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012-08-15刘轶飚李卫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发展

刘轶飚 李卫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刘轶飚 李卫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我们党90年的伟大成就进行了全面概括,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是一个全新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社会转型期是制度完善的大好时机,同时要针对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来完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转型期;社会问题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它的各种各类构成主体,包括政党、政府机关、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维护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保证社会成员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而制定的,所有社会主体、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体现为国家各项法律法令、政策,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所以,制度,从其形态上看,就是各种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和。因此,制度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这种准则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按照怎样的要求去做,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制可遵,从而使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都有条不紊。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制度,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则会成为人们行为的束缚,从而最终束缚社会的进步。一种制度一旦成为人们行为的束缚,就必须通过改革,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是对束缚生产力的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进行改革的产物和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的建立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形态”来说,也是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公约的总和,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比较全面的制度体系。具体地说,这套制度体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这套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制度优势,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①

在政治领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在经济领域:我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践证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另外,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基本经济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制度保证。

在文化领域:我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我国宪法第19条和第20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宪法第21条、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道德建设,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领域: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着力构建社会和谐,崭新的社会制度日渐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全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②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佳境。

二、社会转型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好时机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③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依然处在不断变革、发展完善之中。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旧体制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产物,是通过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那么,矛盾就是催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原动力。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就是改革,通过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解决旧体制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建立起新体制,新体制建立起来之后还需要不断完善,因为新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变“旧“,不断产生矛盾和问题,因此,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因此,改革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途径和方法。也就说,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极其深刻的大转型之中,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事业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初步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之间仍然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根据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今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遵循以解决“问题”和“矛盾”为导向的具体思路,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解决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联系起来,以解决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为导向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解决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种种矛盾问题和困难。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可以说是自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空前多的时期,社会的矛盾不仅集中且又凸显。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这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的局面和形势,构成对我国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但也正是由于当今中国面临着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使得全社会都在急切的呼唤和迫切的期待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相应制度能够出台,也使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寻找产生矛盾的原因,高度重视寻找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高度重视改善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从而协调规范各方面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因此,目前面临的大量突出矛盾问题,同时也是倒逼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的动力和大好时机。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针对现实问题

当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抓住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负面影响最大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切忌空论。

1、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这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出现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也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构成最为障碍的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看,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出现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民众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反应这么敏感和强烈,是因为当今中国出现的贫富悬殊,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由社会成员的能力不同,个体的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而同时由很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造成的。例如,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工资长期被压得过低,是私人资本快速积累的基本条件,而工人又无力与资方谈判的问题;大量农民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却没有相应的刚性制度来约束保障的问题;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工人工龄被低价买断推向社会而无人过问的问题;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被政府征用,补偿过低,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在政府、开发商、农民之间分配严重不公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广大工薪阶层长期税负过重的问题,高收入阶层税负过轻的问题;垄断行业依靠资源垄断政策,垄断排斥竞争而独享垄断利润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引发了贫富过分的悬殊,目前衡量个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超过国际警戒线,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被我们称作资本主义的国家,引发了广大中低收入劳动者阶层的极大不满,暴露出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政府已经制订了一些法规,例如,最低工资法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制裁性法律等,但是,仍然远不能解决当前贫富悬殊继续扩大的矛盾和问题,这说明我国的分配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2、腐败问题。在历年两会召开前,媒体所做的社会热点问题民意调查中,都是民意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虽然腐败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存在,是难以根治和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腐败程度与世界各国比较,远非比较轻的,治理水平也远非算得上比较最理想的。这种情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不相容的。尽管党中央对腐败的危险性始终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提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和“执政党的最大危险”的高度,也始终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也有不少进展,反腐败的成果也是很大的。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腐败在许多领域依然存在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腐败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出现腐败的领域越来越多,反腐败取得的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这说明我们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在许多方面依然不适应反腐败的需要,依然不能有效的把“权力之兽”关进笼子。例如,推动官员家庭财产公开制度,因阻力巨大而进展极为缓慢的问题;“三公消费”开支始终高居不下、民众无法监督的的问题;公车改革,越改政府财政负担越重的问题;政府行政审批权寻租始终存在的问题;工程招投标中腐败突出的问题;组织人事工作领域中存在买官卖官的问题等。许多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客身上都不会发生的问题,却大量的发生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身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表现。

3、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从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私营性质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产值、税收、就业、慈善和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实践证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发展性质和水平的。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无形和有形的束缚限制,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两个“非公36条”的文件,但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化的执行环境,民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许多行业准入限制和贷款限制以及大量的社会摊牌负担等问题,亟待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解决。

4、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邓小平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巨大的发展进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目前中国教育公平和教育方式,却也成了全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城乡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少数人享用突出的问题;基础教育中不合理收费难解决的问题;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脱节的问题;对贫困孩子教育救助滞后的问题;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等等。只有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中国21世纪的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的现代化大业才可能实现。

5、住房问题。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居住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最为迫切。一方面,有大量的空置房,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中低收入阶层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基本居住需求,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工薪阶层,而面临的房价却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许多,工薪阶层工作一辈子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住房。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住房制度远不是完善的。

6、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当今中国,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公众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从毒胶囊,毒奶粉,毒牛奶、地沟油、毒馒头、注水肉等问题层出不穷,让公众极度不安。这说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制度有严重漏洞。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还有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进城务工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知识产权制度完善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建设问题等等。

总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结合起来,切忌空论空谈所谓“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为我们破解前进道路上困难和矛盾的锐利武器,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他们的幸福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注释:

①②③胡锦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 7月 2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121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2)04-0035-04

2012-05-29

刘轶飚(1970-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

李卫宁(1952- ),男,上海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