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观《蚕书》释义(一)

2012-08-15蒋成忠

中国蚕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茧丝蚕种养蚕

蒋成忠

(高邮市林邮服装水洗公司,江苏高邮 225600)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这是全业界公认的事实。近代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揭开养蚕丝织的奥秘远在7 000年前。由于源远流长,在文字未发明以前的原始文化萌生时代,蚕桑丝织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走过来的,留给后世的是神话翩翩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世甲骨文的出土,使我们在梳理殷代历史时,有了文字为史证。在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片中,已整理出4 500多个字符,其中能识别字义的大约1 500 字左右,诚可喜的是,在这1 500 多个象形字义中,桑、蚕、丝、帛等字频繁出现达153 字之多(据胡厚宣考释),竟占到甲骨文可识别字义的十分之一强;更使人惊叹的是,经近代学者们孜孜不倦的考释,我国古老的蚕桑丝织发展到了殷周时代,已达到了能织锦(先染后织)的高级阶段。

姬周灭纣建周,周人原本世代重农,周王朝对夏殷二代农桑生产作了“有所损益”的评估,在大政治家周公的倡导下,大力推行“农桑并举”、“耕织并重”,蚕桑丝织从此遍及华夏大地。也自此,“农桑并重”成为历代王朝“以农立国”的渊薮张本。可是整个封建时代却出现一则极不协调的现象,周秦以来从不见完整的农书传世,我们虽在先秦“史官文化”的有关著述中,也曾在有关政论中见有论及农言,诸如《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四篇等,但未见较完整的农桑著述,为何?说来话长,溢题之言此处从略。汉唐以来,有关史籍中曾记有《淮南王·蚕经》,亦不见传世。本篇推荐的北宋晚期秦观《蚕书》就技术含量而言,较之稍晚出的《陈旉农书》稍逊,但它为当今传世最早、冠名单一的蚕事专著。这不仅在我国蚕业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中国古农书书录中,亦是排名在前的著录,是我国较早研究蚕事生产的著述,对后世蚕丝业发展起到过较广的积极影响。

秦观《蚕书》著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先生时年35 岁,《蚕书》共11 章目计915 字,记录了当时家庭蚕丝生产劳动的状况,论述了千年前养蚕缫丝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方法。为此,笔者不揣谫陋,试作诠释,向业界推荐;有鉴于识见有限,错漏难免,期盼时贤们不吝匡正。

一、蚕书

予①闲居,妇②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

考之《禹贡》,扬、梁、幽、雍③,不贡茧物。兖篚织文④,徐篚玄纤缟⑤,荆篚玄纁玑组⑥,豫篚纤纩⑦,青篚檿丝⑧,皆茧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河之间⑨,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比屋詈⑩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

解注:

①“予”,我也,古代自称。

②“妇”,此处专指妻也。

③“扬、梁、幽、雍”,即杨州、梁州、幽州、雍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与兖州、青州、荆州、豫州、徐州都是古代九州之一。

④“篚”(fěi),竹筐竹匾也,此处借代茧丝物。“织文”、“文”通“纹”,织而有纹锦绮之属也。《孔安国传》:“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⑤“玄纤缟”(gǎo),“玄”带赤的黑色,“纤缟”,纤维白绢也。

⑥“纁(xūn)玑组”,“纁”,绛色。《尔雅·释器》:“三染谓之纁”。“玑”,珠不圆者曰玑,此喻美好也。“组”,纺织品经纬结构之组织也。如:平纹组,斜纹组,缎纹组等。

⑦“纤纩(kuàng)”,纤维丝绵也。

⑧“檿”(yǎn),山桑也。《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⑨“济”,济水;“河”,黄河。

⑩“詈”(lì),责骂。

译文:

蚕书

我在高邮闲居时,因妻子徐文美善于养蚕,我就和她讨论养蚕缫丝的方法,从而写成了蚕书。

考证《禹贡》这部书,从来扬州、梁州、幽州、雍州,不朝贡茧丝织物。兖州出产有织纹的锦绮、徐州出产的黑白绢缟、荆州出产的黑底绛色提花如珠玑般美好的斜纹和缎纹组织丝绸、豫州出产的丝绵、青州出产的山桑茧丝,都属于蚕茧加工后的丝绸织品。而栽桑养蚕,为什么唯独都说兖州呢?难道全国九州之蚕事以兖州为最好吗?我曾经游历于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地域,见到那儿从事桑蚕之事的蚕农们皆喜欢按季节适时而作,如有一位妇女不养蚕,全家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我知道兖州人可以做为养蚕的老师。现在我所写的《蚕书》,其中有些内容如操作管理等方法,与吴中地区养蚕人家的经验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得之于兖州人的养蚕技术。

