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望新疆蚕桑科技“十二五”

2012-08-15丁天龙依沙尔古丽左少纯吴丽莉

中国蚕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蚕桑种质

卢 红 丁天龙 蒲 彬 依沙尔古丽 左少纯 吴丽莉

(1新疆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新疆和田 848000; 2新疆和田玉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和田 848000)

蚕桑产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的传统产业,历史上曾创下辉煌业绩[1]。“十一五”期间受传统绢丝产业萎缩的影响,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蚕桑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蚕桑科研机构与以新疆和田玉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合作,及时调整科研及产业方向,突出地域资源优势,开启了传统绢丝产业向综合利用及生态体系研究的思路转变及科技探索,推动了全疆蚕业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十二五”将是新疆蚕桑科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十一五”思路完善、延展与重要的实践期,对新疆蚕桑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尤为关键。我们通过系统阐述新疆蚕桑科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疆蚕桑发展形势,提出“十二五”新疆蚕桑科技发展方向、思路及重点项目建议,以期为新疆蚕桑科技发展提供参考。

1 新疆蚕桑科技“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新疆传统绢丝产业下滑的现实情况下,及时转变思路,利用新疆自身资源及地域环境优势,在抓好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蚕桑生态及综合利用研究入手,提出了沙漠生态桑树产业的发展思路,并确定了以项目促科研、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方式促落实的基本方略,有效地开启了蚕桑科研领域的拓展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历程。

1.1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

从单一绢丝蚕桑科技研究向多元化蚕桑技术研究拓展,需要全方位的技术体系支撑,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方式解决科技难题,是有机整合、利用资源及快速出成果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以同自治区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交流为重点的新疆蚕桑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新疆蚕桑科研机构及企业先后与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生态研究所、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等大学、科研院所及四川省茶、酒行业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推动了新疆蚕桑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到“十一五”末,合作建立了涉及学科门类齐全,集研究、开发、中试于一体的蚕桑技术合作开发中心,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人力资源平台,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科研仪器、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1.2 科技思路及时创新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蚕桑产业还是蚕桑科技,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绢丝产业规模逐年递减,新疆蚕桑科研机构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研究活动由计划经费预算方式转向以项目申请资金形式完成,这就要求科研产业在科技兴新与创新方面具备更专业、更独特的视角。在此期间,新疆蚕桑科技研究及时转变思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色,通过实施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东桑西移”专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专项、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科技支疆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科技兴新项目等3个国家级项目、10个自治区级项目,使现代蚕桑科技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创新、科技兴新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3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十一五”时期,新疆通过项目实施及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并达成了不同行业、不同科学领域技术的有机结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新疆蚕桑科技清晰独特的研究路线,实现了蚕桑成果多元化、科技化、特色化的风格。

1.3.1 建立了干旱蚕区桑、蚕种质资源平台 通过区域收集、合作交流、实施国家特殊蚕桑种质资源引进(948)项目、自治区科技技术平台建设专项等途径,建立了干旱蚕区规模较大的桑、蚕种质资源库,至“十一五”末,新疆保存家蚕种质资源累计130份,桑树种质资源累计1700余份;期间重点对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进行了生物及经济性状系统研究;对新疆桑种质资源叶片形态特征[2]及自然分布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桑树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及系统汇总[3];对引进桑种质资源的产叶量、饲料品质和抗逆性等数量遗传性状及影响主成分表达的微效多基因遗传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评价及筛选利用研究[4];对新疆特种药桑资源进一步进行了营养及功效成分测定及药理作用的研究[5-7];对新疆沙漠桑进行了植物学特性、营养成份分析[8]、持水力[9]及光合特性[10]等植物生理学、生态保护学基础研究[11]。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桑、家蚕种质资源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等基础研究、桑蚕应用技术体系、桑蚕综合利用成果体系等技术规范标准进行集成,搭建了蚕桑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为有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成果基础。

