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械装备保障官兵的体能训练研究

2012-08-15杨玉忠周同喜

军事体育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军械抗疲劳战场

杨玉忠 周同喜 路 迪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3)

军械装备保障官兵是高效能武器系统形成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大量使用军械装备作战平台的现代战争中,特殊的战场环境和任务给军械装备保障官兵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确保及时高效完成使命是军械装备保障官兵训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械装备保障官兵的工作特点

1.1 军械保障官兵超强抗疲劳能力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交战时间缩短到以星期、天、小时乃至分钟计算,所有战场联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信息化装备在关键的时间地点发生故障,都可能对战略全局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装备保障官兵直接担负着武器装备的维护保养、检测调试、故障排除等重要任务,对武器装备保持和恢复技战术性能,形成和发挥作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第4次中东战争的西条半岛战场,开战的第一天,埃军在抗击以军的坦克反冲击中,击毁以军坦克190辆,占以军反冲击坦克的2/3。在14日的坦克会战中,双方共投入坦克600辆,激战两小时,双方共损坏坦克200辆,平均每分钟损坏1.5辆。在戈兰高地战场,以军共出动700辆坦克,每辆坦克至少被打坏过一次。而在叙利亚和以军会战中,虽然叙军突破了以军防御,但由于没有及时、快速地对战损坦克组织抢修,被迫停止进攻而后撤。相反,以军凭借训练有素的军械保障部队,不仅及时修复了本部战损装备,而且还修复了缴获的装备,战时修复率达80%以上,对以军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装备保障人员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持续抗疲劳能力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有力保证。

1.2 保障官兵高度适应能力是武器装备生成战斗力的倍增器

在信息化战场,战场上的重点打击目标正从对方的有生力量转向高技术武器装备系统及其信息指挥网络中枢。而电子元件越密集、制导精度越高、毁伤能力越强的装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最脆弱、最易受到致命打击。这些新特点,导致武器装备毁伤概率倍增,毁伤数量大大超出生产补充速度。同时随着武器效能的不断提高,战场空间急剧扩大,传统的前方、后方的区别趋于淡化甚至不复存在。这就要求装备保障力量抵达的空间范围必须随之拓展,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必须相应提高。保障官兵不仅要具备开展基地化保障的能力,还必须能够对高度机动的联合编队实施有力的适时保障;不仅要具备现场保障能力,还必须能够及时提供远程非接触方式的保障。在这种前后方不分、连续征战、跨时区作战等现象成为现代战争常态的情况下,装备保障官兵必须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才能保证迅速恢复武器装备的作战和技术性能,保证部队战斗力持续再生。

1.3 保障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武器装备全过程参战的有力保证

心理素质不但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恐惧状态中,军人的心智、情感和情绪都可能遭到破坏,进而丧失战斗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大约有100万人患战斗紧张症,其中45万人因精神疾患而退伍,占美军伤病退伍军人的40%。装备保障官兵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承受各种意想不到的压力,坚定沉着,处变不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预定目标。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必须锻造军械装备保障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较强的认知、学习能力;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有良好的人格,并具备勇敢顽强、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等心理素质。

2 信息化战争对军械装备保障官兵的体能要求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陆、海、空、天和电磁、网络、心理等领域的一体化的战争。战争突发性增大,威胁来自多维空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大威力杀伤武器的运用,毁伤破坏程度空前增大;作战样式频繁转换,将大大提高作战激烈性和战争环境的艰苦程度。随着我军机动能力的提高和战场范围的扩大,作战环境的变化也呈现突发性、多变性和快节奏等特点。战场空间范围的空前扩大,作战及生活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加,又很可能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有效保障,也可能要在无法修整、恢复体力的情况下连续作战,而在战争中有可能遭受敌人不间断的立体攻击。尤其是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运用,愈加营造和渲染了战场恐怖、恶劣的氛围。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突然性、迅速性、残酷性和复杂性,使我军装备保障官兵处在更加艰苦、更加危险的战场环境中,这就要求装备保障官兵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疲劳能力、超强的耐力、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 军械装备保障官兵体能训练的对策

3.1 加强抗疲劳能力训练

抗疲劳能力训练可分为心肺系统抗疲劳和肌肉群抗疲劳。心肺系统抗疲劳能力训练主要是有氧能力训练,可以通过长时间跑、负重跑、越野跑、长距离游泳、不计时等速跑等项目进行。肌肉抗疲劳训练可分为肌肉力量的训练和小肌肉群耐力的训练。肌肉力量的训练可采用克服自身重量的训练,如蹲下起立、俯卧撑、单杠的引体向上、双杠的杠端臂屈伸等项目训练;利用现有器材训练,如举杠铃、哑铃、背人深蹲起立等。力量耐力训练可通过限时练习进行,如2 min仰卧起坐、1 min纵跳等。

3.2 加强野战环境下专业体能训练

根据新型装备的需求牵引、保障时效、系统同构、能力提高的保障规律,针对保障过程中的 “人员流、装备流、物资流”的保障节点,有目的地全面发展装备保障官兵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体能素质,为战时在残酷的环境下完成保障任务奠定基础。装备保障官兵的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战时装备形成战斗力,实战通常在野外复杂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组织体能训练时,可将专业体能训练与保障的任务结合起来在野外搞战时模拟训练。如在10 km的距离内,受训官兵要跨越自然障碍物、穿越泥潭、爬山、武装泅渡、匍匐通过低桩网等障碍物后,在指定位置将保障物质送到或将损坏的武器装备恢复技战术水平,这样不仅能在训练中获得各种体能素质,而且还能与实战中的专业技术、军事战术动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保障官兵的心智水平有效发挥,并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加强抗强干扰能力训练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高、精、尖装备的广泛使用,对保障官兵大脑、神经、精神和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封闭维修环境使人反应迟钝、精神压抑、神志恍惚,残酷的、嘈杂的环境使人烦躁、注意力分散、应急能力急剧下降等。保障官兵需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完成保障任务。提高保障官兵适应能力的训练可采取感知觉剥夺训练,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剥夺训练;感知觉体验训练;灵敏性训练;模拟强干扰环境进行睡眠剥夺训练。模拟战争条件下连续作战、夜战、跨时区作战、战时应激等环节,造成机体睡眠机能紊乱与丧失,引发脑疲劳、忧郁、注意及记忆等认知功能降低,反复训练,也能有效提高保障官兵的抗干扰能力。

[1]胡利民.装备训练学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龚传信.装备勤务指挥概论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3]体育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 [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军械抗疲劳战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钢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研究
“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抗疲劳制造”专题序言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抗疲劳镜片的适戴人群
机动部队高原寒区防卫作战军械保障分析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豆丹醇提物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解读国内外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