辨析:

《秦谱》元丰六年案曰:“先生《蚕书》云云……先生自高邮至汴,必经兖境,此当自京师归,闲居所作”。据此,为应礼部试归居高邮所著。

“予闲居”。钦定《四库全书》为“子闲居”,此据《淮海集笺注》本改。“子”是笔误,“子”,古代指你,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予”是正确的,“予”,我也,古代自称。“妇善蚕,从妇论蚕。”魏东《论秦观〈蚕书〉》云:“妇”泛称而非专指,译为:“我在家时,邻居和家乡妇女善养蚕,我和她们讨论养蚕方法,写成蚕书”。此观点待商洽,只备一家之言。少游19 岁娶妻徐氏,名文美,潭州宁乡主簿徐成甫之女(见《秦谱》)。少游诗《田居》之二与其合:“入夏桑柘稠,阴阳翳(yì)虚落。新麦已登场,余蚕犹占箔。……冢妇饷初还,丁男耕有託”。可见其妇虽为世家大族闺秀,但能从事农桑劳动。又,“荆篚玄纁玑组”《淮海集笺注》校:张本、胡本、段本作“青篚底纁域”。予认为有误,此与钦定《四库全书》同。“得之兖人”,钦定《四库全书》和《淮海集笺注》均脱“之”字,此据王本、四部本所补。

据秦论,古九州之蚕事为兖州为最,其它各地皆瞠乎其后,是因兖人勤奋,“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比屋詈之”的结果。然而,经千年来的发展,现山东虽仍为养蚕大省,而江苏吴中地区、浙江杭州等地蚕事成绩斐然,2006年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后,广西的蚕茧产量已位居全国第1。饲养一代杂交种,实施小蚕共育,使用方格蔟、塑料折蔟上蔟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茧丝长、解舒率、上车率、洁净等指标。自动缫、无梭织机等缫丝、织绸设备的出现,已离“兖篚织文”的时代远矣,产量提高,品质改善,茧丝绸业已步入高科技时代。

二、种变①

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②,浴于川③,毋伤其藉④,乃县⑤之。始雷⑥,卧之五日,色青,六日,白,七日,蚕已蚕,尚卧而不伤⑦。

解注:

①“种变”,指蚕卵暖种孵化过程中的色变,俗称“催青”。

②“沃以牛溲”,沃,灌溉、浇;溲,尿也,特指小便。

③“浴于川”,在河中汰洗。《尚书·大传》:“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就川为之。大昕之朝,夫人浴种于川。”

④“伤”,损坏。“藉”,保护层。

⑤“县”,通“悬”。通假字。

⑥“始雷”,春雷开始,指催青时间。

⑦“卧而不伤”,“卧”,静止不动;“不伤”,无妨碍,不要紧。

译文:

催青

腊月时将收集好的蚕种,先浇上牛尿处理一下,再在河流中淘洗干净,淘洗时要注意切勿损伤了蚕种的保护层,而后将蚕种悬挂起来保管,以防止霉变或鼠咬。至春雷初始之日,桑树初放2~3 叶之时,将蚕种取下平放于暖种器具内升温保暖,即开始催青,至第5 天时蚕卵转为青色,第6 天时卵色发白,第7 天时幼蚕就破卵而出了。刚孵化出的蚁蚕尚静止不动,这没有妨碍,待一个时辰后它就开始蠕动,此时为收蚁适期。

辨析:

据《淮海集笺注》云:种变,蚕在饲养过程中颜色之变化。笔者认为讹误也。此“种变”就是指蚕卵在催青过程中卵色之变化也,非蚕生长过程中之体色变化。另,此章目中存疑较多,“沃以牛溲”,“溲”《辞海》(语词分册·上1028 页)①淘。《聊斋志异·小谢》:“析薪溲米,为生执爨(cuàn)”。②便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令人不得前后溲。”前溲谓小便,后溲谓大便。此文应特指小便。牛尿,气味苦、辛、无毒,可治水肿、腹胀,利不便,并没有清洁、消毒、杀菌等功用。古代将蚕种“沃以牛溲”,可能认为牛尿可以杀灭蚕种表面有害物质,相当于现代蚕种浴消的土方法,并无科学依据;笔者走访咨询有关育种催青专业人员、专家和老蚕农,都讲未曾有此一说。现在的蚕种专门由蚕种场生产,江、浙地区到阳历12月上旬进行蚕种浴消,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用盐水比重法选种,浴消后存放于恒温、恒湿的蚕种冷库中保管,待用时取出催青后发种。而“七日,蚕已蚕”。一是因为古代饲养的是训化的土种,二是可能用较高温度催青或用人体体温催青,故催青时间较短。现在生产上使用的都是一代杂交种,根据胚胎的发育进程,用科学的方法在专用催青室中催青,春蚕一般需10~11 天,夏、秋蚕需9~10 天。

三、时食①

蚕生明日,桑或柘②叶,风戾以食之③。寸二十分④,昼夜五食。九日,不食一日一夜,谓之初眠⑤。又七日,再眠如初。既食叶,寸十分,昼夜六食,又七日,三眠如再。又七日,若⑥五日,不食二日,谓之大眠。食半叶,昼夜八食,又三日,健食⑦,乃食全叶,昼夜十食,不三日遂茧⑧。凡眠已,初食,布叶勿掷,掷则蚕驚。毋食二叶。

解注:

①“时食”。按时给蚕喂食。指蚕生长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方法。

②“柘”(zhè),落叶灌木或乔木,亦名黄桑、奴柘,叶可饲蚕。

③“风戾以食之”。桑或柘叶,以风吹干叶上雨水,方可饲蚕。《农政全书》卷三引黄省曾《蚕经》云:“勿食水桑,食则放白水而死。雨雾中所采也,必拭干之,或风戾之。”,“白水”,拟指脓病。

④“分”(fèn),同“份”。

⑤“初眠”,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眠4 次,分初眠、二眠、三眠、大眠;即蚕在幼虫期有5 龄四眠,1~3 龄为稚蚕期,4~5 龄为壮蚕期,5 龄末期谓之熟蚕,熟蚕可上蔟结茧化蛹。

⑥“若”,若时,此时。《公羊传·定公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⑦“健食”,5 龄壮蚕是丝腺的成长期,进入盛食期后食桑量大,谓之斩桑,又称健食。

⑧“遂茧”,蚕开始上蔟结茧。

译文:

按时给蚕喂食

见苗蚁后第2 天开始收蚁饲养,桑树叶或柘树叶皆可以饲喂;但是,对有露水、雨水之叶需经风吹干后再进行喂食。饲养小蚕的桑叶要切碎,1 寸见方的桑叶大概切成20 份,一日一夜饲喂桑5 次,9天,蚕一日一夜不吃桑叶,这就是初眠;脱皮饷食后又过了7 天,和初眠一样进入二眠。开始食桑叶时,1 寸见方的桑叶切成10 份,一日一夜饲桑6 次,又过了7 天,进入三眠,如以前一样脱皮。进入4 龄期后,又需7 天,此时有5 天食桑,有2 天不食桑,这就是大眠了。眠起后5 龄饷食时将桑叶切成两半饲喂,1 昼夜饲喂8 次桑叶;又过了3 天,蚕儿进入盛食期,这时可以饲喂全叶,1 昼夜要饲喂10 次桑叶,再经过不到3 天,蚕就开始上蔟结茧了。

凡是蚕眠起后第1 次给桑时,要轻放桑叶,切勿猛掷,因蚕刚脱过皮,体表较嫩,如掷叶过猛则蚕儿易驚吓受伤。另外,养蚕时还需注意只饲食一种叶子,不要将桑叶、柘叶混饲,亦不要用剩叶饲蚕,否则会影响蚕的生长。

辨析:

“谓之大眠”,钦定《四库全书》脱“大”字,此据《淮海集笺注》本补,使其通。“毋食二叶”,比较费解,是不要饲喂2 种不同的叶子,还是不要饲喂前一天采下尚未用完的剩余桑叶呢?笔者理解,应该这两种兼是。

