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39例临床报告
2012-08-15戴灵波郑志坚史逸华李文焕
戴灵波 郑志坚 史逸华 李文焕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温岭 317500)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39例临床报告
戴灵波 郑志坚 史逸华 李文焕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温岭 317500)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6月在全麻下用三孔法实施33例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全麻,脐上缘置入10 mm trocar放入30°腹腔镜,剑突下2 cm处置入强生一次性12 mm trocar自肝缘韧带右侧穿出,作为主操作孔,脐水平线近右腋前线相交处置5 mm trocar作为辅助孔,常规行LC,将腹腔镜移至剑突下trocar,脐部trocar改作主操作孔置入超声刀,右中腹trocar置牵拉钳,超声刀切除阑尾系膜及根部。3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86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5~40 ml,术后住院2~7 d,平均3 d。25例随访9~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 联合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是常见的微创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良,腹腔镜联合手术已经成为能同时治疗腹部多个疾患的方法。我科在熟练掌握LC和LA技术的基础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于2006年9月~2011年6月顺利实施33例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体会该术式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9~67岁,平均40岁。
25例以急性阑尾炎入院,病程6~72 h,<24 h 12例,24~48 h 7例,48~72 h 6例。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病史伴低热10例,恶心、呕吐21例,体检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点22例,脐周压痛3例,14例伴反跳痛。均有慢性胆囊炎,反复右上腹痛病史3个月~12年,彩超提示:15例胆囊壁边缘毛糙,粗糙增厚欠光滑,1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息肉 0.7 ~1.1 cm,1 ~4 枚,基底宽,表面不规则,胆总管均<9 mm。
8例以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急性发作入院,发作时间1~4 d,有典型剑突下、右上腹部疼痛,有轻微畏寒、发热,体检以剑突下、右上腹部压痛为主,Murphy征(+)。彩超均提示胆囊壁增厚(3.0~8.0 mm),胆囊内有多发结石,胆囊周围积液,胆总管直径<7 mm。均有慢性阑尾炎,钡灌肠均有阑尾位置固定及排空延迟,其中3例阑尾不规则膨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30例,(10~19)×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 28 例,72.0% ~92.2%;总胆红素升高 10例,25.6~36.7 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 4例,7.0~10.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8例,45~100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 2例,60、7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4例,46~73 U/L。14例肝功能异常者均术前结合彩超及CT排除胆总管结石。
病例选择标准[1]:①急性阑尾炎入院,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②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变、急慢性胆囊炎入院,既往有急性阑尾炎发作史或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史。
病例排除标准[2]:①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脓肿;②胆囊实性占位;③有LC或LA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术操作顺序:①先主后次原则:急性发作的疾病一般是此次就医的主要疾病,应该首先保证该病的处理,所以我们在决定处理次要疾病前先准确评估其操作难易程度,若估计操作困难,则不行联合切除术;②先易后难的原则:两者都是慢性或急性发作,先行相对操作容易的手术[3]。
全身麻醉。三孔法切除胆囊,先头高足低位并向左侧倾斜30°,CO2气腹压14 mm Hg(1 mm Hg=0.133 kPa),脐上缘置入 10 mm trocar放入 30°腹腔镜,在腹腔镜监视下,剑突下2 cm处相当于右肝下缘做12 mm皮肤横切口,置入强生一次性12 mm trocar自肝缘韧带右侧穿出,作为主操作孔,脐水平线近右腋前线相交处置5 mm trocar作为辅助孔,经此孔置入牵拉钳,以协助牵拉胆囊和阑尾。用分离钳及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超声刀紧贴胆囊壶腹下方切开三角前后浆膜层,按“象鼻子”原则[4]分离、贯穿Calot三角,细心游离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辨清三管关系后,依次予Ham-o-lok夹闭后切断,切除的胆囊暂置于肝右叶侧方。将体位改为头低足高左倾30°体位,将腹腔镜移至剑突下 trocar,脐部trocar改作主操作孔置入超声刀,右中腹trocar置牵拉钳,阑尾系膜用超声刀直接切断,阑尾根部用圈套器套扎,超声刀直接切断阑尾。将切除的阑尾与胆囊一并装入由无菌橡胶手套自制成的标本袋,由脐部切口取出。
