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宁波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2-08-15周福祝旗
周福 祝旗
(宁波市气象局,浙江宁波315012)
0 引言
宁波市气象局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报送的《宁波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已获中国气象局批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通知》(甬政发[2012]75号),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市长刘奇、副市长马卫光等先后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为此,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认真思考,创新落实省局提出的“监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标准化”要求,扎实推进气象事业各领域的现代化。
1 宁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1 积极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1.1.1 以项目为抓手,夯实气象业务现代化的硬件基础
市级预警中心工程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审批,该工程已纳入宁波市“六个加快”重点工程。宁海气象预警中心已经结顶;北仑丁山气象公园建设接近尾声;象山气象预警中心和奉化、鄞州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即将开工。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项目建设。按照“合作共建、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理念,分别建成了宁波海洋气象观测网、旅游气象观测网、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网、水文气象观测网、交通(含高速公路与港口)气象观测网、高铁气象观测网等。与国土局建成可转播至乡镇的地质灾害可视会商系统。
1.1.2 以开展“信息化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具有宁波区域特色的核心技术
在继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同时,重点建设由一个系统5个平台组成的“新一代智慧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一个系统即“宁波市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5个平台即建设以海洋(港口)、环境、农业、旅游等专业专项服务和电子沙盘为重点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以分区域、部门联动预警为重点的“一键式”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以“气象通”为重点的气象应急指挥平台;以早期预警和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为重点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市县一体化为重点的气象业务工作平台。目前已完成系统方案设计,进入开发阶段。
以海洋气象服务为重点提升气象科技内涵。开展了航线预报业务、海岛精细化预报和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推出灾害性天气可能性预报业务。优化港口气象服务业务和渔场预报业务。国家卫星中心最新研发的SWAP和SMART两大系统平台率先在宁波安装落户。
1.2 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
1.2.1 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浙政办发[2012]65号和甬政办发[2011]287号文件等精神,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中的“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计划,并全部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市、新农村(幸福美丽新家园)等考核,市局被列入行动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海和北仑区气象局积极探索残疾人群体特色气象服务,为两区所有残疾人士免费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
1.2.2 积极推进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
建立应急预警短信普发机制。象山建成全国首个现代海岛气象预警风塔并投入使用。创新气象灾害预警短信服务方式,实现通俗易懂、全程滚动、部门联动的针对性发布。加强与广电、数字公司的沟通联系,利用数字电视网络资源,开通中国气象频道(宁波应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全时段权威发布。
1.2.3 积极推进社会化气象科普体系建设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市委组织部等举办的干部培训计划。气象科普教育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纳入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省内一流的宁波(鄞州)气象科技馆正式开馆。通过与民政、教育、科协等部门合作,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实现常态化。
1.2.4 积极推进部门间宽领域深层次合作
与教育、环保、旅游、民政等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与环保部门在全省率先联合发布PM2.5等实时数据,共享实时资料;与海洋部门共享全市7000艘渔船的具体位置和动态信息;与市高速交警建立交通实时信息共享机制;与海事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制度。实现水利水文资料、国土地质灾害点资料、农林相关信息、公安视频信息等的全共享。
1.3 积极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
1.3.1 主动推动政府主导的气象工作新机制
气象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气象防灾减灾列入市政府重点目标任务。宁波市政府及下属象山、余姚、北仑、镇海等县(市)区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北仑建立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防御新模式。象山县政府在县气象局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中心。各县(市)区气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对乡镇(街道)政府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慈溪等地方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宁波市气候资源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被列入本届人大5年立法规划项目库。气象行政许可全面提速,气象资料证明纳入政府服务办理程序。气象部门全面参与“智慧城管”建设。
1.3.2 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
全市建立部门联络员制度,实现气象协理员乡镇(街道)全覆盖、气象信息员村(社区)全覆盖、气象联络员重点部门全覆盖。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标准乡镇实现全覆盖。建立“三员”管理和工作制度。在全市推广北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和防雷安全监管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主人翁作用。
1.3.3 健全气象事业发展综合保障机制
积极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气象事业投入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全市纳入当地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系,气象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年度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气象公共财政保障率不断提高。
1.3.4 切实抓好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
以积极争取成立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完善防雷中心体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全市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工作。积极争取有关气象机构的设立工作,市编办批复成立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市旅游气象服务中心,鄞州区成立全额财政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共气象中心等,并落实或增加相应的地方事业编制。杭州湾新区气象局已经正式挂牌运作,北仑梅山保税港区气象机构筹建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并完成观测场选址。宁波市旅游气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各县(市)区气象局均经地方编委(办)批复成立了防雷中心或防雷设施检测所,已全部经事业单位独立法人登记,其中镇海、鄞州、象山、余姚、慈溪局等单位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已经纳入当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县级内部机构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全面推进。
