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能源关系和安全关系中的希望、挫折和不确定性》研究报告评析

2012-08-15王树春

战略决策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中俄军事

王树春 胡 冰 苏 晓

2011年10月29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第29号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和安全领域的关系:希望、挫折和不确定性》,试图对中俄关系重新作出评估。报告主要从三个层面评估中俄关系,分别是中俄战略关系、军事合作、能源合作层面。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报告研究者认为,中俄双方共同利益包括倡导多极化、国际立场协调、国内主权维护等,而潜在风险在于实用主义、缺乏互信、美国因素三大制约;在军事合作层面,从六个角度质疑了中俄军火贸易的前景,并认为中国通过联合军演的相对收益更多;在能源合作层面,认为中俄能源合作与预期落差巨大,质疑俄罗斯不具备加大合作的能力和意愿。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俄关系属于“实用搭档”,而不可能成为 “共享世界观和更广泛战略利益的伙伴”,中俄关系的两大支柱(军事合作、能源合作)将继续瓦解。

本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较多地引用了中国分析家关于中俄关系的观点。这样一来,本文可能成为俄罗斯国内煽起“中国威胁论”的一种武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该研究的潜在逻辑、逻辑重点和推理过程,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支柱

中俄两国“战略伙伴”的支柱是否仅为能源和安全两个方面?就本研究的整体架构而言,参照了国内部分学者对中俄关系的逻辑层次划分,学界对中俄关系的评价角度颇多,比如把中俄关系分成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包含能源贸易)、军事关系,比如把政治交往、经贸合作和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作为中俄关系的三大支柱,比如把共同反对“三股势力”、能源合作、军火贸易作为中俄关系的三大支柱等等。报告的三个分析层次参考了部分学者的逻辑分类,但在潜在逻辑中未明确中俄关系的重点是在战略层面,未认识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立足于战略层面,而能源合作、军事合作都是在这一出发点的基础上展开的。

在评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时,报告首先讨论了中俄间的共同利益:在双边层面上,中俄间共享漫长的边界线,两国都希望保持边界稳定,造就稳定的周边环境,从而确保国家内部稳定统一;在地区层面上,中俄都面临着“三股势力”的威胁,都不希望外部势力干涉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由两国推动的地区性组织——上合组织(SCO)应运而生,以进一步加强在地区安全稳定、反三股势力方面的合作;在全球层面上,中俄都反对由美国建立的霸权体系,主张推行世界多极化,主张维护国家主权、采取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反对北约东扩,反对西方搞的颜色革命、诺贝尔和平奖政治化以及坚持主权、人权立场,并且都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支持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导条约,并且在联合国进行立场协调。

但是,本研究的研究者在其潜在逻辑中是否认同,这一系列的共同利益就是战略层面的,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涉及到中国国内和西方分析家对什么是“战略利益”的不同的理解。国内分析家认为,战略利益是两国全面、长期、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共同利益,并且在中俄两国《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在中国分析家眼中,以上在报告中所提到的一系列共同利益,的确属于两国战略层面的共同利益,并且可能比西方分析家眼中的军火贸易和石油合作更加重要;而报告的作者在报告的摘要原文中就提到了“中俄关系仍将是基于现实利益考虑的‘实用搭档’”,而不可能成为更深层的‘共享世界观和战略利益的伙伴’”。这就说明,本报告的研究者并不认为,这一系列的共同利益是战略层面的,

那么,在研究者眼中什么才是战略层面的共同利益呢?报告中(由于其问题的性质在于它可能不是研究性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从报告的着重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更看重中俄在能源和安全中是否有共同利益,从其篇幅重点来看,在安全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在传统安全,即军事合作方面。在西方研究国际政治的分析者中,研究两个国家是否有共同的战略层面的利益,暗含了探究两国间是否有军事方面的结盟关系。此报告的深层逻辑是中俄间没有军事同盟关系,所以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而在这一点上,正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创新之处——结伴而不结盟,建立一种灵活的伙伴关系,以达到更大的政治目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分析家总是认为中俄关系不是高级战略层面的,而中俄双方则予以否认的原因。这种西方式的判断逻辑是值得商榷的。中俄关系的重点就在于多层面、多角度战略政治层面的共同利益,而军事合作、能源合作都是其衍生品。

