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012-08-15陈扣英
陈扣英
温州大学 325000
经典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陈扣英
温州大学 325000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怎样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一些经典的经济学、心理学的理论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图书馆;管理
1、木桶定律
木桶效应[1][2]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样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2、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3][4]。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件事人人有责时,最终常常踢皮球,谁也不会负责,最终造成人浮于事。所以我们在图书馆管理中需强化目标管理,全面实行岗位负责制。首先将全年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科室和每个工作人员。并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办法。由于把个人的工作情况与奖惩挂钩从而使人人都感到肩上有了压力,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现在,全馆上下各科室之间、干部职工之间业已形成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资料管理上全面施精细化管理。对图书、资料、现刊、过刊等科室,精细管理并逐一落实相关责任人,有效地协调和衔接了各科室的资料交接保存工作,杜绝了因丢失资料而相互推卸责任的不良现象。
3、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5],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丢垃圾,丝毫不觉羞愧。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在图书馆中这种效应很常见,如一本书被借阅时已有破损,那么这个借阅人无意中造成新的破损时也不会去修补。长此以往,随着借阅的增多,书很可能发生不可修补的破损。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破窗效应的产生。所以书籍在借还时,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看是否有破损。如书籍原来就有破损需及时修补后再出借,借书人归还图书时若有破损则令其修补好再归还,如所造成的破损程度很高不能修补则按规定做出相应赔偿。平时要注重图书馆的环境卫生,给读者一个好的环境,这样读者也就会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整洁: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请勿随意搬拽阅览桌椅。是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建立健全了《借阅制度》,《阅览制度》《书刊资料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安全制度》、等六项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馆同志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保持室内安静:入馆请将呼机和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在馆内请轻声交谈,以免影响他人阅读。
4、手表定律[6]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图书馆,管理中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1] 裴小兵 ,齐二石 ,李钢.矩阵制组织结构中的“木桶”现象以及解决途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3期
[2] 赵国辉,陈万中.木桶效应与编辑内耗[J].现代情报,1988年06期
[3]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14页
[4] 谭桔华.政府行政成本简论 [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 王锭成主编.教育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