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关键词:道德修养团体辅导

龚 鹰

(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浙江 舟山 316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形成,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与创新,引入团体辅导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创建接纳信任的团体氛围,引导和鼓励团体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成员在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中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资源,并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获得内心的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升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成长的目的。[1]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借鉴,利用团体辅导的认同性、互动性、开放性,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通过心理体验、互相讨论、互相影响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团体辅导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省时省力,效率高。团体辅导将有类似心理需求或共同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以团体的方式实施辅导,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更重要的是团体中的成员们有机会听到和自己类似的问题,通过观察他人怎么解决问题,从而受到启发。第二,感染力强,效果明显。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团体咨询技巧,如脑力激荡、角色扮演、集体讨论、游戏活动等,构建一个和谐而活泼的场景,使成员在互动情境下互相支持、集思广义,并在团体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团体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政治问题,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但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凸显的问题看,各种思想道德和政治问题上的偏差及法律意识的淡薄,都可在心理上找到原因。[2]所以,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在教学中借鉴团体辅导方法设计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话、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把团体辅导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其基本做法是在教师精心安排之下,采用游戏、竞赛、自由畅谈等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团体辅导的开放性、互动性与传统的“灌输、说教”等思政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其更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高尚的品德。传统的教学实践重视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强调让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其结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团体辅导不主张学生被动强制地接受社会规范,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积极平等的关注。通过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享、互动,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尤其是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团体辅导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从而了解他人的价值观,不断地内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并切身感受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3]

这种教学模式营造了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关注学生内心需求、肯定学生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学生看来,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求,在互动中对正确的观点产生认同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看,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信息输出的单向性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团体辅导则是教师把教学目标渗透在大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学生在其中彼此启发、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通过充分的互动,了解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接受新的观念,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相应的团体咨询方法,如角色扮演、集体讨论、行为训练等。角色扮演是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角色心理并感悟到角色的期待,从而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集体讨论是通过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行为训练是以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练习和训练,通过经验的内化和认同作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并消除不正确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所以,团体辅导丰富了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各种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来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互融互补,才能在宽松、启发示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达到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解决教学困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和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能够把道德理念、道德规范、法律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进而启迪自己的心智和灵魂,外化为自觉的道德和法律行为。[5]73只有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知行对立或知行脱节的情况。有的学生成才愿望强烈,但缺乏刻苦学习的恒心;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来听课,目的根本不是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学生潜意识里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未来就业,因而存在着一种疏远于当下思想品质的训练和健全人格的煅铸,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发掘去培育自己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5]80导致知行难以统一。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运用团体辅导,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把课堂内外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把课堂内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外的实践,形成了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合力[6],同时使学生在体验、互动中观察、思索、选择和应对自己所面对的一系列人生课题,从而坚定理想、锻炼意志、升华思想。团体辅导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用“两张皮”的问题,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团体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成长团体训练应用于新生适应性教育

对于适应期的大一学生来说,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带来一些适应上的困难,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部分主要围绕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尽快适应人生新阶段。但是,授课对象的庞大使教师无法关注到个别学生,更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适应问题。成长团体训练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成长团体以个人成长发展为目的,强调协助个人完成和适应人生正常的发展阶段。它关注成员的人际交往等成长性的主题,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具体的团体辅导中,可以让新生10人左右组成一个成长团队,首先,通过开展“轻轻松松交朋友”、“自我介绍串串烧”等各种游戏使同学之间相互认识。在这个阶段,同学可以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实现人际交往,达到尽可能多地认识新同学的目的。尤其对于有交往困扰的同学而言,他们可以从中观察和学习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克服自身障碍,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大家讨论起队名、设计队歌并集体展示,通过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作为团队成员的作用,加强对集体的认同感。第三个是分享、交流阶段,这一环节可以让新生以大学新生活为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交换对新环境的想法。在这个互动交流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从其他成员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由此获得安慰和释然感,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能理性地分析问题。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其他成员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有利于改进其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在互动中获得成长、学习。

(二)讨论团体训练应用于“三观”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至三章,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科学的理想和对祖国的强烈历史使命感结合在一起,鼓励他们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树立实现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7]说教式的“三观”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学生,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教学目的。讨论团体训练可以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讨论团体训练是围绕某一共同主题讨论组成团队,由教师对讨论方向进行引导,使其不偏离主题,经过深入探讨达到统一认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自身成长或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突破了大班教学的束缚,也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尤其要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内容时,针对“出国不回国的人爱国否?”“如何看待中国运动员加入外籍打败中国本土运动员?”这些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开放的大背景下,爱国方式的表达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分清形式上的爱国与实质上的爱国,不要成为一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三)角色扮演技术应用于道德修养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五、六三章,主要是对学生道德观、荣辱观教育,通过学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的重点在于探讨实际的道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惑,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公德意识。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法,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困扰,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培养交往能力。比如在这部分内容中设置了“社会公德面面观”小品表演环节,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分组,针对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观察到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进行模拟表演。在一组表演时,分别由下一组同学组担任这一组的评委,以此类推。评委要点评总结同学扮演的角色及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给出成绩。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把一个个发生在公共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用自己的方式搬上了舞台,体现并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力;学生在点评过程中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现实,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公德观,又锻炼了分析判断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案例启发技术应用于法律观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最后几章主要是通过学习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等,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这部分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教学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增强讲解的实效性。比如,在讲授《民法》时,运用“在购买商品时发生质量问题应如何划分责任归属”、“不当得利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等案例,重点阐述公民的民事权利具体内容。在讲授《劳动法》时,运用“在上班时间外出受伤能否认定工伤”案例,讲解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并以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案例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例子,提出问题。教师通过适时地提示,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案例,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团体辅导的方式不是固定的,可以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社会现实的素材,进行灵活设计,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团体辅导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用的团体辅导不是心理治疗,而是通过借鉴心理学团体辅导的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所以,课堂上团体辅导内容的重点不在于心理内容而是在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方面。另外,在具体使用团体辅导技术的同时,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游戏和热闹,而是要引领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内化为意志。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理论,善于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形式,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尊重、热爱学生,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1]陈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5(6):77-78.

[2]王英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成果[N].光明日报,2006-01-04(6).

[3]武成莉,王淑敏,杨稣.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讨[J].理论导刊,2010(2):38-40.

[4]熊丽娜.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0(11):261-262.

[5]朱蕴丽.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对关系[J].党史文苑,2010(1):72-80.

[6]张尚宇.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30-32.

[7]姚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刍议[J].科教文汇,2010(8):21-22.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