报告原文在评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时分为两个部分。在分析了两国共同利益之后,指出中俄关系中三个潜在的弱点可能会对中俄关系产生威胁,即实用主义、缺乏执政互信和美国因素。报告在谈到实用主义和缺乏政治互信这两方面时占据了相对较长的篇幅,而对美国因素这方面的内容仅略提了一下。在前两方面的内容中提到“两国意识形态一致可以帮助解决外交分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两国有利益分歧时,‘战略伙伴’关系几乎失去其意义。” “中国的学者不回避公开讨论中俄互信的缺失……老一套地提到俄罗斯的大国心态是由于历史上的积怨,……俄罗斯的观察家们也怀疑,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的意图阻碍了两国真正互信的出现。”认为两国由于没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世界观)在遇到涉及各自国家利益或者一方违反另一方的对外原则的时候,双方的关系会疏远,合作很难继续进行。

由于历史上两国在苏共时期的恩怨,产生过冲突,所以中俄之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国际政治中,所谓互信、共享的世界观都是相对的,只有国家利益是绝对的。国与国之间究竟能否建立起互信关系,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即使建立了互信关系,国与国之间究竟是更看重互信关系,还是国家利益,历史经验证明,这是不言而喻的。以历史上美英关系为例,美英两国在文化上同根同源,算是共享世界观的两个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原世界霸权国,英国面临实力下降,而美国实力崛起,将会替代其原有霸主地位的境况。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一定是遵照其在国际政治中实力对比的改变来制定对外政策,而不会首先考虑其是否共享世界观。所以在那段历史里也有美英两国对地区权力的争夺。

笔者认为前两个原因并不是从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的,国际政治本来就是权力的政治,结构因素即美国因素才是两国关系走近或疏远的根本原因。而报告中对于美国因素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充分强调,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中,中俄两国作为地区性大国,“虽然两国都想挑战美国的实力,但是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对两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两国都非常依赖美国实现现代化”。中俄之所以建立非传统意义上的伙伴关系,两国都不愿意谈论结盟问题,并一再表示,发展中俄关系并不针对第三国的深层次原因都是为了灵活应对结构因素带来的压力。当美国对两国都采取打压政策时,中俄两国关系可能进一步走近;当美国向中、俄两国其中一方走近时,两国关系可能会出现相对疏远的可能。

二、中俄关系的基石

即使中俄关系的基石仅是军事合作和能源合作,这份报告的分析逻辑也值得质疑,并不能完全支持其合作在瓦解的结论。

(一)军事合作

研究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基石就是军事合作,其在军政关系(国防部长和军事将领高层会晤形式的军政合作)、军事培训(人事交换培训、军事教育和联合军演)和军事技术(武器、技术和生产方法)的转让三个方面有所发展。由于研究者认为评估军政合作的水平和质量比较困难:虽然可以搜集到有关高层交换互访这一方面的数据,但是它并不能作为两国关系加强的有力证据。按照研究者的逻辑,在研究军事合作方面的时候,着重分析了武器技术转让和军事训练合作两方面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在武器技术转让方面,俄罗斯提供武器技术的能力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意愿在下降;而在军事培训合作方面,研究主要注重的是联合军事演习(重点关注四次和平使命联合军演),和由此提供的军事高层磋商的机会。研究认为相对于武器技术转让,军事培训合作自2005年以来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中俄进行了四次代号为“和平使命”的联合军演,联合军事演习涉及防卫合作、全球及地区安全、军事作战演练和消防演习等方面的内容,为两国提供了高层磋商的机会。几次演习证明,虽然在一些方面中国仍落后于俄罗斯,但是中国从中得到了实战经验,观察了其他国家的军事战术,决策和装备应用,测验了自己在反恐、后勤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在以后可以加以改善,尤其是在2010年的和平使命军事演习中,中国运用了新装备、证明了自己远距离投放大量部队和装备的能力。由此推断中国从联合演习中得到了比俄罗斯更多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军事合作方面的三个标准,军-政关系和军事培训合作两个标准上,中俄都在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而仅有武器技术转让这一个方面是朝着反方向发展的,这样的结果不能支持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呈下降趋势。即使是军政关系衡量标准不好把握(可能存在的数据不能说明中俄关系的好坏),那么剩余的两方面内容得出的结果也不能说明中俄军事合作关系在呈现下降趋势。

