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分析与推进策略

2012-08-15苗长明

浙江气象 2012年4期
关键词:气象灾害杭州

苗长明

(杭州市气象局,浙江杭州310051)

由杭州市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共同提出,经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杭州市已被确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城市。推进杭州试点工作,要按照需求引领、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政府主导、统筹集约的工作思路,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 新形势下杭州市气象服务需求

杭州市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要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主旨,全面实施民生优先、环境立市、创新强市、实业兴市、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六大战略”,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和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制示范区,把杭州打造成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气象是一项基础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三城三区”新形势下所面临需求十分旺盛。

1.1 平安杭州建设的需求

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2004年以来杭州市已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时期,杭州市将深入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然而,杭州濒海沿江,地理地貌复杂,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极易遭受各类灾害性天气影响,出现各种突发气象灾害和洪涝、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市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杭州遭受超强台风、特大暴雨、强雷雨大风、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频率在增加,各类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集聚密度更大,财富集中程度更高,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一旦遭受灾害,灾害损失和负面影响极易被放大,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严重社会后果。这就要求为“平安杭州”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深化生态型城市建设,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着力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并提出“到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的总目标。杭州已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并被评选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加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挖掘特殊生态小气候资源,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低碳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杭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水体覆盖率超过80%,其中城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4.56%,而森林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山水园林城市自然形态,需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气象监测、分析与服务。杭州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城市效应等的影响,雾霾日数和出现频次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快速增加,城市热岛、雨岛、干岛、湿岛等效应也呈加剧趋势,都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监测、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1.3 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是杭州的战略抉择,是富民惠民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杭州城市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未来5年,杭州城市化率将由70%提高到80%,副城、组团和中心镇建设快速推进,必然要求气象服务向核心城区周边延伸。随着杭州城市快速发展,不仅地域和空间范围扩大,而且地面建筑、交通道路、地下管(线)网等日趋复杂,下垫面的差异性增大,使得局地性小气候更加明显,气象灾害的致灾风险度和综合抗灾力分布更为不均,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市积涝、供水供电和大型社会活动等都对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预报的精细化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提高农村气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对“三农”气象网站、电视节目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气象信息传播和接收设施的建设、农村气象科普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1.4 东方品质之城建设的需求

杭州已形成了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旅游会展、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及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公众对改善衣、食、住、行和安全、健康等生活品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气象作为一种科技生产力,与穿衣饮食、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医疗健康、商业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密切,气象科技应用社会化和气象服务专业化非常迫切。加强农业“两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抓好“菜篮子”工程、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等对气象服务针对性、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新要求。航空飞行调度、高速公路管理、水运河道调度、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和运行安全,以及应对道路和河道沿线大雾、雪、积冰、暴雨、大风等灾害,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交通气象保障体系。旅游接待科学计划、游客安全管理与服务、旅游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和组织举办会展活动都需要针对性和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此外,杭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超过80岁,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化通讯和信息工具十分普及,也对医疗保健、商业贸易和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2 杭州市气象气象现代化工作基础

近年来,杭州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支撑、气象社会管理及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气象在防灾减灾、保障民生、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1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已建成337个自动气象站、28个大气电场仪、8个雾霾监测站等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率先实现了“乡乡都有气象站”。针对西部山区是杭州重要的暴雨中心区及主要天气系统的上游,启动了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工程。开展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气象与林水、城管、电信、国土、交通、园文等部门实现了气象观测共建共享,合作开展的地质灾害定点预警、城市积涝分片预警、小流域山洪风险预警、通信基站雷电风险预警、西湖游船大风预警等等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2 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断加强

电视频道和公交移动电视定时播出电视气象节目,公共广播电台均具备实时播报气象预警功能;数字电视气象预警信息全频道快速发布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初步建立;杭州气象网、杭州龙网成为网络时代重要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全市已建多媒体气象信息屏400多套,主城区500多个公交站台开通了气象信息发布功能;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等科普设施广受欢迎,全市每年气象科普直接受众超过10万人次。气象服务形式、手段、载体、渠道不断丰富,服务覆盖面和涵盖领域不断拓展。

