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分析
2012-08-15李运斌王成美陈琛
李运斌 王成美 陈琛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M起病徐缓,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容易忽视,造成诊断延误甚至危及生命。为避免误诊,现将我院经确诊的54例多发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选取的60例MM患者均为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7例(61.7%),女23例(38.3%),男女比例为1.61∶1;年龄是46~73岁,中位年龄是59.8岁。住院前均经过血常规、骨髓、尿本周氏蛋白、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检查,个别病例进行头颅、腰椎CT或MRI检查。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1]的判定均依据张之南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1.2 治疗方案
1.2.1 MP方案 马法兰0.25 mg/kg/d。口服4 d:泼尼松60~80 mg/d,口服4 d,间歇2~3周为一疗程,至少连续6个疗程。
1.2.2 VAD方案 长春新碱0.4 mg/d,加生理性盐水25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续4 d;阿霉素9 mg/m2/d.加生理盐水25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续4 d;地寒米松40 mg/d,口服1~4 d、9~12 d、17~20 d,28 d为一疗程,连续进行 4个疗程。
1.2.3 MA方案或MAE方案 对于地塞米松不能耐受或难治性患者,采用MA或MAE方案补救:米托总醌(MTZ)5 mg/m2/d,加入5%G·S 500 ml或N·S 50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续3~4 d;阿糖胞苷(Ara-c)100~150 mg/m2/d加 N·S 50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用3~4 d,对于难治或复发病例在MA方案基础上加用依托泊苷(Vp-16)100 mg/m2/d,加5%G·S500 ml或N·S50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用3~5 d。
2 结果
2.1 疗效 60例中,完全缓解(CR)19例。CR率31.7%,部分缓解(PR)29例,PR率48.3%,明显进步6例,10%,无效6例,总有效率90%。生存最长者119个月,最短者3个月,中位生存期2l~36个月。
2.2 不良反应 60例中发生骨髓抑制38例,发生严重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的明显减少,高热,肺部、泌尿系统及肛周感染,11例出现心电图异常[2],心动过速,心肌损害;20例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末梢麻木,2例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
3 结论
MM是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及免疫分型复杂,综合本组60例MM患者临床资料,该病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多为老年人。关于本病的发病中位年龄Patriarca等报道为68岁,本组资料显示发病中位年龄为59.8岁,50~70岁年龄阶段为发病高峰,与文献M1报道基本一致。②临床表现复杂。MM常见首诊症状以贫血、出血、骨折、骨痛、肾功能不全多见,也可表现为反复感染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可见MM是以骨髓、骨骼、肾脏等不同靶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MM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很高,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各不相同,首诊科室较多,临床医师常常错误的根据单一的症状而诊断为某一疾病从而引起误诊[3]。另外,实验室检查中某些特异性检查的阳性率不高,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常有患者因骨痛被误诊为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甚至是恶性肿瘤腰椎转移;有因水肿、少尿、肾功能不全被误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有因头晕、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该对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出血、蛋白尿,不明原因腰痛、骨关节痛或骨质疏松,不明原因反复感染,不明原因的肝损害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加以重视,并完善相应检查,如尿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常规和活检以及骨盆头颅等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等。
[1]谢伟成,李娟,张国材,等.358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新医学,2002,33(3):160-161.
[2]徐荣香,杨健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08-109.
[3]邹小全,余妙容,莫梓伦,等.28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6,12(5):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