在进一步分析军事技术的转让时,报告中写到,“据估计在1999-2010年间,中国进口的90%的常规武器由俄罗斯提供,中国虽然仍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和组件感兴趣,但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就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在俄罗斯有大批量的订单”。研究者认为由于中俄的实力改变,有6个因素影响俄国向中国军事出口的能力和中国寻求从俄进口的意愿:

1.俄罗斯虽然在主要常规武器上仍是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但在技术上已经落后,目前甚至为了自己的军事现代化,俄国开始从以色列和西欧进口武器和先进技术;

2.像乌克兰这样的其他前苏联共和国向中国提供武器对俄国形成竞争;

3.中国对俄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价钱以及交货的不及时感到失望;

4.中国分析家们认为,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高级武器有严格的限制,俄罗斯希望由此来保持对中国的武器技术优势,而俄罗斯出口给印度的则是更加先进的武器,希望利用印度来平衡中国的军事力量;

5.中国复制俄武器技术的能力让俄国担心;

6.在国际武器交易的市场上,中国的武器实力增强,与俄罗斯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仔细分析这六个原因中的后三个原因,由于中国实力发展,导致俄罗斯恐惧在国际市场与中国激烈竞争,为了平衡中国实力,害怕中国复制其技术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武器体系,而出售给印度更加先进的武器和制定严格标准控制其引擎的等级出口给中国。这反而恰恰说明,主动权在俄罗斯的手中,因为中国国内制造引擎的技术有限而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说明中国对俄罗斯的引擎技术还有一定的依赖,不能说明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了上风。

在六个因素中前三个因素说明,在武器转让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武器的依赖在下降,而后三个因素恰恰说明,俄国意识到将与中国形成的竞争趋势,正有可能采取一些主动措施在竞争中保护自己。这六个因素合在一起并不能说明,在军事转让方面中国占据了比俄罗斯更有利的地位,文章中提到,“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仍有可能部分依赖进口一些高级武器系统、配件和技术,尤其是用于远程打击方面的坦克和运输飞机,以及高性能的船上发射的对地导弹。中国不能持续更换他的武器和军事技术供应者。所以俄罗斯仍有机会作为中国购买外国武器的主要供应者,虽然这其中有俄罗斯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满足中国对技术和配件而不是已完成的武器系统的要求的变化。”这倒充分说明,中俄间在武器转让方面还有合作的必要,不能用量的减少直接推出武器技术转让会逐步瓦解。

既然报告在重点分析的武器技术转让和军事培训两个方面都没有提供对于合作瓦解的有力证明,那么报告最后得出军事合作会逐步瓦解的结论预测是值得质疑的。即使研究者在报告中默认为,武器技术转让就是军事合作的主要部分,但笔者对军事合作到底什么是主要方面也是存在质疑的。

(二)能源合作

报告作了如下分析:表面上,中俄在能源合作领域,由于地缘的接近和供需的互补匹配得非常完美。但现实是,能源合作还是相当有限的,2010年中国从俄国进口的石油仅仅占中国当年石油进口总量的6%。中国专家也相当关注中俄在石油合作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比如:

1、价格分歧问题;