2 结果
33例全部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86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5~40 ml。3例因盆腔及右结肠旁沟脓液较多,污染重,于麦氏点做10 mm孔引流,术后3天内拔除。无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住院2~7 d,平均3 d。25例电话随访9~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腹痛、腹胀或其他不适,患者对腹部切口大小及隐蔽性满意。
3 讨论
LC联合LA是在一次麻醉下施行胆囊与阑尾切除,体现了微创外科手术的优点,避免了二次麻醉、二次开腹手术,节省医疗费用,患者易于接受[5]。由于急性炎症期组织多严重水肿、充血、粘连、解剖不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较为困难,手术难度较大[6],我们的经验是病程3天内手术治疗是安全的。若手术困难或出现意外,则应及时增加戳孔或中转开腹。为了兼顾胆囊、阑尾的操作,右戳孔位置适当向下移。在处理阑尾系膜时紧贴阑尾,这样可以防止损伤阑尾周围组织,用圈套器直接对阑尾残端套扎,阑尾动脉由于炎症反应,大部分都很细小或闭合,直接采用超声刀处理阑尾系膜、动脉及切除阑尾,这样可以减少腹内置入过多的钛夹或Hem-olok夹引起的异物反应,同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当然如果术中发现阑尾动脉较粗或搏动明显,最好还是先用Hem-o-lok夹闭。本组3例阑尾炎因腹腔污染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盆底放置引流管,将残存的脓液及腹腔渗出液引流至体外,避免形成腹腔脓肿,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引流液<20 ml/d,即可拔出盆腔引流管。
术中若发现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用吸引器钝性分离并与超声刀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沿肝脏边缘分离,显露出部分胆囊壁,再紧贴胆囊壁利用分离钳及吸引器轻柔分离。将粘连组织提起,无肠管等重要组织后再行切断,逐步向四周扩大,显露出整个胆囊及三角。最好先从后三角开始分离,三角区的解剖应尽可能采用钝性分离,避免应用电凝,以免损伤胆囊动脉引起出血,造成视野不清。逐步显露出胆囊管走向后,再分离前三角。对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病例,由于充血水肿,在分离粘连的过程中会有出血或渗血,除了来自胆囊动脉或其分支的出血,一般小的出血或渗血经反复冲洗或纱布压迫都可止血,不要轻易上Hem-o-lok夹止血,更切忌盲目电凝止血,以防胆管损伤。胆囊管水肿增厚或反复排石的胆囊结石胆囊管均较粗,用Hem-o-lok夹不能完全夹闭胆囊管者可分次上Hem-o-lok夹,或用圈套结扎线结扎。胆囊管过短的可在胆囊颈或壶腹部上钛夹。临床上,Rouviere沟可见于绝大多数病人,在胆囊切除中,Rouviere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当把胆囊壶腹部向内侧牵拉时就可暴露胆囊后三角及Rouviere沟,Rouviere沟与胆总管位置水平,因此分离过程中一定要在Rouviere沟平面以上,可避免损伤肝内外胆管,显露出胆囊动脉予离断,减低三角内张力,增加胆囊与肝外胆管距离,将三角内组织游离至胆囊床下缘胆囊壶腹部,确认胆囊管与胆总管关系无误后再离断胆囊管。
1 朱绍辉,李 荣,王建国,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92例.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2010,13(3):223-224.
2 Chamberlain RS,Sakpal SV.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and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techniques for cholecystectomy.Gastrointest Surg,2009,13(9):1733 -1740.
3 徐 欣,傅汀华,冯 轲.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附64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14(5):530-531.
4 张 浩,陈晓明,臧光炬,等.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8):757.
5 张险峰,刘双国,冯新献,吴继君,等.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56例疗效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1):1136-1137.
6 戈佳云,李 晓,张小文,等.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1):964-966.
(责任编辑:王惠群)
R657.4;R656.8
B
1009-6604(2012)08-0756-02
2011-11-19)
2012-03-26)
·术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