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研究
2012-08-15马金启
马金启
(北京方舟医院 北京 1000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北京方舟医院自2011年5~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14~62岁,病程1~12年。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黄芪、生地黄、女贞子、胆南星、桂枝、川乌、草乌、全虫、乌梢蛇等。并量寒热之偏盛权衡用药比例,连用药2月。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晨僵消失,无关节肿痛、压痛,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有效:晨僵减轻,关节肿痛、压痛减轻;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8例,占63%,显效16例占26%,总有效率90%。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如果累及其它脏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以及眼部疾患。还可并发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经损害。对人体消耗大,致残率高。在中医学,本病属于“痹症”,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气血不盛,腠理疏豁,致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实寒热错综复杂,虚则属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气血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实则风寒湿邪外袭,日久化热,生淤生痰,风寒温热痰淤交阻,营卫气血受阻不通,故疼痛难忍。
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而寒邪袭人又每致阳虚,因此寒痹的发生与阳气的盛衰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根本在于肾阳不足,若卫阳不足,或素体阳虚,则易感寒邪为寒痹,临床可见周身关节疼痛剧烈,晨僵屈伸不利,遇冷痛甚,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治疗以温散为主,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本病病程长,寒邪深,须投温热重剂方能取效,给予麻黄、狗脊、细辛、附子、羌活、独活、黄芪、桂枝、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阳盛而寒自退。
然风寒湿邪为病,郁久亦可化热而为热痹,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初期,或急性发作期也可表现为热痹之证。临床见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屈伸不利,晨僵重着感,得凉痛减,舌红苔黄,治以人参、麦冬、石膏、知母、海风藤、透骨草、防风、淫羊藿、牛膝、甘草等,即清热祛风又益气养阴,除湿通络。热胜则津伤,久痹热证,临床上常兼有阴虚之表现,治疗热痹尤重护阴,清热同时加养阴之品,使清热不伤阴,滋阴可退热。具有驱邪而不伤正的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日久,气血衰少,正气渐伤或气血不足,脾肾阳虚,或久病之后,正虚邪恋,筋骨失养,临床可见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形体清瘦,骨节烦痛活动受限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此时不可一味驱邪,应以扶正为主。扶正之目的是祛邪,邪去则肢体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方用人参、黄芪、桂枝、芍药、细辛、川芎、淫羊藿、薏苡仁、牛膝、透骨草等,诸药配合起到调补气血,活络止痛,具有补中有动,引中有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功效。
血停为淤,湿凝为痰,临床可见关节肿胀变形,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肢体麻木,皮色紫暗,有皮下结节,舌暗红或有淤阻点,方用黄芪、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苏木、淫羊藿、牛膝、云苓、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
痹证日久,仅用一般草木祛风除湿之品难以奏效,须用虫类药透骨搜风。叶天士指出“久病入络”、“久痛必入络”,对于久病入络,痰瘀互结,必以虫蚁药搜剔络中之邪。虫类药多偏咸辛,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通阳散结之功效。此外虫类药擅长搜剔风寒湿邪,驱寒蠲痹,对于痹阻凝滞不除、迁延日久之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坚持长期治疗,可获良效。方中全虫走窜之力迅速,搜风化瘀通络,乌梢蛇善引而祛风,蜈蚣有良好的通络止痛效果,土鳖虫破血通淤,接骨续筋,疗伤止痛。
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以防风、麻黄、乌蛇、川乌等祛风散寒,夏枯草白芥子、陈皮等化痰散结,黄芪、白术、旱莲草、龙骨、狗脊等调补气血,强筋壮骨,邪正兼顾,扶正祛邪,全虫、蜈蚣等虫类药物,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使筋脉流通,气血周流,筋骨强健。目前中医免疫阴阳平衡抗风疗法应用临床以来,有效缓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