2、管道走向问题;

3、市场进入问题;

4、西伯利亚地区的产量下降问题。

在天然气领域,中俄的合作也面临很多障碍:

1、价格分歧问题;

2、管道走向问题;

3、市场进入问题 ;

4、中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

5、中国政府正在拟计划开发储备页岩天然气;

6、中国目前从俄进口的液态天然气数量只占4%。

报告同时也认为,有很多证据显示,煤炭合作方面存在贸易量小、双方铁路轨道规格不同的运输瓶颈。核能合作主要在田湾核电站项目,但存在俄罗斯技术相对老旧、中国决心开发自主技术,以及法国、美国与俄罗斯竞争中国市场的问题。但由此就得出中国能源合作会逐步瓦解的结论,存在一些问题:

三、中俄能源合作问题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主流是石油和天然气,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双方的合作能力与意愿

从合作能力来看,俄罗斯2009年就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第二大煤炭探明储量国,而且中俄超过4000公里的边界线为能源运输提供了各种可能性;2010年中期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1975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 说明中国国际支付能力强大,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从合作意愿来看,俄罗斯2003年发布的《2020年前能源规划》提出,到2020年亚洲要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30%和天然气出口的25%,2009年发布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把亚洲地区石油份额从6%提升到22-25%、天然气份额从0%提升到19-20%,说明俄罗斯方面对开拓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意愿持续强烈;中国实施能源多元化策略,虽然俄罗斯能源占中国市场比例不大,但悲观地认为中俄能源合作将逐步瓦解,这显然忽略了国际局势的变化。

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巴西。由于受西方势力不良影响,安哥拉、伊朗、伊拉克国内局势存在风险。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国家的进口石油基本上通过海上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进入中国,而这三条航线都经过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假设南海局势一旦紧张或出现其他突发事件,除去中国国内生产能力和库存,俄罗斯的稳定能源供应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大力开通中缅石油管道就极好地侧证了这一现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就连缅甸这一中国传统友邦今年也引起了西方势力关注。至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能源潜力有限问题,相信俄罗斯肯定会通过合作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石化工业对其工业产量的传统拟合优度达到80%, 从长远看俄罗斯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而中国雄厚的外汇储备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俄罗斯对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实行零关税就是良好的开端, 可以看出俄罗斯已经在着手解决产量瓶颈问题。所以,不管从能力和意愿看,中俄能源合作都存在良好空间。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些问题只是暂时障碍

从价格分歧、管线走向、市场进入等具体问题来看,现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价格问题,但价格分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各种因素变化的。在价格分歧问题上,中俄在石油、天然气价格问题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中俄能源价格分歧问题和世界上所有贸易伙伴、贸易产品遇到的问题一样,是正常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根据经济周期变化的,以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为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于年中逼近150美元/bbl,而到年末却跌到40美元/bbl。报告既然认为,中俄产生价格分歧的原因是,俄方要求按世界市场价格而中方要求按国内消费承受价格,那么在世界市场价格有起有伏的状况下,双方价格分歧有减小的机会;此外,中俄能源价格分歧也是因为中国国内现实消费水平承受能力不允许运输成本太高,但随着中国国内人均GDP迈过4000美元从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对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中俄能源价格分歧在未来有可能消除。2011年10月普京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访问时谈到了双方价格分歧问题,“价格协商的问题是企业的事,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这一表态就极好地证明了双方政府对待具体问题的态度。

