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手的污染与医院感染关系探讨
2012-11-21潘志勇
潘志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愈来愈困难。引起感染的因素很多,由于经手接触传播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因为各种诊疗、护理等活动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双手。而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不规范致使医护人员的手污染,成为携带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危险载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A组将我院医护人员抽查50人次,B组在单位进行医疗活动的医护人员抽查50人次进行比较,工作前均用六步洗手法彻底洗手,并且两组均从事医疗活动,两组护士数量、职称、学历业务素质,用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采集样本的方法 医护人员在工作前进行工作,等工作结束后在采样后再洗手。
1.2.2 样本采集的面积及方法 被检医护人员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液棉拭子一只,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然后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用无菌剪刀剪断接触部分,将试管用无菌塞子封口立即送检,整个过程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3 细菌检测方法 将每个采样试管震荡约1 min混匀,以10倍递次稀释,分别取原样本液和2个不同稀释浓度样本液各0.5 ml置入细菌培养皿中,用普通营养琼脂做倾注培养,放置37℃温箱内培养24 h分离鉴定.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1.3 判定标准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在工作前样本培养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两组标本在工作后样本培养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1 A组结果与B组结果比较
表2 A组结果与B组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操作前后洗手是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的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尤其护士采血时,其手污染的程度较重,是造成献血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本调查资料A,B两组医护人员在工作前均按六步洗手法进行严格洗手,洗手的设施,用流动自来水,水龙头为感应式开关,统一用消毒后的洗手液及消毒后的擦手小毛巾。由统计资料显示,A组超标48份,超标率达96%;B组工作后未洗手前超标46份,超标率达92%,两项无差异。在Ⅲ类环境中,医务人员手细菌数≤10 cfu/cm2为合格,尽管以上两组无差异,A组48份超标中,细菌数平均96 cfu/cm2,而B组每整理完1张床后未洗手前超标46份,细菌数平均46 cfu/cm2,A组48份超标中细菌数超标的程度高。
医务人员手上带菌量108 cfu/cm2,一般不致病,但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103 cfu/cm2甚至更少也可致病[1],由此说明,以上两组护理人员的手均为造成感染的危险环节,而且A组造成感染的危险性更大,而B组每完一床洗手采样50份样本中,仅超标5份,并且5份标本的平均带菌量为6 cfu/cm2,从阳性份数和带菌量两方面与以上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故护理人员晨间床单位整理做到一床一整理一洗手,能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交叉感染。
3.2 护士晨间床单位整理成为洗手的重要指征 《感染管理规范》中洗手指征要求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众所周知手的污染是引起感染的重要环节,护士也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真正按洗手指征进行洗手的具统计仅占20%左右,而目前做到一床一整理一洗手的几乎没有,其原因;主要费时、费力怕麻烦,另外基础护理教课书及其他书籍中没有将扫床作为洗手的指征,故护士为患者扫床不洗手已视为正常。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自觉性,另外,为减少洗手的麻烦,可用快速手消毒剂行一床一整理一消毒手也是一种有效的代替方法。
3.3 护士整理床单位与感染的关系 本研究共采样100份,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5%,表皮葡球菌占34%,肠道杆菌及其他G-杆菌占50%,G+芽孢杆菌占27%,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G-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近几年来引起我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本次研究检测出的主要病原菌是一致的,也和以上报道相吻合,G-杆菌很少在空气中传播,手是惟一的传播途径,是致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由表2可见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B组洗手后的超标带菌量明显减少,因此医务人员操作前后规范洗手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1]陈立新,马月华,魏薇.口腔科感染管理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医学,2005,29(9):251.
[2]范西红,于作丽,公衍文.普通外科医院内感染特点分析.山东医药,2003,6(43):353.
[3]李六亿,贾会学.手卫生与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6(3):456.
[4]徐秀华,易霞云.临床感染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3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