1.3.5 积极探索实践双重人事体制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2013ACCF/AHA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用药(GDMT)[2];针对休克病因治疗。
通过主动融入、主动跟进、同步推进,初步实现人事人才工作“四化”:一是工资待遇属地化。按照“国家出台国家给,地方出台地方给”的原则,落实人员经费,确保享受地方同类人员同等待遇。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制定与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相挂钩的考核分配办法;二是退休养老社会化。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步纳入地方养老、医疗保险等大统筹。市县两级均实现养老、医疗、公积金等“五险一金”的全覆盖。离退休人员享受当地同级同类人员同等待遇;三是录用调配规范化。严格按照宁波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程序、环节,把好事业单位新进(流动)人员录用(调配)关;四是人才管理双重化。部分非气象专业教育培训属地化。处级(含县局)干部全部纳入地方行政学院培训。市局机关工作人员纳入地方干部教育培训网。每年通过市科技局JICA途径选派业务人员赴日培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防灾减灾、各行各业、居民生活等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亟待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在时间、落点和量级上的准确率差距较大。二是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接收、应用能力较城市仍有不小差距,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向社区延伸,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任务还非常艰巨。三是综合气象观测水平仍不能满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需求;尤其是海洋气象监测十分薄弱,沿海和海上气象监测设施稀缺,海上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亟待加强。四是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效和覆盖面有待改进;气象信息发布还停留在群发阶段,点对点的气象信息有效发布还未起步,离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的目标还很远。五是科技和人才支撑力不足,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较低;人力、财力等关键要素投入与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六是气象依法行政、全面履职有待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来逐步加以解决。
3 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3.1 如何通过主动融入宁波实现“两个基本”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既明确了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使命,又突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一核心任务,是宁波市在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起点上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气象现代化是全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工作如何主动融入到全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如何融入到基本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大局?如何在实现“两个基本”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逐步实现、甚至领先一步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是必须深入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3.1.1 主动融入宁波实现“两个基本”目标,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市委“六个加快”
近年来,宁波提出了全面实施“六个加快”这一发展战略。“六个加快”是指“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总引领。围绕市委“六个加快”,认真分析“六个加快”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提出要紧紧围绕“六个加快”,建设完善“六大体系”:一是要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重点提高港口、临港工业、航线、渔场预报能力;二是要紧紧围绕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完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重点提高城市精细化服务水平,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三是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重点开展交通、电力、旅游专项气象服务;四是紧紧围绕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智能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扩展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重点突破分区域气象预警;五是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提高气候变化影响监测评估水平和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六是要紧紧围绕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健全民生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快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城乡民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1.2 主动融入宁波实现“两个基本”目标,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转型发展
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宁波正在全力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和政府转型。宁波气象工作必须在这一系列转型中去谋划气象事业发展的转型,在转型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具体讲宁波气象事业必须实现5大转型:一是要从相对单一的气象业务服务内部管理向气象社会公共管理与气象内部管理并重的转变,加快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的转型;二是要从以陆地气象服务为主向以陆地与海洋气象服务并重的转变,加快气象服务领域的转型;三是要从提高本部门能力为主向提高部门间合作、联动能力并重的转型,借助社会资源,互促共进,推进政府气象的发展;四是要从依靠装备驱动,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科学人才和科学管理“三核驱动”的转变,着力提升气象事业的软实力;五是要从提升市级气象业务服务发展能力为主向同时提升市、县两级气象事业发展能力、活力、实力并重的转变,从而实现全市气象事业的统筹发展,集约发展。
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才能推动发展率先。只有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激活内力,又借助外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部门合作,主动推动政府在现代化的政策、制度、考核、规划、投入、组织、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开门搞现代化,主动将宁波气象现代化融入“两个基本”的全局,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3.2 如何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新时期的气象现代化,是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乃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是统筹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大力加强硬实力建设,又要下硬功夫,大力促进软实力提升。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通过项目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并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推进气象现代化软实力建设,促进气象现代化从偏重建设、速度、规模,向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转变;从简单的数量的增长、设备的增加向更加强调结构优化、服务水平和发展效益的现代化转变;从业务现代化,向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新格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转变;从部门气象现代化,向政府主导,全面融入社会,开放合作的现代化转变。为此,必须从3个方面着力提升气象事业的软实力。
3.2.1 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引领发展特色气象