1.3.2 研发出多项蚕桑综合利用成果 “十一五”期间,新疆蚕桑综合利用研究有了质的变化,不仅在研究技术上显示出了特色化、多元化,还实现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上市的良好目标。科研方面,通过对桑叶、桑椹、桑枝、家蚕幼虫、蚕蛾、蚕茧、蚕沙等领域的综合利用研发,研发出新疆桑叶茶系列、桑果酒、桑果醋、桑果饮料、桑果酱、桑椹膏、雄蛾酒、雄蚕保健胶囊、雪蚕降糖(降脂)胶囊、桑枝食用菌、桑叶蚕沙禽畜复合饲料添加剂、丝绵被、蚕沙药枕等近20项创新性成果;通过地区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自治区新产品鉴定1项,申请发明专利技术2件,获得地区级科技进步奖3项。成果转化方面,至“十一五”末已有雄蚕圣酒(蚕蛾利用)、雪蚕胶囊(家蚕幼虫利用)、桑叶茶(桑叶利用)、丝绵被(蚕茧利用)、蚕沙药枕(蚕沙利用)、桑乐蛋(桑叶、蚕沙利用)等综合利用成果产品上市,成果产品占研发产品的30%,经济效果良好。

1.3.3 初步形成了国家沙漠桑产业体系试验平台

“十一五”期间,从蚕桑绢丝产业向生态领域研究转向是新疆蚕桑科技的重要突破,桑树在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期间,结合新疆桑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筛选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沙漠桑抗旱、耐盐碱品系选择、实用品种选育及育苗栽培技术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开启了以全疆为范围的主题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布局,其中包括以沙漠生态桑育苗及育种为主题的策勒育种基地,以综合利用为主题的洛浦县成片叶用型桑树基地,以果桑研究为主题的皮山县生态果桑基地,以农田微气象调节为主的墨玉县毛渠桑基地,以盐碱地治理研究为主题的克拉玛依盐碱基地,以药桑研究为主题的阿图什药桑基地,以沙漠防护林研究为主题的塔中基地,以荒漠化防治为主题的库尔勒沙漠桑基地等。截止“十一五”末,在全疆范围内布点8个,并提出了以荒漠化防治、防护林建设、盐碱地治理、城区行道绿化为主模式的新疆生态沙漠桑研究体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防沙治沙新理论、新途径,提出了通过土地荒漠化、沙化的改造及开发利用,达到改善新疆沙漠化的恶劣生态环境、促进蚕业生产、增加蚕农经济效益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致性的研究目标。沙漠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同时国家也将沙漠桑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新疆现代蚕桑技术发展的主题,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蚕桑)范畴,独树一帜,突出了新疆蚕桑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地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新疆蚕桑科技研究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新疆本土专业研究机构较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二是蚕桑产业底子薄、研究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较弱,科研效率不高。三是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优势资源距离产业化开发尚需大量科技研究支撑。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3 “十二五”时期新疆蚕桑科技发展的优势

3.1 新疆蚕业是国家蚕业发展全局的要求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发祥地,现在是世界蚕丝生产中心。目前,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古老学科向现代学科转变的大变革时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各主要省(区)都将发展蚕桑作为生态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为新疆蚕桑科技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多元化蚕桑、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部署,突出了新疆蚕桑在体系全局中的生态条件研发优势,并为新疆蚕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技术平台。

3.2 新疆蚕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的需要

2010年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特殊的支持政策,为新疆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大机遇。新疆发展提出的“三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温家宝总理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把南疆地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在西部加快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这些政策为新疆生态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及保障。

3.3 新疆蚕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和技术基础

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桑树种质资源,它们能很好地适应新疆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生态的自然选择、原住民的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桑树的生态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具备了较好的生态产业开发的资源基础。生态桑是一个无污染、无公害、清洁、节能、能够脱贫致富、富国富民的沙区新兴产业,将新疆防沙治沙事业与桑产业相结合,可以走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新路子,特别是可以形成一条良性生态发展和衍生系列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突破了过去养蚕、织绸的单一经营开发利用模式,是我国沙区生态建设中,创建“低碳经济”模式的新尝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相关研究也将会成为新疆蚕桑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及特色亮点。

4 新疆蚕桑科技“十二五”的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

4.1 基本思路

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体制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贯彻“科技进步、生态优先、农企增效、产业发展”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新疆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生态桑产业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蚕桑科技研究与创新上,立足全疆,突出优势和特色创新,提升产业价值,以项目为纽带,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方式,在“弘扬古丝路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加强新疆特色桑蚕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发展沙漠桑产业,建立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环境”、“大力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4个方面拓展现代蚕桑产业思路。通过加强政府投入,引导生态桑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生态桑产业原始创新;突出应用研究,促进生态桑产业技术升级;建立示范基地,推动生态桑产业快速发展;吸纳民间资本,提升生态桑产业经济效益,形成国家新型生态蚕桑产业模式。

