此,也很难代表一座城市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得不到市民的认同,起不到任何推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城市精神只是一种宣传口号或标语。

3、城市精神构建的“唯经济化”倾向与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性日趋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城市战略更能体现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是,在这样的共识背后,也暗含着一种危险的“唯经济化”倾向,可以说,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大建设”,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城市为急于完成自身的扩容与改造,使城市化进程以空前的加速度前行。一方面,城市的“跟风热”愈演愈烈,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性日趋增强,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和一些不伦不类的地标性建筑,中心遍地开花,大拆大改,好的拆了,烂的更烂,许多文物古迹在野蛮拆迁中毁损,……“千城一面”,导致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逐渐模糊。城市的丰富内涵与功能被一座座拔地而起所谓的“现代建筑”所替代了,曾经寄托人们无限遐思和依恋的精神文化在拆迁中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管理者过分追求高增长,高目标,必然会乱提口号,瞎定目标,诸如动不动就提出什么“世界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等等,认为目标定得越高,城市就越有吸引力。而资本的涌入、GDP增长、对工业的过分倚重可以造就城市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但难以形成城市持续发展的源泉,更难以积淀成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质和人文底蕴。同时,也为城市自身带来了诸如空气质量下降、噪声污染、人口剧增、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压力陡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的人文内涵经受着考验。城市形象的同质化,不仅消解了城市人文精神应具有的个性,抑制了城市独特的精神文化优势的发挥,城市精神失去了对城市形象的引导功能。

二、城市精神构建与城市特质保持中应注意的事项

1、凝练城市精神的目的,在于用城市精神引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方向,激励全体市民建设城市的热情和干劲。城市精神并不是空洞的口号。一是城市精神的凝练及表述语的选择,一定要明示城市的定位,凸显城市的特质,保留城市的风格,亮出城市的魅力,展现城市的气质,敞开城市的胸怀。而且,城市精神必须容易被城市主体接受,具有亲和力,并转化为城市主体内在的精神源泉和外在的行为互动力,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有助于城市的发展,并能够创造出适于城市生存的物质财富和适于城市共享的精神文明。如唐山市以“感恩、博爱、开放、超越”作为其城市精神的表述,凸显了城市的特质,表述简洁,极具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共鸣,而且这一精神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二是对于一个城市精神的内涵、表现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讨论升华,最终通过最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并通过一定的行政或法律程序予以正式确认公布,成为某一城市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大张旗鼓的有组织地开展有关城市精神的讨论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广大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氛围;同时更需要倡导一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精神,使每一个市民都养成在现代城市中居住生活所需要严格遵循的行为规范。

2、城市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公民社会。培育城市精神,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得以形成的思想前提。有了公民社会这个基石,培育出公民意识,并融入于人格深处,积淀于城市精神之中,才能真正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精神。因此,培育公民意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城市精神培育进程中一项应当努力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公民意识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这是所有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所以,公民意识的养成应该是城市精神培育中的核心。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然要求和带动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从而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在全体市民中树立起共同的城市理想和精神支柱,使广大市民具有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城市理想、城市价值有积极的诉求,并能得到比较切实而完美的体验,这样的城市精神才能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张真正不朽的名片。

3、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强化城市精神意识。一是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载体,努力强化城市精神意识。二是要把构建城市精神作为一个长期的文明工程来抓,制定长远规划,长期关注,长期宣传,不断完善,让城市精神内化到市领导的意识里,内化到普通市民行为中。特别是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要把城市精神融入城市社区的各项活动中,逐渐提高全体市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帮助市民树立对自己城市的自信、自尊、自爱意识,努力让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生长、升华、创新和发展,而非仅仅是宣传标语及口号。这一任务具体而繁重,需要政府与民间为之共同长期不懈努力。

4、要依照城市的特质来理性思考、综合定位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构建,一定要依照城市的个性来理性思考、综合定位,而不是盲目跟风。要分析城市自身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根据城市的特质和现实条件,构建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城市精神。一是城市精神要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彰显力量。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它能动地统摄人的行为,指导市民的日常生活,使构成城市群体的个体能够自觉自愿、自律自为、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作为意识形态的城市精神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构建城市精神,应当把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把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幸福,都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那么所倡导的城市精神才能自觉地内化为市民自己的精神追求,体现于日常的行为举止之中。另外,要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更舒适、更融洽、更有尊严。同时,市民也会在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从而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共荣。二是必须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文化内涵。城市建设是展示城市形象最主要的载体,是城市精神孕育、生长的土壤。一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虽然体现的是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格调,但精神一经物化,这些“人化的自然”就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在于要拥有自身特色,体现城市风貌、显示城市底蕴、表现城市追求,折射城市价值和地位以及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无疑给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来保证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保障城市山水空间格局与形态、特色城市街区、建筑文化、城市标志物与景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市民的购物、上学、就医、交通等方面要合理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让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和谐统一。这将会给市民公众和城市带来更多长远利益。

5、城市精神的构建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城市精神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全体城市市民的自觉有序行动,也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的政府来组织和管理,以协调市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相互关系,规范市民在社会中的行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城市精神的构建,要从提高市民素质、繁荣城市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入手,推动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从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王廷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艺术百家》,2008 年。

②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商业时代》,2007年第10期。

③吴艳玲:《论城市精神的培育》,http://www.studa.net/shehuiqita/111018/11274396.html

④章仁彪:《城市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http://qzone.qq.com/blog/622007756-1239718098

责任编辑:陈文兴

C912.81

A

1671-2994(2012)04-0063-03

2012-05-11

许海燕(1967- ),女,江苏无锡人,中共曲靖市委党校行政学与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特质市民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拿出精神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