必须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握社会需求,彰显地方特色,是宁波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宁波气象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紧紧围绕港口优势、海洋优势、开放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气象。一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强化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着力提高台风、海上大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强港口作业、沿海航运、临港工业、海岛旅游、海水养殖等沿岸和海上活动的气象保障与服务技术研究。二是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上级有关气象部门的科技和智力资源,加强部门合作,按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的模式建立市级“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建立气象资源共享平台,切实提高全市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三是要着力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健全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稳定投入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对外科技合作,积极合理引进技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必须大力推进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深入实施“612”人才工程,加快气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气象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新型的一流人才。即培养6名左右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层次业务技术和科研人才;10名左右具有较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业务服务科研骨干人才;20名左右一线气象业务服务骨干。同时,要创新气象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气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强化气象人才教育培训,完善以专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健全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派遣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境内外工作交流。持续实施内部访问进修制度,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3.2.2 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全面发展社会气象
主动推动政府强化对气象工作的领导。重点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核心,构建城市安全运行和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新格局。按照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转变,强化气象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形成决策研究、论证评估、推广应用、科学普及等为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新体系。要加强部门合作,协同配合,争取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农业现代化工程,将气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形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继续争取公共财政更大的投入。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所需经费及项目维持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气象立法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与设施保护、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法制建设。着力推进《宁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条例》、《宁波市气候可行性论证办法》等立法项目,不断完善气象法规体系,促进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寓管理于服务,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依法开展气象行业管理,合理配置行业资源,不断促进行业气象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
3.2.3 大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气象
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宁波气象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气象现代化核心价值导向,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开展“比学赶创”等系列化活动,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塑造和弘扬新时期宁波气象精神,打造“敬业、专业、职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部门建设,大力建设创新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气象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吸引和凝聚人才,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发展氛围,不断满足气象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宁波气象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气象科普建设。加强气象科普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纳入社会科普体系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继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教育,完善科普宣传载体,增强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培训内容,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教材、进课堂,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的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良好局面。
3.3 如何把握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宁波气象现代化的方法论问题
3.3.1 科学确定目标
习近平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切合宁波实际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方案,确立切实可行的“四好”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运行高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流程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具体现代化指标达到或超过浙江省气象现代化指标,使宁波气象整体实力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若干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提前5年基本实现国发[2006]3号文件提出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
3.3.2 明确基本原则
立足宁波实际,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互促共进,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特色发展,科学谋划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式和途径,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需求,突出海洋和城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强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3.3.3 布局特色中心
2012年北京“7.21”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下水道里要有现代化的底蕴。所以,宁波气象现代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基础工作和全市统筹协调发展,既要有看得见的“面子”,更要有看不见的“里子”,千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推进“八大特色中心”建设,是确保宁波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和基础。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别组建宁波生态气象中心(余姚)、宁波农业气象中心(慈溪)、宁波旅游气象中心(奉化)、宁波海水养殖气象中心(宁海)、宁波渔业气象中心(象山)、宁波城市气象中心(鄞州)、宁波环境气象中心(镇海)和宁波港气象中心(北仑)。
3.3.4 狠抓末端落实
莫要讲“未来”,紧迫在“当下”。气象现代化是“建起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等待只会贻误时机。所以,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狠抓末端落实,是宁波气象部门“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思想、埋头苦干的作风,全方位加快推进,率先垂范,才能率先基本实现宁波的气象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