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若干启示
2012-08-15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黎 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原创性的消费理论,并深入阐述了为什么“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等论断。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消费与生产等关系,仍然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气象部门是公共事业单位,但同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气象部门同样要为公众“生产”出各类气象产品,最终目标同样是通过满足气象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满意。这对深化“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公共气象发展战略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1 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看公共气象服务的终极目标——不断增加气象产品消费量和提高气象消费满意度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指出,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广大公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推动生产不断发展的真正动力,消费是生产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公众对气象的消费需求,广大公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推动气象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发展气象事业必须坚持“民生气象”理念,把“围绕民生、服务大众”作为气象事业发展首要任务,真正做到以民意民声为工作依据,民愿民需为工作方向,民惠民安为工作目标,民评民说为工作标准,竭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呼声作为气象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加气象消费用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消费满意度。
2 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看公共气象的本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才有价值”的理念
马克思认为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证实是产品。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同样,气象部门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产品”,气象产品只有被群众应用到消费中才能证实自己是产品,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气象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服务之中。加工生产的各种气象监测预警分析产品只有通过服务,使广大用户广泛消费和应用,才能真正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中体现气象价值。同时,许多气象产品还具有消费价值悬崖式暴跌的特征,如果不能被及时地广泛的服务和运用,其价值将迅速衰减甚至产生负效应。气象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必须进一步树立“服务才有价值”的理念,必须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部门内外的资源,尽最大努力扩大服务面,增加社会气象产品消费量。气象需要在、也只有在扩大社会气象消费中体现价值、改进工作和发展事业。
3 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看公共气象发展的战略思想——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马克思认为,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不断地创造出生产新产品的需要。投资建设的目的是增加生产、满足消费,投资建设是为消费服务的,投资建设需求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事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就是要根据社会的消费需求来牵引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从而引领整个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只有需求牵引力更强大,牵引线拉得更直,引领方向更明确,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按照“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要求,现代气象业务的建设和发展,预测预报、综合探测、气象服务、信息网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事业保障、深化改革等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及社会服务效益的提高。
4 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看公共气象发展的驱动力——必须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和科学管理,促进公共服务产品品质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生产消费属于生产环节本身。扩大生产消费,一定要避免产品成为社会过剩的产品。扩大生产消费的关键是实现创新。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消费需求,必须提高气象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建设,迫切需要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和科学管理,来不断改善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品质。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是目的,核心是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品质和效益。当前,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期望值与气象服务的现实能力差距还十分突出,存在着产品的加工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不足,气象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和公共服务产品质量不高,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效益发挥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和各行各业气象消费量的增加和满意度的提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公共气象事业的装备、人才、科技等关键要素的投入,从而不断驱动气象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5 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看公共气象发展的重点任务——必须致力于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保障公民享受气象服务最基本的权益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主张首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要积极发展与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和科技水平相适应的产品。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需要把握认知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真正把党委政府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公共服务现实能力与气象科技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公民最基本生存权的“安全性气象服务”和最基本发展权的“普适性气象服务”,特别是需要在提高公众普遍需要的消费产品天气预报产品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下苦功夫。同时,要深化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参与的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增加全社会公共气象产品的供给,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