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曙东辨治脾胃内湿证经验

2012-08-15沈金根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桐乡3145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小便脾虚健脾

沈金根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桐乡314500

沈亚芬 朱曙东 浙江省中医院

朱曙东是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幼承师训,聪颖好学,行医26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慢性脾胃病。脾胃内湿证在临床上不乏少见,特别在江南卑湿之地,气候潮湿,每到长夏尤甚。朱老师在辨治脾胃内湿证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今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盛世多湿,脾胃乃病

朱老师认为,湿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分,然总不离乎中焦脾胃之土。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相一致。随着生活质量、饮食结构及工作环境的改善,内湿已成为脾胃致病的重要因素。朱老师分析指出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 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腻,嗜烟酗酒,喜冷甘甜,夏季多食辛辣、煎炸之品,当温不温,饥饱无常,脾胃不堪重负,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湿滞邪生。

1.2 缺乏运动 今人工作以坐为多,出行以车为便,娱乐以电脑、电视为主,少动已成“通病”,不动则气血不畅,脾胃之气升降受阻,故湿从内生。

1.3 压力过大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紧张,思虑过度等导致压力过大,造成情绪多变,肝气不舒,肝木克土,导致脾虚湿滞。

1.4 药物滥用 随着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提高,患者喜自服“药物”,往往是滋腻补品,闭门留寇,脾胃乃伤;抗生素、激素、泻药的滥用等,导致脾胃阴阳失调,从而继发湿证。

朱老师强调“盛世多湿,脾胃乃病”,阐明了脾胃内湿的病因,临床治疗时,常嘱患者节制饮食,多运动,畅情志,合理用药。病因既除,方可达草木之效。

2 湿分寒热,舌溲同辨

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若脾胃为湿邪所困,脾胃之气升降异常,则舌苔产生相应变化。小便是人体体液代谢的重要途径,也是体内湿邪的主要出路。若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闭结,湿无出路。朱老师指出,舌苔和小便的变化在辨治脾胃内湿中,尤其在辨治内湿寒热时尤为重要,分述如下。

2.1 脾胃寒湿 古人云:“湿胜则阳微。”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舌象表现为舌质淡,苔多为白、为腻,小便或清或淋涩不畅,但无发黄。寒之轻重又须结合苔之薄厚、润燥进一步辨证。薄白黏腻者,多为脾虚湿滞;薄白干燥者,多为湿滞伤津;厚白而滑,多为寒湿中滞;白厚而燥,津伤甚且有化热之象。

2.2 脾胃湿热 湿邪黏滞,久郁化热,初期可表现为舌质淡,苔腻微黄,小便偏浊。若病进,则表现为舌质红,舌苔黄腻,小便黄、滞涩不畅。若病重,则表现为舌质绛红,苔灰黑,可无小便。“留得一份津液,便得一份生机”,故脾胃内湿化热,常需辨津液亏损程度。黄而兼润,津液未伤或者伤而不甚;黄而干燥,津液已伤;灰黑而干燥,燥热津枯,病危。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朱老师舌溲同辨湿之寒热,可谓见地独到。一则区别病邪性质,二则判断邪正盛衰,三则提供治疗依据。当然,朱老师在辨证寒热时,除注重舌溲变化外,也非常重视临床症状,做到四诊合参。

3 去湿治湿,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湿邪乃有形之阴邪,故朱老师治疗脾胃内湿以去湿为大法,具体又可分燥湿、化湿、利湿等。

3.1 燥 湿 主要适用于寒湿困脾之证。证见脘腹胀满,喜温喜按,口淡不渴,便溏,小便清或少,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药用苦温燥湿之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老师认为燥湿法是治疗中焦脾胃内湿的基本治法,不管寒热,均可运用。同时认为寒湿内停,脾阳困阻失运,当佐以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等健脾助运。

3.2 化 湿

3.2.1 芳香化湿 主要适用于湿壅脾胃之证。证见头重如裹,身重,脘腹痞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药用芳香化湿之藿香、佩兰、省头草、砂仁、白豆蔻、草果等。盖因土爰芳香,用芳香之品,合脾胃之性。同时,湿壅脾胃,阻滞气机,脾胃失和,当配陈皮、甘松、枳壳、大腹皮、木香等理气药,使湿有出路。

3.2.2 健脾化湿 主要适用于脾虚湿滞之证。证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黏腻。当与健脾为要,药用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仙鹤草等。朱老师认为,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盖因脾为生湿之源。又佐以砂仁、泽泻、米仁等除湿,标本兼顾。

3.2.3 温阳化湿 主要适用于阳虚湿停之证。证见食少,腹痛绵绵,便溏,畏寒怕冷,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拟温阳除湿,药用淡附片、干姜、高良姜、香附、吴茱萸、桂枝等。朱老师认为,温阳化湿,譬如日以暄之,热则湿邪蒸化而去。然温药多辛热燥烈之品,久用必耗阴动火,故应中病即止。

