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的临床观察
2012-08-15秦来昌
秦来昌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特殊性胃炎,病情反复难愈[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呕吐”、“嘈杂”等范畴。近5年来,我们运用中药联合西药吗丁林、维生素B6和奥美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并与单用西药组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53例,西医对照组47例。治疗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2~67岁,病程1个月至5年。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5~66岁,病程25 d~6年。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第2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胃脘痛中肝气犯胃,胃热炽盛两证,同时具备2个以上主症者均可纳入。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与西药吗丁林、维生素B6和奥美拉唑结合治疗。中药方组成:柴胡15 g、香附15 g、陈皮15 g、元胡 10 g、芍药 15 g、川芎 15 g、郁金 15 g、莱菔子 15 g、黄芩10 g、黄连10 g、生地10 g、炙甘草10 g。便溏者加焦白术15 g、党参15 g;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者加大黄6 g(后下);嗳气重者加旋覆花10 g。1剂/d,每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约200 ml,将头煎、二煎混匀,分早晚2次服用。吗丁林片10 mg,3次/d口服;维生素B6片20 mg,3次/d口服;奥美拉唑片20 mg,2次/d口服。
对照组采用以上西药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做胃镜检查,判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确定疗效标准。痊愈:治疗4周,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胃镜检查正常。有效:治疗4周,服药期间症状明显缓解,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组织学改变轻微。无效:服药期间、停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好转。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3例中痊愈3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对照组47例中痊愈12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8.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多由精神刺激、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人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松驰,幽门不能发挥闭合作用,产生逆向蠕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但又与肝胆密切相关,其发病系因情志失畅,以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热,移热于胆,或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胆汁不循胃气下降肠腑,而随胃气上逆。主要病机是“邪在胆,逆在胃”方用柴胡疏肝散以舒肝理气、行气止痛,方中柴胡、郁金、川芎、香附、元胡以舒肝理气、行气宽中;芍药、甘草以柔肝止痛;黄芩、黄连、生地以清肝利胆;陈皮、莱菔子以和胃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收和胃降逆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可显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白芍、甘草能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适量芍药与甘草合用,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控制胆汁返流;黄芩、黄连、生地具有抗炎利胆的功效。西药吗丁啉和维生素B6可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排空,使胆汁向下排泄;同时维生素B6亦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1] 李恩.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第2版.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602.
[2] 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7:192-19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4]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