4.2 发展方向及重点项目

以资源平台为基础,以发展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及沙漠桑生态产业为方向,同科研院所、企业进行有效联合,抓住机遇,突出优势和特色创新,把握下列4个研究方向,激发产业发展潜能。

4.2.1 弘扬古丝路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新疆在古丝绸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考古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绵(东汉,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令世人震惊[1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新疆丝路考古珍品》更是承载着大量丝路文化信息,是古文明的见证;清代杨呸灼赞誉和田玉龙喀什河畔“八景”的《桑林叠翠》一阕中有“蚕事正忙忙,匝地柔柔。家家供奉马头娘。阡陌纷纷红日上,士女提筐”的锦句,可见玉河两岸桑树之多,养蚕之盛的景象[13]……被誉为“制纸中活化石”的新疆传统工艺桑皮纸及饱含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艾德莱斯绸更为丝路文明增色添辉;由此可见,悠久丰富的新疆蚕桑历史及丝路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当前新疆自然旅游资源较多,但大多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跨领域,争取地方支持,建设丝路文化展览馆,展示新疆蚕桑历史及丝路文化,为地方科普及旅游打造人文景观,不仅能够再现丝路文明场景及新疆蚕桑发展史、呈现丝路风采、展示历史变迁,也是新疆旅游业的开创之举,项目建设必将带动新疆地方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及展区各行各业的兴旺。

重点项目——新丝路蚕桑示范博览园建设项目。以“丝路文明、蚕桑科技、生态景观”为重点元素,以丝路重镇和田为地标,以沙漠、桑树、玉龙喀什河为大背景,以历史变迁、科技发展为主线,融合贯穿设计建园。达到“弘扬古丝路文明,开创新蚕桑辉煌”的主题,从而带动旅游发展、科技普及、产业振兴。

4.2.2 加强新疆特色桑、蚕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21世纪,谁拥有了丰富、特殊的资源,谁就能占领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制高点。中国是蚕丝大国,蚕桑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国家蚕桑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又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新疆蚕桑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国家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倍受世人瞩目。为此,收集、保存桑、蚕种质资源,建立干旱蚕区规模较大的桑、蚕种质资源库,对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进行分类、性状及生态、经济利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完善国家干旱蚕区桑蚕种质资源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对新疆蚕业乃至国家蚕业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点项目——新疆药桑研究与开发项目。新疆药桑是自然界极为罕见的稀贵桑树半栽培半野生资源,栽培适应地只限于新疆,是新疆地区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桑种质资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药桑椹具有明显的防病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驻颜抗衰老、降低血糖血脂等作用,是珍贵的保健及营养制品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14]。针对药桑推广及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优质高产药桑品种的选育及快速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拓展药桑材料,进一步丰富药桑在维药中的制剂及品种、加强医药功效药物作用机理等的研究;研发多元化、精加工、高科技含量的药桑产品,是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4.2.3 发展沙漠桑产业,建立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环境 至2009年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总面积分别为262.37万、173.11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和18%,新疆荒漠化、沙化面积分别为107.12万、74.67万km2,分别占我国荒漠化、沙化总面积的41%和43%,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的省区[15]。桑树不仅是经济树种,更是生态树种,结合生态桑荒漠化防治、防护林建设、盐碱地治理、农田生态调节、城区行道绿化等用途,立足全疆,规模化建立生态桑基地,其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是其他树种所无法比拟的。生态桑产业必将成为“新疆蚕桑”的符号。

重点项目——新疆桑树生态产业开发与示范。针对新疆干旱地区荒漠化、沙化防治的现实需求,利用新疆抗逆桑树资源,结合沙漠植被防沙固沙机理,探索桑资源生态系统体系(抗旱、抗寒、耐贫瘠、自然防护生长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抗性育种,选育出具备抗旱、抗寒、节水、耐贫瘠等沙漠植物特性特征,可以作为防护林树种的优良桑树品种,建立沙漠桑配套生态防护林繁育、栽培管理及应用推广技术模式;研究沙漠桑营养及功效成分构成,寻找综合高效的经济突破点,建立沙漠桑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结合研究成果,在沙漠边缘建立规模化沙漠桑育种及生态产业化示范基地。并根据新疆干旱及荒漠化等地理环境特点,进行生态桑及桑产业开发试验研究,形成“生态桑—桑产品”的桑产业经营模式。