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完成1个世代需经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蛾)4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现在的家蚕完成1个世代约需50 天。家蚕又属变温昆虫,气温高,蚕体温也高,新陈代谢就旺盛,发育快,龄期缩短。反之,气温低,蚕体温亦低,发育慢,蚕的期龄就延长。从秦观《蚕书》“时食”看,其蚕的5 龄四眠,即从收蚁时的蚁蚕至上蔟营茧需36 天,这是古代在自然温度下养蚕的周期,小蚕期时自然气温低,龄期经过长。而现在采用科学的养蚕方法,为给蚕创造最佳生长发育环境,实施人工控温,养蚕周期大大缩短,春蚕一般饲养24~26天,夏、秋蚕一般饲养20~22 天就可以上蔟结茧了。

四、制居①

种变方尺,及乎将茧,乃方四丈。织萑苇②,范以苍莨竹③,长七尺,广五尺,以为筐。建四木宫,梁之以为槌④,县筐中间九寸,凡槌十县,以居食蚕。时分其居,粪其叶余⑤,必时去之。萑叶为篱勿密,屈稿⑥之长二尺者,自后茨之为蔟⑦,以居茧蚕。凡茧七日而采之。居蚕欲温,居茧欲凉,故以萑铺茧,寒之以风,以缓蛾变。

解注:

①“制居”,即准备蚕室及蚕具。

②“萑(huán)苇”,“萑”蒹也,“苇”葭也,蒹葭即芦苇也。

③“苍莨(liáng)竹”,“苍莨”,苍翠美好也。孔《疏》:“竹初生之时,色苍莨,取其春生之美也。”

④“槌”,立柱也,《务本直言》云:“谷雨日竖槌,立木四茎,各过梁柱之高”。

⑤“粪其叶余”,除沙也。除去蚕座上蚕粪及残叶等物(俗称蚕沙)。

⑥“屈稿”,“屈”弯曲,如:“屈指可数。”此处引申为“切断”、“稿”稻麦之秸秆。

⑦“茨(cí)之为蔟”,“茨”——堆积、填。《淮南子·泰族训》:“茨之所次而高之。”黄省曾云:“蔟以稻草为之”。又《农桑直说》:“蔟用蒿稍,丛柴、苫席等也。凡作蔟,先立蔟心,用长椽五茎,上撮一处系定,外以芦箔缴合,是为蔟心。既毕,用重箔围之”。

译文:

准备蚕室及蚕具

蚕种催青时只需要1 平方尺的面积即可,而蚕生长发育到5 龄后期快要结茧时,就需要4 平方丈的地方了。以芦苇秆编织芦帘,用竹竿围边,约7 尺长5 尺宽的面积,以作为养蚕之箔。建竖4 根木柱,再担横梁,将蚕箔悬放在横梁之上,每层间隔9 寸,分成10 层,以供蚕儿居食。随着蚕儿的生长发育,要即时将长大的蚕分居到其它帘箔,并清除蚕沙和食剩的残叶。以芦苇叶编成篱笆,但不要过密,将稻草或麦秆切成2 尺长1 段,然后堆积成蔟,以供熟蚕上蔟营茧。上蔟后第7 天就可以采茧了。在养蚕期间的温度要高一点,而在上蔟结茧时的温度则要低一些,故用芦苇铺在蚕茧的下面,并开窗通风换气,以延缓化蛹出蛾。

辨析:

“制居”一章的蚕室和蚕具准备制作及原理基本与现代大同小异,其中有2 点差异是当时条件限制或观点差距。其一是温度控制仍然为自然环境,提出了“居蚕欲温,居茧欲凉”的科学论断,但解决办法也只能是“寒之以风”。而现代养蚕已随着蚕体的发育人为控制到适温、适湿。其二是蔟具制作,不再用“萑叶为篱”以秸秆堆积为蔟了。蔟具结构与茧质密切相关,结构合理的蔟具适宜蚕吐丝营茧,不易产生“柴印、黄斑、双宫”等下脚茧。现代一般采用蜈蚣蔟(俗称草龙)以及更先进的塑料折蔟、方格蔟。草龙为蚕农自制,用稻草为蔟心,绞蔟器旋转绞成草索,对折2 股,将切好的麦秸(24 cm 长左右)均匀排列在2 股之间再行旋转,即成1 条草龙。塑料折蔟、方格蔟是由专业工厂制作,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蔟具,可大幅度地提高茧质。

五、化治①

常令煮茧之鼎②,汤如蟹眼③,必以箸引其绪④,附于先⑤,引⑥,谓之喂头。毋过三系,过则系粗,不及则脆,其审举之。凡系,自鼎,道⑦“钱眼”,升于“锁星”,星应车动,以过“添梯”,乃至于“车”。

