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原则的探析
2012-08-15吴惠玲
吴惠玲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直观性原则的探析
吴惠玲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直观教学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和重要,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直观性;原则;教学
1 直观性原则的历史考察
1.1 荀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抽象说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也有类似直观原则所要求的方法和思想。中国古代一些蒙养教材就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廖”,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但是,明确地把直观性作为教学原则,主要是由于近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由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改革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 夸美纽斯
在西方教育史上,一些教育思想家或教育家如伊拉斯谟、莫尔、康帕内拉、拉伯雷等人曾经谈到过直观性原则,但那只是在经验上运用直观,并未给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夸美纽斯第一次以法兰西·培根的感觉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作了论证。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先于认识,认识是存在的反映,直观性的教学可以保证教学来得容易、迅速、彻底。他认为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觉得来的知识,才是确切的知识;从书本上和教师的讲解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不是真实的知识。
1.3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也十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但他不同于夸美纽斯,他还强调必须把直观得到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概念,而且认为应该把直观教学作为感官训练的手段。他创造的算术教学的直观教具——算术箱,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过程中,裴斯泰洛齐“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教学原则,即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即直观性原则。
1.4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教育指南》一书中论述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直观性原则。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第斯多惠还认为直观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不仅象夸美纽斯那样重视运用实物、模型、图画进行教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
1.5 乌申斯基
直观性原则在乌申基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直观教学,并不是以抽象的观念和文字为基础,而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他把直观性看成保证学生获得牢固而有充分价值的知识的条件之一。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乌申斯基制订了在小学实现直观性原则的教学法。同时,他正确地预告要避免过份地迷恋于直观性,指出在教学中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必要性。
1.6 凯洛夫
凯洛夫的《教育学》认为,教学原则中首先提出的第一条应该是直观性原则,他认为直观原则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上,对那些缺乏直接观察所获得的丰富形象的低年级学生,“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在应用直观教学原则时,可以“常常应用过去的经验积累起来的那些形象,”也要经常采用 “简明的描绘”的间接的直观教学法。
1.7 赞科夫
赞科夫也认为直观是有重大意义的,他主张让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现象。但是,赞科夫认为,直观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条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普遍应用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绝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进行直观教学。
2 直观性原则的新发展和应用
2.1 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
如今,直观性原则除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外,也对高等院校、高职学校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许多学科中都用到直观性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如何对待直观性原则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像中小学教育那样,大量使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消化有些抽象知识。其实不然。到了大学阶段,抽象成分形成主导趋势,但具体成分依然大量存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依然面临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客观地决定了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直观性原则,除了解决上述关于学生学习特点认识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该着眼于:
第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有赖于直观手段为之扫清障碍。第二,教材编写粗疏之弊端,有赖于直观手段给予弥补。第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科学内容,有赖于直观手段的帮助。
2.2 “缄默知识”理论对直观性原则的新的理解
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著名的“缄默知识”理论。“缄默知识”就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的“前语言知识”、“不清晰的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系统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不相联系的知识,如果这两类知识没有统一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要么学生通常理解不深,很快就会忘记,要么就是不能学以致用。因为直接经验(缄默知识)和间接经验(系统知识)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因此,我们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理解除了要借助于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直接经验以外,还必须将“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总之,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传统的直观性原则进行反思,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直观性原则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得我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应用直观性原则,如何更好地利用缄默知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3 直观性原则发展的现代启示
书本知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讲授课本知识就是许多认识过程的总和,显然,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形象到抽象,从实证到思维,具体直观地被感知,是首要的。对于幼儿班、小学生以、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直观性”是极端重要的。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传统的直观性原则还是有严重的缺点,夸大了直观的作用,误认为它是一切教学的基础。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夸美纽斯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述直观性原则的功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百多年来,经过教育家们的研究、修改、补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直观性原则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可以超越客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或超客观世界,为教学过程打开了新的境界,使教学的高难度,高速度成为可望又可及的事。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梦麟,向世强.直观教学法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3]于光远,王文琴.试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J].河西学院学报,2003(06).
[4]陈丽春,陈凤梅.缄默知识理论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新理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5(07).
[5]宋祖茂.论直观性原则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03).
吴惠玲,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