在管线走向问题上,中俄之间由于站的角度不同,确实也存在分歧,但这一分歧同样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中国要求建立单独中俄石油管道,俄方采取的是建立通往远东港口ESPO管道上开通中俄支线管道的做法,引起了中国部分专家的疑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做法也能给中国带来一些好处。根据俄罗斯《关于外资向对国家国防和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公司进行投资之程序的联邦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外商(已经包括有外资参股的俄罗斯法人企业)拥有地质研究、勘探和开采的综合许可证,但在地质研究过程中发现矿区后,确认该矿产资源符合联邦性矿产资源标准,则俄罗斯联邦政府可以决定拒绝将该矿区提供给该外商用于勘探和开采,并且在可能对俄罗斯国防和安全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在根据综合许可证进行地质研究时,俄罗斯联邦政府也可以决定拒绝提供该矿区用于勘探和开采。”鉴于此,ESPO管道的建立,俄罗斯捆绑的市场就不仅仅是中国,也将包括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国家。这将有助于俄罗斯借助更多国际力量开发远东资源,这对分散中国开发风险、保证中俄能源贸易量是有利的。

在市场进入问题上,俄罗斯新版《矿产资源法》确实设置了外资进入门槛,但市场进入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对于某些联邦性矿产资源,参与使用权招标或者拍卖的,必须是依据俄罗斯法律成立的法人,而且俄罗斯政府还有权对有外资参股的俄罗斯法人企业作出参与这类招标或者拍卖的其他限制条件”。对于这个措施,要认识到俄方不只单单针对中国,中国也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方式绕过法律壁垒。虽然库德林预期俄罗斯2011年全年预算赤字为零, 但最初勘探者承担巨额成本却要承担没有开采权的风险,直接制约了投资者热情,长远看可能引起财政赤字问题并导致放松管制。

更为重要的是,武器转让也好,能源合作也罢,除了具有战略意义之外,它们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经济意义。该报告的研究者认为,军事与能源合作瓦解之后,俄罗斯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将下降,更是隐含着深层次的逻辑问题,即经济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好坏。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俄经济合作薄弱,中俄两国发展成为战略伙伴的事实证明,这种潜在的逻辑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作为近年中俄关系研究领域罕见的深入研究,该报告逻辑层次全面、论据数据丰富,值得认真研读。

但笔者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该用动态的、长远的辩证眼光去看待。影响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结构因素,即美国因素。在评价、预测中俄关系时,重点应放在战略层面,特别是在国际、国内政治立场协调方面,地区稳定合作(包括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方面。军事合作和能源合作的前景也并非黯淡,在国际政治局势、国际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环境下,中俄关系的这两方面合作将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即使在这两方面的合作发展都遇到瓶颈的情况下,中俄两国在战略层面上还有广泛的支持两国关系继续发展的共同利益。而中俄的这些共同利益将继续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良好稳定的发展。

[1] Jakobson Holtom,P., Knox,D. and Peng,J. (2011).China’s energy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Russia :Hopes ,frustration , uncertainties[R] . SIPRI Policy Paper 29. Otc.

[2]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pic/20110930083703456.pdf.

3安德鲁.库钦斯主编.沈建译.俄罗斯在崛起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赵欣然.关于俄罗斯对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实行零关税的几点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10,(3).

注释:

① Jakobson,L., Holtom, P., Knox,D. &Peng, J.(2011).China’s energy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Russia :Hopes,frustrations and uncertainties[R], http://books.sipri.org/product_info?c_product_id=431.

②See e.g. Linda Jakobson , Paul Holtom , Dean Knox and Jingchao Peng .China’s Energy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Russia :Hopes , Frustration , Uncertainties [R]. SIPRI Policy Paper 29, Otc, 2011. 4-9.

③Ibid , See Summary Ⅶ.

④See e.g. Linda Jakobson , Paul Holtom , Dean Knox and Jingchao Peng .China’s Energy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Russia :Hopes , Frustration , Uncertainties [R]. SIPRI Policy Paper 29, Otc, 2011,10.

⑤Ibid, see P11.

⑥Ibid, see P11.

⑦ 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pic/20110930083703456.pdf.

⑧安德鲁.库钦斯主编.沈建译.俄罗斯在崛起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40.

⑨赵欣然.关于俄罗斯对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实行零关税的几点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10(3).

⑩俄罗斯.独立报2011年9月1日.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中俄军事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