3.3 利 湿

3.3.1 清热利湿 主要适用于脾胃湿热之证。证见腹胀,身热,汗出,中脘嘈杂,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苦寒清热药黄连、黄芩、蒲公英、蛇舌草等,配伍甘淡利湿药茯苓、泽泻、滑石、米仁、淡竹叶等,此法应古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朱老师指出,脾胃湿热证多见胃脘嘈杂,故临证多配伍浙贝母、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嘈。

3.3.2 滋阴利湿 主要适用于阴虚夹湿之证。证见胃脘灼热隐痛,形体消瘦,舌偏红,苔黄腻中剥,脉细数。此证虚实并存,寒热错杂,阴虚在胃,湿由脾生。治疗上,纯用滋阴则碍脾助湿,单用燥湿则伤胃阴。朱老师治疗此证常两者兼顾:药用石斛、生地、生葛根、鲜芦根、人参叶等养阴生津;知母、蒲公英、黄连等清热燥湿;半夏、砂仁、槟榔等燥湿行气;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等利湿。组方消补兼施,滋阴燥湿相济,顺脾胃之生理特性,故临证疗效往往满意。

3.4 其 他“风胜湿”,据此朱老师在用药时,常加风药一二味,如白芷、防风、羌活等以祛风胜湿;“肝郁伐土”,故情志多变者,朱老师多加疏肝理气之品,药如郁金、佛手、陈香橼、八月扎、玫瑰花等;脾胃内湿病久不化者,朱老师常加升麻、葛根等升阳益胃,盖因脾气不升、脾阳不振所致,动用脾气来升阳化湿。

朱老师告诫我们,治脾胃内湿之法虽有多种,然以燥湿为基本,辨证论治,兼用其他治法。古有治湿多方,如平胃散、五苓散、藿香正气散等,临证需取其意,选其药,组其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方可为己所用。

4 湿性缠绵,其证多兼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一指症状的黏滞性,另指病程的缠绵性。朱老师指出其病程的缠绵性与食滞、血瘀密切相关,并认为治脾胃内湿,当需结合消食健脾、活血化瘀之法。

4.1 湿与食滞 胃为五谷之海,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是饮食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生冷之品,损伤脾胃,食滞由此而生。另一方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素问·经脉别论》),脾胃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中枢。若脾胃升降失宜,内湿则生。由此可知,湿与食滞同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临床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和兼夹出现。故朱老师在治疗脾胃内湿时,除用上述去湿之法外,多加炒山楂、六神曲、鸡内金、炒莱菔子、麦芽、谷芽等消食健脾。

4.2 湿与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描述了血瘀致水湿内停的病理过程。清唐容川说:“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指出了湿滞与血瘀两者并存的关系。故朱老师认为,治疗脾胃湿邪,尤其是久病兼有疼痛者,当需配伍活血化瘀药,如水红花子、延胡索、赤芍、莪术、丹参、红花、失笑散、没药等。

5 病案举例

马某,女,66岁,杭州人,2008年3月31日初诊。中脘反复胀痛1年余,食少,食后胀甚,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偏紫,苔白黏腻,脉细弱。2007年10月3 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镜无明显异常。辨为脾虚湿滞夹瘀证,胃病日久,脾胃虚弱,故中脘反复胀痛,食后胀甚;脾虚不运,传输失常,故食少便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虚弱,机体失养,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湿与瘀并存,故舌淡紫;苔白黏腻,脉细弱,皆为脾虚湿滞之象。治拟健脾化湿,佐以活血化瘀。药用制苍术、姜半夏各10g,缩砂仁6g(后下),炒白术10g,云茯苓、炒山药、仙鹤草各15g,川厚朴10g,水红花子15g,延胡索、花槟榔各12g,生米仁15g,六神曲10g,炙鸡金6g,炒莱菔子10g,麦芽15g,佩兰叶10g,常规煎服,1天1 剂,7 剂,嘱其节制饮食,多运动,畅情志,多喝温开水。方中制苍术、姜半夏、川厚朴燥湿;炒白术、云茯苓、炒山药、仙鹤草健脾补虚;砂仁、佩兰叶芳香化湿;水红花子、延胡索活血止痛;川厚朴、花槟榔理气化湿;生米仁利湿;六神曲、炙鸡金、炒莱菔子消食健脾。全方标本兼顾,湿、食、瘀同治,体现了朱老师从整体出发,找病因、定病性,分虚实邪正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2008年4月7 日复诊,患者诉食后胀痛缓解,胃纳转佳,大便仍偏溏,感乏力,舌脉同前。因患者服药后胀痛缓解,胃纳转佳,故去消食药麦芽;大便仍偏溏,感乏力,舌脉同前,脾虚湿滞病性缠绵,故守方续进,改仙鹤草30g。常规煎服,1天1剂,14剂。

2008年4月21日三诊,患者诉疼痛已基本消除,胃纳如常人,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有力。因患者湿邪已去大半,脾气渐苏,改香砂六君子丸口服1个月,以善其后。

猜你喜欢

小便脾虚健脾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