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运行特点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012-08-15董君艳
董君艳
(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安德门小行路18号 210012)
针灸在全球越来越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的重视,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成立,2002年针灸在142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美国开设了针灸教学,加拿大创办中医药针灸学院,法国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英国与中国中医药院校联合办学,德国77%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国内研究学者对针灸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重点在于建立规范的临床诊疗和评价体系。2006年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启动了“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2011年科技部组织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疗效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的可行性论证。人类老龄化趋势导致普遍的慢性病症,要求回归自然疗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针灸技术顺应了时代召唤。比较针灸学的发展,国际兽医针灸学会执行主席:“2002年始越来越多的人为宠物寻求针灸兽医,学习针灸技术的兽医也逐渐增多起来”。国际专业组织对针灸效果表示肯定,美国兽医学会认可针灸是一顶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针灸技术的广泛应用,针灸技术已走出国门,外国人学习阴阳经络学说、八纲四诊法则。
1 经络学说与精气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动物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结构上联系机体各部的网络系统。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直行)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分出的侧支,网状交错。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连肢节,它体现了动物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络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有形之“血”到无形之“气”,从有形之“脉”到无形之“经”的过程。从血到血气,从血气到经气是认识上的升华,最终血脉上升为经络。《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核心是“行气血”与“脉道以通”。《内经》全面阐述了中医学、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并突出了十二经脉的主导地位。经络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证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经络系统理论的形成始于西汉时期,经络的起源是多元的,它在针刺治病过程中归纳了体表治疗点的主治性能。精气学说认为万物生成是精气聚合所至,精气离散,事物由有形化为无形,作用于机体的气化功能,使之旺盛达到治病目的。阴阳学说认为,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之下运动和发展的,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代表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种物质运动变化构成,它们之间相互滋生和制约。按五行特性分别脏腑器官的属性及生克制化关系失调,根据相生规律提出治疗原则。
2 经脉的分布特点及属络关系
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前、后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按其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分为前肢三阴经、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三阳经。“三阴三阳”表示阴阳气多少。阴气最盛者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者阳明,次之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前肢三阴经联系胸,属于膈以上的肺、心、心包。后肢三阴经联系腹,属于膈以下的肝、脾、肾。前肢经表示经脉外行路线分布前肢,后肢经表示经脉外行路线分布后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阴阳表示阴阳属性集阴阳气的多少。经脉直接联系脏或腑称为“属”,属脏或腑,经脉联络相表里的腑或脏为“络”。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互为表里的经络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病变时相互影响着,治疗时则相互为用。五脏以藏为主,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以通为用,传化浊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是由五脏六腑加心包络,在动物体内构成十二道经络通路。十二经脉运行于机体各部,与所属脏腑相连,左右对称,分布头、躯干和四肢,共24条。据《灵枢·营气篇》记载“头”为诸阳之会,“胸”为诸阴之会。前肢三阴经起于胸部,运行前肢内侧,到前肢指端止——从胸走前肢(阴之会)。后肢三阳经起于头部,经背部循行后肢外侧,止于后肢末端——从头走后肢(阳之会)。后肢三阴经始于后肢末端,循环后肢内侧,经腹达胸——后肢走腹(胸)(阴之会)。
