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2012-08-15王青民王耿新于仁波
王青民,王耿新,于仁波
(青岛市肿瘤医院,山东青岛266042)
类癌又称为啫银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因其可分泌5-HT,部分病例晚期肝转移时可出现类癌综合征。临床上类癌并不少见,但90%来源于胃肠道,由于肿瘤体积较小,临床表现不典型,故易造成误诊、漏诊,其预后也不乐观。作者对8例胰腺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证实为胰腺类癌的患者8例。发病年龄为18~52岁,平均38岁;男性5例,女性3例。病理诊断标准:镜下表现为癌细胞形态一致,胞浆丰富,伊红染色呈细颗粒,核圆形,较小且居中,染色质均匀,核分裂无或极少,癌细胞排列规则,无坏死或伴灶性坏死。
1.2 分析方法 对8例胰腺类患者癌相关临床资料(伴发其他肿瘤、误诊率、肿瘤转移率、手术根治率、死亡率)和病理结果(肿瘤标志物、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伴发的其他肿瘤以肠道息肉、腺瘤多见,一并归为良性肿瘤;误诊以手术或穿刺获得的病理结果与术前诊断不同为准;而肿瘤转移率是以影像学检查或内镜检查为准;手术根治情况是以手术过程中术者的肉眼判断。肿瘤标志物 (CEA、CA199、CA125、CA724)、免疫组化染色(Syn、CgA、NSE、CK)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均评价为阳性。
1.3 免疫组化方法 收集标本用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复核HE切片后,分别行Syn、CgA、NSE、CK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微波抗原修复,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显微镜下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病例数较少,且无对照,统计学仅采用描述性资料,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类癌的阳性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伴发其他肿瘤率、误诊率、转移率、死亡率及手术根治率均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结果 8例胰腺类癌患者中并发肾癌、直肠腺瘤、肝血管瘤、结肠息肉各1例。8例胰腺类癌患者中误诊为其他肿瘤者高达7例。其中肝脏转移3例,侵犯胃、结肠、脾脏各1例。胰腺类癌5例行根治性手术,3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而仅行活检术。住院期间有3例胰腺类癌患者死亡,其中2例为活检术后,1例为根治性手术后,死亡原因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5例电话随访至今,无一例存活。
2.2 肿瘤标志物 胰腺类癌血清CA199阳性率25.0%(2/8),CA125 阳性率 12.5%(1/8),CEA、CA72-4 阳性率均为0.0%。
2.3 免疫组化染色特点 胰腺类癌Syn、CgA、NSE、CK 染色阳性率分别为 25.0%(2/8)、62.5%(5/8)、75.0%(6/8)、75.0%(6/8),均为弥漫性表达。
2.4 影像学特点 与胰腺癌缺乏血供,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同,胰腺类癌的CT检查的特点是血供丰富,增强扫描肿块强化明显。
3 讨论
Williams根据发病部位的组织学起源已经将胃肠道类癌进行分类,胰腺起源于前肠,且起源于中肠者分泌5-HT能力比起源于前肠、后肠者都强,因此胰腺类癌出现类癌综合征者少见[1]。胰腺类癌的发病率低,临床诊治的经验少,造成了此病的较高误诊率,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本组资料显示胰腺类癌术前误诊率高,仅1例在术前考虑为胰腺类癌。
一直以来学者们均认为类癌是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但临床上却表现为高度恶性。病理结果与临床的不一致导致目前评价其恶性程度的指标有争议。类癌其恶性程度不能单靠病理细胞分化程度来评价,而需要通过相关的临床特点,如肿瘤转移速度、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及生存率等。肿瘤转移率和手术根治率与肿瘤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有效减少转移,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行性,而肿瘤发现的早晚又与类癌的发生部位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胰腺类癌恶性程度较其他类癌如直肠类癌要高,其最大原因是胰腺所在的部位较直肠隐蔽,只有肿瘤增长至牵拉到胰腺包膜、侵犯神经节或压迫胆管系统时才出现相应症状,诊断胰腺类癌时有多数患者已经出现远处转移。有研究发现类癌约有55%的机会可伴发其他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肿瘤,可能与其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具有致癌性有关[3]。本研究发现胰腺类癌伴发其他肿瘤的机会较小,但一旦伴发则多为恶性或多发性,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胰腺类癌在诊断上易与CA199阴性的胰腺癌发生混淆。虽然胰腺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且生长缓慢的肿瘤,但其早期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肝脏转移,在CT等影像学上与胰腺癌不易鉴别。近年来胰腺MR动态增强能增加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但与胰腺类癌相比仍无法鉴别。本研究中患者均已行腹部CT检查,但仅1例于术前考虑为胰腺类癌。胰腺类癌和胰腺癌在治疗和预后上差异很大,因此该病在术前、术中明确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显著的意义。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类癌惟一有效的方法,而早期切除肿瘤是其首选方法。本组中5例行根治性手术,3例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而仅行姑息活检术。手术切除程度影响术后的生存时间,即使已发生转移,将原发的类癌病灶切除也能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对无法手术切除者,化疗、放疗和干扰素等的应用可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类癌细胞含有大量的生长抑素受体,故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者,生长抑素类似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另外,类癌患者术后均应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则可再次手术。
[1]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37-854.
[2]戎叶飞,楼文晖,靳大勇.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3):448 -450.
[3]何天霖,周颖奇,徐斌,等.胰腺类癌的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03,10(1):270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