2.3 气象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市、各县(市)和萧山、余杭区设立有气象局,主城区未设气象局的行政区全部由区政府确定了气象工作责任部门和气象管理人员。市、区(县、市)两级人民政府每年召开气象工作会议部署工作,全部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平安创建、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气象服务纳入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市政府已出台2部气象规章和10部气象规范性文件;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防雷减灾、施放气球、气象信息传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管理职能得到较好履行。市、区(县、市)两级防雷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施,新建建设项目防雷工程性措施较好落实;全市已确定公布近1000家防雷重点单位,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维护工作稳步推进。

2.4 气象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高性能计算机浮点运算能力2.4万亿次,可用于并行计算的高速存储20 T;建成新型气象通信千兆骨干网络、应急存储备份系统、气象信息处理与共享系统和移动应急风廓线雷达和卫星通信系统;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国家、地方气象编制和社会聘用人员组成的多元化气象工作者队伍初步形成,全市已有地方气象事业编制27人,201个乡镇(街道)全部有气象协理员,3024个村(社区)已全部落实气象信息员。市、区(县、市)两级气象事业全部纳入同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财政综合预算并逐年增长,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保障有力。

2.5 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

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气象监测能力较弱;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及时性、精细化、数字化水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气象科技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二是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不高。气象灾害预警尚未实现全覆盖;气象应急响应能力不够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及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不高;三是气象社会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气象法规定的职责尚未全部落实;气象工作人力配备明显不足。

3 杭州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推进策略

3.1 坚持需求引领,实施动态管理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需求,按照需求引领、服务第一的原则,坚持先试先行、创新思维,走时代特征、杭州特点、气象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之路。气象部门要对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参照国内外气象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对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组织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阶段性评估,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目标任务、完善推进举措、优化保障机制。

3.2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考核推动

市政府和各区、县(市)政府都要明确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健全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细化部门责任分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切实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各有关单位也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市考评部门将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3.3 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系统联动

加大气象科技创新投入,健全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充分发挥气象业务垂直管理体制优势,紧紧依托上级气象部门的管理支持和技术支撑,利用好本市以外气象部门的各类技术资源,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气象科技成果。合理配置市、区(县、市)两级气象资源,统筹考虑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明晰业务布局、完善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3.4 坚持人才强业,创新用人机制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骨干、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创新气象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多渠道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

4 杭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为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民生及可持续发展,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单位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必须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4.1 建设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报业务体系

重点抓“三化”建设:一是建设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实施天气预报预警网格化工程,加强气象影响预报和灾害预报,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化及影响预报服务水平;二是建设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杭州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工程和气象观测自动化工程,建设完善包括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和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站在内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三是建设标准化的气象装备保障系统。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升级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建立智能化的气象装备维护体系,强化对气象观测资料的评估和共享,提高气象装备保障与信息化水平。

4.2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着力抓“四个全覆盖”:一是推进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实施气象信息“云传播”工程,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数字电视、手机用户和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二是推进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并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基层服务管理制度,推进气象信息直达网络建设,实现社区、重要公共场所以及灾害易发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全覆盖;三是推进气象科普全覆盖。以气象台(站)为依托建立完善主城区和萧山、余杭区及五县(市)气象科普设施,大力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四是推进基层气象工作组织全覆盖。发挥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协理员)、村(社区)信息员和重点单位安全员队伍建设,提升气象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3 建设趋利避害的气象科技社会应用体系

突出抓“四大领域”:一是提高农业气象科技水平。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推广基地,研究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开展特色农产品品质小气候认证,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二是提高城市气象科技水平。实施城市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合理规划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高影响天气的综合能力;加强对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等城市效应的监测研究,有效应对各类城市化问题;三是提高专业气象科技水平。加强各专业领域气象监测,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电网、商贸、环境、医疗等领域的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开发针对性气象指数预报产品,提高各行各业对气象科技的应用水平;四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建设杭州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动态监测评估系统,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重大项目、重点单位、敏感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风能、太阳能监测与评估。

4.4 建设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抓“三大保障”:一是强化气象科技创新。成立开放式气象研究机构,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加强气象应用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应用效益,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二是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灵活的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聘用机制,培养气象拔尖创新人才和气象技术骨干队伍,健全市、区(县、市)两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完善多渠道用人机制,落实气象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强化气象依法行政。制定完善气象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气象相关领域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气象法规文件和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力度,强化可执行力。

猜你喜欢

气象灾害杭州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杭州院子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