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文化与当代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嬗变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青年人价值

陈 鑫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文化大革命严苛的政治环境下,青年人的政治思维被禁锢。改革开放后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没有了政治上的阻碍。随着流行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其特性又迎合了年轻人某些心理特点,青年们尘封的思想犹如流行文化的特质一般开始变得多样,政治思想也不例外。

1 流行文化迎合当代青年独特的身心发展

青年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精力最为充沛的时期,是智能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人的智力方面表现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突出、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以上这些青年生理特点是青年心理形成的基础,是产生满足其独特需求的流行文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青年人在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其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突出的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情绪多变。青年期生长发育迅速,身体形态的急剧改变使得青年的自我概念迅速发展。青年人的独立意识增强,展现出较为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维上的批判性。伴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增多,青年人的理智感日渐丰富,对合乎客观规律的思维活动以及所导致的正确思想,产生肯定的情感。青年时期对道德的认识也不断提高,逐步掌握了道德评价的正确标准,形成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习惯。流行文化的形成满足了青年特殊的内在需求。

其中,最根本和核心的是价值观念社会化。在形形色色的流行文化现象中,有一部分是青年自身反映时代特点的自我表现与行为模式的集中反映。因为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社会心理中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与自我定位的模糊。这种困惑主要是源于转型期规范、标准在一些方面的缺失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流行文化体系适应了当代青年的一些明显的身心特点,同时又影响青年人身心的发展。

2 当代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嬗变

政治价值一般指的是能满足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需要的价值,一定社会成员在面对各种政治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基本价值倾向就是政治价值取向。在某种文化影响下,一定社会成员在总体上都存在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它直接决定并支配着主体的政治价值选择。在流行文化盛行的当今社会,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流行文化可以看作被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喜欢的文化。从现实状况来看,流行文化首先在青年中找到了立足点。青年比较多的关注媒体信息、容易接受媒体宣传的新事物。许多商家会根据青年的喜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东西。这就显示出流行文化具有市场性。提及流行文化,有学者认为其与主流文化有着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但是必须看到主流文化中所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被青年人所接受,例如在奋斗进取、环境保护等方面二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这说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一致性。同时,由于流行文化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吸收、借鉴良莠不分,导致当今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复杂。

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变化与政治环境改变关系密切。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广大青年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但是这种参与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对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取向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批判,以及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等,对于建国初期在整个思想文化界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文化观念,帮助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文化批判运动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政治色彩。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用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思想学术问题具有片面性。当时中央在文化形态的转换上操之过急,整个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出现了失误。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①1956年针对出现的问题,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在全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在文艺界引起的巨大反响和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这种良好的气象没多久就在扩大的反右斗争中被断送。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毛泽东感到思想文化界的情况似乎离他的要求相去甚远。于是,政治上,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口号。以江青、康生为代表的一股势力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兴风作浪。随着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刊发,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随后,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纲领。十年“文化大革命”禁锢了中国青年的思想,其政治价值取向也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异常的一致。在整个社会思想扭曲的影响下,政治要求超越了其他方面,青年人变成只具有阶级斗争工具价值的政治性动物。“文革”结束后最初的一两年里,放宽了一些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平反了一批作家和作品。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策还没有被全面加以否定,加之“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②的提出,使得大众的思想依然笼罩在阴云之中。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真理大讨论。此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推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并且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系列调整,导致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变迁。改革之前社会管理是封闭性的,政治影响着工作、人才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政策逐步放宽,求学机会日益增多,社会管理变得越来越宽松与开放。社会存在决定青年的意识,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日益宽松的社会环境,使青年开始自主地考虑问题,摆脱了单纯政治因素的干扰。他们尝试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竞争,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主导理念是政治决定一切。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对于文艺工作的调整也显得十分必要。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关于建议撤销一九六六年二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认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③党的十三大强调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则标志着新的思想解放的到来。1992年以后,中国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的深入再一次发生了改变。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在保障学术、文化交流等自由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氛围的不断活跃,使得流行文化迅速在青年人中传播。多样的流行文化让年轻人感到新奇、兴奋,他们更加希望能够享受生活,政治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到了新世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国家在政治上营造的较宽松的氛围以及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使得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3 流行文化对当代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

(1)有利于青年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中国青年的思想僵化、个性也受到了束缚,变得麻木呆板。改革开放后,青年大胆地追逐流行文化,不仅提高了精神境界,丰富了闲暇生活,更张扬了个性、活跃了思维。他们对媒体追捧的权威持有自己的看法、不完全认同家长的话、喜爱新颖的行为方式。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他们身上焕发光彩。流行文化有助于青年人个性的解放和民主意识的加强,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对于政治问题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没有了文革时期严苛的政治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市场化紧密相关的流行文化倍受青年喜爱。自由开放的流行文化让当代青年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人的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I’m special”成为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年人的价值观念中,自由独立是其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辈的生活理念,喜欢极限运动、流行音乐和酷酷的言行举止。当代青年这种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为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导致青年对社会主导政治价值的消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相对封闭的价值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文化带来的不止是开阔的眼界还有大量的外来价值观念。这些外来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容易导致青年人对社会主导价值产生消解。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资本主义国家更容易推行他们的文化渗透和“西化”政策。流行文化因其广泛的来源,较强的包容性,常常被不良文化所利用,成为其在中国社会传播的保护伞。中国社会提倡的无私奉献、谦虚谨慎、见义勇为等传统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近年来不断地被不健康的流行文化所功利化。加之,流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化的消费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享乐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社会的主导政治价值应该是让人有社会责任感。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发展政治文化。如果不能积极引导流行文化的发展,就会让其被外来的不良文化所影响,加上本身的不足,容易使喜爱流行文化的青年人产生对社会主导政治价值的消解。

(3)导致青年对基本政治价值判断产生困惑

流行文化由于自身的缺点,难于把不良文化过滤出去。其纷杂的内容容易使心理上不成熟的青年人对基本的政治价值判断产生困惑。随着青年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独立的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社会阅历也不够,容易被不良流行文化所误导,不能理性的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往往在政治价值判断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些不良价值观中负面的影响已经出现在中国青年中间。目前,流行文化中的政治价值取向比较复杂。部分媒体所谓的政治价值取向,有时候就是为了迎合民众一时的情绪需要,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准。青年人极易产生错误的解读,影响其做出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M].人民出版社,1983.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5]郭海燕,田小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注释:

①人民日报[N].载新华社电讯,1985-9-5.

②学好文件抓好纲[N].人民日报,1977-2-7.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人民出版社,1983:182.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青年人价值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