3 经脉交接规律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交接是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前肢太阴肺经在食指与前肢阳明大肠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前肢阳明大肠经和后肢阳明胃经都经过鼻旁。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后肢太阴脾经与前肢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十二经脉的流注按照经脉运行气血,气血通过中焦受纳、腐熟化生精微而产生,循环开端为中焦。气血运行赖于肺气输送濡养全身,气血流注前肢太阴肺经开始。由肺经逐经相传,形成往复无端的整体循环,使机体不断得到营养而维持生理功能。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奇经八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交错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沟通其联系。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表述,督主气、任主血,人中是两脉的交会穴。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它各经相互交会。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具有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奇经八脉视为湖泊,对正经有调节和蓄溢作用。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则流注奇经八脉蓄以备用,机体功能需要释放入十二经脉而补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它不与脏腑直接相连属,无表里配合关系,除任、督两脉均无所属穴位,不存在气血的循环流注。十四经脉循行路径不同,其主治病症不同。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督脉总率一身之阳气,所以,中医认为做腹部手术时不宜横行切口。
4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经络联络脏腑,沟通肢窍,动物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和沟通完成生理活动;经络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气血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能将营养物输布到全身,组织器官得到气血濡润而完成生理功能;经络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入时,皮部的卫气首当其冲是保护屏障。运用经络可以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能反应证候的特点,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压痛、色泽等变化,可以推断其病理与之相关的经脉脏腑情况;运用经络可以指导辨证归经,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经脉,如肝火上升引起两目红赤,依出现的证候,结合所联系的脏腑辨证归经;运用经络可以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取穴,除局部和邻近取穴外,以循经选穴为主,病变属于哪一脏腑哪一经循行的部位,便选哪一经的腧穴治疗,“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代表循经取穴。
5 腧穴分类定位及主治特性
腧穴是穴位的统称,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腧穴呈现特定的生物物理现象,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腧穴发展经历“无定位无定名、定位定名、定位定名归经”三个认识阶段。我们按针法分为白针穴位和血针穴位,按解剖位置分为头部、躯干、前肢和后肢穴位;按经脉络属关系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经穴指归属于十四正经循行径路上的穴位,每一穴位有固定的名称。分布于十二经脉的腧穴左右对称,任、督两脉的腧穴是单穴。经外奇穴有穴名和固定部位,未归属十四正经的穴位,它有特殊主治功能(迎香、印堂、六缝、神聪等)。阿是穴以痛为俞,无固定部位。穴位是一个区,大小因肌肉的丰满而异,倒立圆锥体,体表面积大,越深越小,最深处呈点状。犬的穴位《中国兽医针灸学》记载犬有76个穴位,美国国际兽医针灸学会现已认定犬的136个穴位,国内学者介绍犬病常用穴位64个。古籍对犬的穴位缺乏记载,其穴名及定穴多为大动物和人体穴位的移植,现今有很多新的穴位被发现和认知。动物的穴位种属差异较大,有些穴位同名不同位,或同位不同名。腧穴与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络是动物体中的线索状结构,腧穴是此结构上的特定部位。腧穴中主体是经穴,经穴分属于各经络,经络分属于各脏腑。刺激相应异常的经穴,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有着相对特异的调整作用。腧穴——经络——脏腑形成一个整体,刺激了腧穴,通过经络作用脏腑;脏腑有病由经络反映于腧穴。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内脏与内脏间的经络联系,形成了“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腧穴的定位的方法及主治特性在针灸技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灸深奥难懂,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关键是腧穴定位和指力训练,治疗效果与取穴正确与否有密切关系。《元亨疗马集》认为:“针皮勿令伤肉,针肉勿令伤筋伤骨,隔一毫如隔泰山,偏一丝不如不针。”
临床常用定位方法有五种,一是解剖标志定位法即以局部解剖形态作为定位标志,分为静态和动态。前者如两眉之间为印堂穴,鼻背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为山根穴,腰荐十字部取百会穴。后者以摇动肢体或改变体位出现明显标志来定位,如摇动尾巴在动与不动处取尾根穴。二是同身寸定位法,此法适于犬,即以肋骨宽度为1寸(髋结节水平线与倒数第3根肋骨交叉处),动物体大则寸大,体小则寸小。三是骨度分寸定位法,此法适于人,“寸”是一个特定的量词,“等份”之意,不同于长度单位的“寸”,常用于犬四肢穴位的定穴。如小腿规定为16寸,上3寸腓沟中取后三里穴。四是指量定位法,即术者第二关节横宽为度量单位(二指为1寸、三指为1.5寸、四指为2寸),此法不能区别体型,人医叫手指同身法。五是体躯连线比例定位法,是在解剖标志之间划线分点,或两线交叉点定穴。
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以腧穴的主治特性为基础,腧穴的近治作用是穴位的共同特性,能治疗该穴所属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如睛明、承泣穴治疗眼病。腧穴的远治作用是经穴的共同特性,治疗同条经络上远隔部位脏腑的疾病,如阳陵泉所在的胆经经过肩部,它不仅治膝关节还能治肩关节病。腧穴的双向调整作用是同一穴位治疗不同病理状态的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如腹泻时天枢(后肢阳明胃经)穴止泻,便秘时通便。腧穴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是同一经络上穴位,有其共同的主治特性,又有其特异性功能。如承泣穴治疗心律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