解注:

①“化治,”缫丝工艺也。“化”,变化、改变。“治”,治理,如“治丝益棼。”将蚕茧改变治理成丝。

②“鼎”,煮茧之锅。此处系少游借用古词语。

③“蟹眼”,《淮海集笺注》:“状水初沸时泛起之小水泡”。苏轼《试院煎茶》诗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此处指煮茧锅中的水加温到泛起小水泡初沸时的状态。

④“必以箸引其绪”,“箸”竹筷也。“绪”丝头也。

⑤“附于先”。言将茧绪引附于筷子头。“先”末端也。

⑥“引”,牵引丝绪也。

⑦“道”,通过。

译文:

缫丝工艺

煮茧锅里的水温常常需保持在初沸状态,泛起如蟹眼的水泡,用筷子索引丝头,丝头附在筷子尖上后,即用手捻住;这种索引茧丝头的工艺叫做喂头。茧丝不要超过3 根,如果超过了生丝就粗了;也不能少于3 根,少了则容易折断,这是定粒的关键所在,一定要谨慎操作。凡茧丝头从煮茧锅中索绪引出后,先通过“钱眼”上升到“锁星”,锁星随着“车”相应地运转,再经过“添梯”,缫好的生丝就旋绕到“车”上了。

辨析:

钦定《四库全书》:“必以著引其诸”脱“引”字。《淮海集笺注》校:据王本《四部》本改。“过则系粗”钦定《四库全书》脱“过”字。另徐校:“粗”(繁体“麤”)原误为“鹿”,据张本改。此处均从《淮海集笺注》。“毋过三系”,此处“三系”,费解,按理说宋代单根茧丝的纤度应比现代单根茧丝的纤度更细。

煮茧水温和汤色是缫丝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解舒率、洁净、缫折等丝质成绩。秦氏《蚕书》:“汤如蟹眼”是传统的经验估计法,有相当的可操作性。而现代工厂煮茧是采取科学预测定温法。根据各庄口蚕茧的适干度、丝胶溶失率、茧丝纤度,解舒率、解舒丝长等综合因素,先试缫调查,在获得原料茧技术参数后,最终确定煮茧水温(一般在92 ℃左右)。“以箸引绪”亦已改进,立缫索绪用小帚轻剔,手工理绪喂头,而自动缫已经是机械自动化操作了。关于生丝的纤度问题,现代工艺则根据生丝规格要求定粒,如一般规格22.2/24.4 dtex(20/22 D),定粒一般在8~9 粒左右,若纤度较粗规格的44.4/48.9 dtex(40/44 D)生丝,其定粒就更多了,基本没有“三系”规格的生丝。

六、钱眼①

为版②,长过鼎面,广三寸,厚九黍③,中其厚插大钱一,出其端,横之鼎耳,后镇以石。绪总④钱眼而上之,谓之钱眼。

解注:

①“钱眼”,茧丝绪头穿过的大钱之孔。

②“为版”,“版”通“板”。如“版筑”亦作“板筑”,筑墙夹板。

③“厚九黍”(shǔ),“黍”黄米,比小米稍大;有9 粒黍的厚度。

④“绪总”,索绪所得到的所有丝绪头。

译文:

钱眼

取1 块木板,其长度比煮茧锅的直径要长一些,3 寸宽,有9 粒黍的厚度,在木板的中央部位插入1枚大钱(钱的方孔就是钱眼),将木板横在煮茧锅上,木板的两头在锅耳之外,并用石头压住以稳定木板。所有的丝绪头从钱眼中穿过去向上牵引,这就是钱眼。

辨析:

从秦观《蚕书》中无法准确地确定当时使用的是竖机还是卧机(横机),看来不论何种形式准为木竹结构无疑。而现代立缫机虽原理相同,但均以铸造件为主,其运动结构亦作了很大改进。如“钱眼”已改为“瓷眼”,既方便于缫丝挡车工穿瓷眼,做鞘、捻添、咬结等操作,又可以过滤丝绪的毛疵。其钱眼只有归集熟茧和引丝绪的作用。再者,目前立缫机亦基本淘汰,进入了自动缫时代。

猜你喜欢

茧丝蚕种养蚕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养蚕不易
养蚕记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