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实施与体会
2012-08-15成冬梅
成冬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己成为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体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护理质量,我院妇产科从2000年开始开展整体护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住院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实施的方式及体会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口头讲解和文字卡片相结合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正常分娩的生理知识、母乳喂养、产后知识、出院指导等写成卡片,分阶段指导产妇及家属学习。
1.2 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针对产妇的年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鼓励产妇和家属提问题,加强护患双方的信息沟通,并将产妇关心的内容进行重点讨论。
1.3 示教与指导相结合 如喂养技巧、挤奶手法可以示教训练.剖宫产术前针对性指导患者练习有效咳嗽,床上大小便的训练。
1.4 理解与讲解相结合 针对人别产妇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卡片教育,由责任护士将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讲解给产妇及家属。
2 健康教育经过
2.1 产前健康教育 入院教育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病室人员、环境、工作与休息时间、住院规则等内容介绍。其目的使住院患者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促进康复[1]。指导孕产妇自测胎动的意义和方法,讲解临产的分娩知识,同时做好产前的心理护理。对孕妇进行持续性心理安慰、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帮助,不仅能减轻和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稳定孕妇和家属的情绪、减少分娩时各种干扰,而且能使产妇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取得积极配合[2]。在分娩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使产妇愉快地度过分娩期,确保母婴身心健康。
2.2 分娩过程的健康教育 产妇进入待产室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忧虑、孤独和担心,因此,我们尽量做到一对一的全程陪护,同时给予安慰和抚摸,使产妇消除紧张情绪。及时报告产程进展情况,开设导乐分娩,让家属陪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使之顺利度过分娩过程。胎儿娩出后应热情祝贺产妇初为人母,把新生儿放在产妇胸前进行第一次接触,早吸吮,建立母子感情。通过吸吮还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同时,刺激乳汁分泌,为母乳喂养打下基础。
2.3 产后护理与指导 产妇送回母婴同室,护士应对产妇的身心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讲解母乳喂养和产后保健指导。内容包括:①合理的营养饮食指导:应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喝汤,利于乳汁分泌。多吃水果﹑蔬菜等以防便秘发生。剖宫产的产妇禁食6~8 h后进汤类饮食再过度到半流质饮食、普食。②注意产褥期卫生,产后6 h内应尽早自解小便,保持外阴部清洁,勤换纸。嘱咐产妇注意会阴部伤口卫生及阴道流血情况,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促进恶露排出。③做好产后的心理护理,防止发生产后抑郁。④母乳喂养指导:产后无特殊情况,一律实行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示范正确的哺乳姿势,使之把握有效吸吮的特点和技巧,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剖宫产后常因伤口疼痛、活动不便,而影响母乳喂养,需将喂养的要领告知产妇及亲属,使其掌握。
2.4 新生儿的护理指导 正确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观察新生儿的哭声及大小便、脐部护理、婴儿沐浴、抚触、黄疸的观察等。当面示教,让她们掌握其知识,强调注意事项,防止出现错误操作。
2.5 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合理搭配饮食、注意休息,提供促进产后机能恢复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告知产后检查的时间和重要性,提供24 h热线电话,按需哺乳,告知产妇及时办理婴儿预防接种手续。
3 效果与体会
3.1 提高了孕产妇很好的认知水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院时产妇对产褥期知识、母乳喂养知道了解率达98%以上,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的决定条件。由此可见,健康教育促进了产妇的心理健康,减少了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了产褥期的感染率[3]。
3.2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益处有了深刻的认知,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喂养,使母乳喂养率在98%以上,另外,产妇掌握了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降低了乳腺炎的发生。
3.3 密切了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护士及时解决了孕产妇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其对护士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声誉。
3.4 护士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教育、指导、促进健康的作用。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护士的价值,激发了我们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扩大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和任务。
[1]唐戈.护士继续教育增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想.护士进修杂志,1998,13(2):10.
[2]时红梅,时丽.健康教育在产科实践的体会.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9):52.
[3]郑惠淑.浅析医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1998,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