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2-08-15赵继会
赵继会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赵继会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目前,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要继续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要继续围绕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不断创新,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这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职业教育; 历史性成就; 学习型社会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1.1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排斥正规教育到重新重视教育的过程,也经历了重学历轻技能的阶段。如今,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继续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据统计,1978年,我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多所,当年招生70.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6.1%,在校生130万人。到了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14832多所,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9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与1978年相比,学校数增加了2.1倍,招生数增加了10.5倍,在校生数增加了14.3倍;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例也比1978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1.2 职业教育各项投入不断增加,职业院校各项建设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实训设备等基础能力建设大大增强。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小,职业教育主要靠地方、行业投入,中央只有每年5000万元的补助。进入21世纪后,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仅支持职教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就投入53亿元。2006年建立了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直接安排八亿元资助80万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7年秋季,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职助学金的经费达9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50亿元,约1200万中职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获得资助。中职学生受资助面达90%以上,高职学生20%以上。2008年,中央和地方用于中职学生助学金数达180亿元。国务院还决定在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各项投入的累计效应使得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提高,有力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1.3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
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在办学模式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办学。探索推行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办学模式。
1.4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三十四年来,职业教育始终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2002年、2007年和2008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正在形成。
2 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1 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要继续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2.2 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要继续围绕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从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历史梳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经济建设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劳动力需求结构剧烈变化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时期。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要在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经济,二是要解决现有劳动者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2.3 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各地区发展基础差异较大,人才需要也不尽相同,不盲从,不脱离实际,始终抓住需求这个落脚点,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关键。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依附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母体之中,在办学模式及运作机制上无不深深印刻着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
3 未来10年高职教育的发展主题
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这是一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推进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部署未来10年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及任务而专门召开的一次全国性高职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这个主题无疑也是未来10年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
近10年,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95%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赵继会(1964-),男,黑龙江铁力人,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宏观经济。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