4.2.4 大力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新疆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优质的蚕桑综合利用原料,开发前景广阔。为此,本着“种桑养地,整治国土”、“种桑养蚕,走丝绸之路”、“种桑养畜,耕建现代畜禽业”、“种桑养人,走健康之路”的方针,多角度多领域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是发展产业的有效途径。

重点项目1——蚕桑资源评价与新产品研发与示范。以丰富的新疆桑种质资源为基础,进行活性物质成分检测、分析,筛选有开发价值的种质资源进行活性成分高效利用,开展桑树(叶、枝、果等)及以桑树为原料的产物(蚕、茧、蛹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出系列上市产品,包括桑枝食用菌系列、桑畜禽饲料添加剂、蛹虫草、桑果酒及饮料系列、桑叶茶系列等,形成配套实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生态桑产业模式。

重点项目2——蚕桑综合庭院经济产业示范工程。利用新疆农户房前屋后栽桑的风俗,结合农田生产,以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建立庭院及毛渠栽桑、大棚“蚕—菌”经济开发模式,在示范文化与科技的同时,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及地域社会生态效益。

4.3 保障措施

4.3.1 优化科研创新体制 “十二五”期间,人才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以人尽其才的原则,进行企业化管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依靠转变传统的分配观念,打破大锅饭,实行工效挂钩,全面推行科研岗位聘任制,实行资源共享,总额包干,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4.3.2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形成以项目为产业的科研专项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产业项目审核机构,主管项目的申请及验收审批;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项目负责人、项目团队、专项资金专管专用、指标定向考核机制,以有效提升科研攻关的质与量。

4.3.3 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 以“资源共享一体化、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与企业及学校建立切实可行的产学研机制,实施人才、设施、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高效益。如与学校及企业联合,建设多学科、多领域科技成果及转化模式示范基地,通过项目支撑与合作实施联合攻关,进行蚕桑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及生态桑产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同时,基地作为合作体的流动工作站,为科教创新人才培养添砖加瓦,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学以致用,加速科研攻关效率及成果转化步伐的科教“一体化”目标。

4.3.4 争取资金及政策支持 发展生态桑产业,既可修复和改善生态,又可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生态桑产业的发展,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国家“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政策,利用国家蚕桑、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及相关院所产学研对口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地方政府的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示范力度,实施科技兴新和技术创新等各类科技计划,争取早出成果,达到蚕桑产业“高效益、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1]买买提依明,吴丽莉.院士谈21世纪新疆蚕业的发展思路[J].蚕学通讯,2005,25(4):19 -21.

[2]买买提依明,米日古丽,吐逊江,等.新疆桑种质资源叶片形态特征数据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6 -79.

[3]买买提依明,徐立,夏庆友,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桑树自然分布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及桑树形态特征[J].蚕业科学,2008,34(2):294-297.

[4]买买提依明,余茂德,刘燕林,等.新疆引进桑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及筛选利用进展[J].蚕学通讯,2006,26(4):14 -17.

[5]买买提依明.新疆药桑的研究[J].北方蚕业,2007,28(1):1-3.

[6]买买提依明,卢红,木合达尔,等.新疆药桑的有效成分测定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初报[J].北方蚕业,2006,27(4):16 -18.

[7]买买提依明,徐立,武春,等.新疆药桑黄酮和多酚的提取与分析研究初报[J].北方蚕业,2008,29(4):12 -14.

[8]买买提依明,特拉津·那斯尔,夏庆友,等.新疆沙漠桑树营养成份分析及药用价值的探讨[J].北方蚕业,2008,29(1):20 -21.

[9]殷工,徐立,买买提依明,等.新疆沙漠桑品种持水力研究初报[J].蚕学通讯,2007,27(4):1 -3.

[10]殷工,徐立,买买提依明,等.新疆沙漠桑树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57 -261.

[11]买买提依明,夏庆友,吴丽莉,等.新疆沙漠桑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北方蚕业,2007,28(2):1 -4

[12]楼婷.汉代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EB/OL].人民网,2006-03-20. http://www. people. com. cn/GB/paper39/17140/1502693.html.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农业志编辑部.新疆通志·农业志·蚕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14]徐雅玲.药桑的研究与开发[J].现代农业科技,2008,37(19):127-130.

[15]中国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EB/OL].中国林业新闻网,2011 -01 -05.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econo/hzgg/ggqs/content/2011-01/05/content_114232.htm.

猜你喜欢

十二五蚕桑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