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2-08-15秦若萍周萍萍
秦若萍.周萍萍
浙江省青田县图书馆 浙江 青田 323900
网络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秦若萍.周萍萍
浙江省青田县图书馆 浙江 青田 323900
本文从网络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分析了目前图书馆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网络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文化;职业精神
1 网络经济时代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存在的问题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过几个阶段,但总体上在人力资源方面还一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图书馆社会地位低,地方政府领导不重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大;(2)人员编制有限,工作时间紧、坐班严、劳动强度大、后顾之忧多;(3)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低,生活负担重;(4)职务评定缓、难、苛、高职务结构不尽合理;(5)人员素质不高、人心不稳。这些因素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障碍。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尤其是发达地区、重点城市的图书馆,由于国家发展城市建设的投入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有所增加,各地纷纷建起外观优美、设施完善的新馆舍;馆藏资源日趋丰富,表现为传统和数字资源的存取性、交流性共存与互补;馆员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某种程度上福利与社会上许多其他行业的差距也不太大。但是,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年轻的、具有技术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图书馆员普遍感到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发展前景差,不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当面对市场的一些良好待遇和发展条件时,纷纷人心思走。与此相对的是,一些较低素质的人员,由于就业困难,又追求图书馆工作的稳定、福利、保障和工作的相对轻松,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挤入图书馆,其结果是大批不合格的图书馆员占据了众多位置,导致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下降。这样循环往复,必将导致低素质人员逐渐将高素质人才逐出图书馆事业之外。这种现象的后果是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社会效益降低,致使图书馆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无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降低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应发挥的社会教化作用,使得其在众多社会成员心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2 图书馆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上面提到我国图书馆在人力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消极因素,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彻底解决这方面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第一点是政府部门要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格把好人事关,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能进来,在这里不详细谈这方面的解决办法,主要讨论第二点,即从图书馆内部着手,怎样来搞好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2.1 图书馆文化氛围的建设
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地区或单位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环境文化;图书馆活动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
它是指图书馆的馆纪、馆规,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图书借阅保护规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和谐统一,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对每个馆员和读者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作用,对评定馆员和读者的品质、人格和行为等方面提供了内在尺度,它能使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利益。
总之,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文化对人的改变则是心灵的改变,当职业制度辅之以相应的文化元素来传递时,那些文化元素通过浸润心灵的方式改变着人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从而通过其职业行为释放出来。那么,图书馆文化就具有了一种意义宽广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完成了对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承载与表达。
2.2 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共赢感的建立
员工选择进入某个组织,必有其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而组织则通过招聘员工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双方互相需求的内容以及满足程度,并不能完全通过劳动合同来体现,更多的是员工和组织之间这种互相需求关系,美国心理学家Argyris将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引入管理领域,心理契约的定义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组织者及其他人之间,总会有一套不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将心理契约导入目前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可以看到,图书馆与馆员之间的相互责任,应建立类似如下的对等契约,图书馆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公平的薪酬、发展晋升的机会、领导的支持、良好的福利等;馆员方面:自愿、忠诚、加班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保护组织机密等。
如上所述,为了使每一馆员树立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图书馆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馆员的个人发展,充分认识每位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每个人得到与其工作成绩相匹配的薪酬,关心员工的满意度,关注其学术成就与晋升机会是否公平,从而找出社会贡献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最佳结合点,将馆员的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使馆员在贡献之余,也得到自身的成功,从而创造出组织与个人的双赢局面。这种双赢局面的出现,图书馆与馆员的心理契约也就在无形之中建立起来,其结果将使更多的专业馆员愿意留在图书馆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3 图书馆员的共性和使命
在人类历史中,每一种职业,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图书馆员这个职业来说,它的出现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发展是同步的,并也带上了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些特征。大家知道,按照许多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看法,在知识分子性格中往往具有双重的内容,首先,他必须具有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用这种知识改善人类的现实物质生活及有助于自己的生存;此外,他又不能局限于纯粹的技术专家或世俗的层面,而是必须致力于对普遍的人类之理想、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的职业精神也具备这样的双重性,没有前者,图书馆员就可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没有后者,就会变成世俗意义上的工匠或谋生的职业了。
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个素质不光指文凭,外语条件,计算机水平,还要有较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及人文素养。具备这一些还只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方面的内容,达到这一步并不难,许多原来不懂图书馆专业、不懂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人入错了行,通过刻苦学习,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适应了本职工作的专业要求。如果一些管理者只看到这一步,认为已经是合格的图书馆员了,那么,就已经背离了图书馆的精神,对知识和真理的尊重弱化了,现实的利益和技术往往就代替了理想,图书馆的工作也就被看成是一些简单的劳动,可以用工厂化的方式来管理,图书馆员也就成为一个纯粹的可以获取报酬的岗位。
图书馆员属于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对图书馆员这种职业来说,需要一些独特的气质,或者说是独特的职业精神,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知识分子性格中的精神领域方面的要求,即要有对普遍的人类之理想、正义和真理的追求,要有对知识、图书和真理的敬畏;在涉及广泛的服务对象时,也和教师、护士一样需要一种广博的爱,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就不是特殊和独立的利益机构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知识的流通和奉献,依赖于这种精神的维系,现代公共图书馆应当具有真正关注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态度和做法,反过来必将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真正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郭琳.心理契约—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方[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
[3]于良芝.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杂志,2005(4):95.
[4]武继山.关于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5,(2)
G258.2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7.116
秦若萍,女,1963年12月生,2008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助理馆员,浙江省青田县临江东路56号;
周萍萍,女1962.8,2007年毕业于中央党校本科,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