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长勇:优秀的心血管急症急救专家

2012-08-15韩仕超

团结 2012年6期
关键词:总支市南区民革

◎文/石 硕 韩仕超

(石硕,民革青岛市委会宣传联络处处长;韩仕超,民革青岛市委会宣传联络处副主任科员/责编 金绮寅)

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里,有一个科室长年处于忙碌状态,那就是被誉为 “抢救生命前沿”的急诊科。民革党员周长勇已经在这样忙碌的急诊部门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身为急诊科主任的他成功抢救无数患者,多次获得医院重大抢救奖。

造诣深厚的医疗专家

熟悉周长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心内科医生。他与心血管病学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一年,周长勇考入医学院校,实习时即对心血管病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老师送给他一本厚厚的 《实用心电图学》,从此他走进了心血管病学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风险的领域。1992年,他考入青岛医学院攻读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朱震教授,是朱教授的关门弟子。经过名师指点传授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周长勇在心血管病诊治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他在42岁时 (已晋升正高职称)又到山东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心血管急、危重症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急性心肌梗死。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医学可以在梗死早期用溶栓药物或介入治疗的方法将堵塞的冠状动脉开通,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残率。周长勇以此为重点,借助于医院搭建的先进的心血管急症救治平台,带领全科同志积极开展急性心梗的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24小时待命,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许多危重病人。一次,一位49岁的男性病人紧急转来青医附院。病人因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导致伴心原性休克,生命垂危。周长勇与同事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此案例也获得了当年医院重大抢救奖。还有一次,一位74岁急性心肌梗死的老人,送至医院后已经没有了心跳,家属及其他医护人员都已准备放弃抢救了,但周长勇坚持继续进行人工心脏起搏,并立即植入支架。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和意识,病人家属及同事对他 “起死回生”的医术大加称赞。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周长勇时刻不忘加强专业学习和难题攻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任主编、副主编著书各一部、参编多部,还荣获过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他还参加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全球协作课题《全球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调查》、《中国第二项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并多次受邀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学术会议。

凭借着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作出的成绩,2006年,周长勇被聘为卫生部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特聘讲师”;2008年,获青岛市奥帆赛医疗保障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评青医附院 “十佳医生”称号。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数百所三级甲等医院中遴选51家国内著名医院参加 “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研究,由于周长勇所带领的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的出色工作,促成了青医附院当选为成员单位。如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性心梗的治疗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中有着较高的声誉。

仁心仁德的病患之友

众所周知,心血管急症往往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医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急救才能挽救患者。作为一名主要从事心血管急救的急诊专家,周长勇每天的24小时是不属于自己的。他要随时听从病人召唤:上班时经常忙得连喝口水都顾不上;下班回家了,心还在医院牵挂着抢救的病人。这份牵挂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节假日在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只要是抢救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候半夜医院打来电话,他怕影响家人休息,就躲到卫生间里接电话,然后悄悄地离家去医院。正是因为心系患者,周长勇把时间献给了医院、献给了病人,把众多的急危重症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唯独没有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他的孩子见到父亲的工作如此辛苦,发誓 “决不学医”。工作如此忙碌,但周长勇毫无怨言,反而从挽救病人的生命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在治疗中,周长勇以一颗医者的仁心,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对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不仅帮助其尽量减免医药费用,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病人。曾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危重病人,因家庭困难难以支付治疗费用,周长勇不仅说服医院减免治疗费用,还多次组织全院专家会诊,实施精心诊疗。当病人由于病情过重去世、家属因为经济困难连处理后事的费用都没有时,又是周长勇带头,组织全科医务人员捐款5000元,为病人家属雪中送炭。他不仅关注病人的身体健康,还从感情上给予关怀支持。对一些因病情严重失去信心的病人和家属,他主动安慰、耐心开导,让病人和家属重拾信心和勇气。很多病人出院的时候,已经与他成为好朋友。多年来,他收到许许多多病人和家属送来的表扬信和锦旗,有的农村患者甚至在出院后,又提着地瓜干等土特产,长途跋涉、辗转倒车来到医院,只为向他说一声 “谢谢”。

医者仁心,周长勇不仅把一颗仁心放在病患身上,还时刻不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惠及基层群众。多年工作的实践使周长勇意识到:对心血管疾病来说,预防和救治同样重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他克服工作时间紧张的困难,参加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他多次走入社区、深入基层,传授预防和急救医学知识。2010年,他应邀参加了青岛市电视台的专题专访,围绕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市民的防病意识。他还参加了赴贵州等地的义诊工作,获得了当地医院和群众的好评。

履职尽责的民革党员

在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同时,周长勇还是一名出色的民革党员。1997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民革党员,先后担任了民革市南区第二支部副主委、市南四支部主委等职;2011年底,在新一届民革市委的选举中,他又当选为民革市委常委。长期从事基层组织工作的他,对如何调动本支部党员的积极性有着独到见解:“每个民革基层组织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着民革的形象,支部的活力直接影响着民革的活力。”他所在的市南四支部,共有20多名民革党员,主要是医疗、法律方面的专家。他根据支部特点,提出“立足本职、合作发展、服务大局”的支部建设口号,确立把市南四支部建设成为名牌支部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他注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支部成员的积极性,每年平均开展支部全体党员学习、参观等活动6次,召开支委会议4次,并积极发动支部党员参加各类义务医疗、法律咨询活动。在他的带动下,市南四支部党员认真履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支部多项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支部多名党员相继被评为民革市级或省级优秀党员,支部本身也荣获民革山东省委会 “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2年,周长勇当选为民革青岛市市南总支主委。担任总支主委之后,他又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基层支部的活动如何能够适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党员广泛参与?结合市南总支医务和法律工作者众多的实际情况,周长勇与市南区的其他基层组织负责人,通过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在对台工作、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他发动总支党员积极建言献策。在民革青岛市委组织的 “我为科学发展献计策”活动中,市南总支以绝对领先的优势位居献策信息榜首,有多位民革党员获得 “优秀信息员”称号。他号召总支党员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百姓,仅一年时间,市南总支就开展义诊、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多次,服务居民500余人次。他提出了 “发动基层党员开展对台民间交流”的思路,有两名总支党员参加了市委会 “孙中山文化交流赴台参访团”,还有多位党员通过妈祖文化交流等渠道,参与到对台联谊活动中去。这些活动,增强了市南区民革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焕发出了组织的蓬勃朝气。

在积极做好基层工作的同时,周长勇时刻不忘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作为 “市南区政协医药卫生专家顾问团”团长,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组织顾问团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并协助市南区法院进行医疗纠纷案件的调解,为青岛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2年,周长勇成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其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 《关于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案》,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民政局已经联合卫生局多次与他进行沟通、着手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青岛市养老事业的发展由此得到进一步推进。由于表现突出,他已经连续两届任青岛市市南区政协常委,连续4年被评为市南区政协 “先进个人”。2011年底,周长勇被山东省委统战部和省人力资源厅授予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德技双馨堪称医界楷模,履职尽责亦为民革典范。我们相信:凭着一颗医者的仁心,和一名民革党员的赤子之心,周长勇必将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总支市南区民革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组织力的维度构成与提升策略研究
党总支在教师队伍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性研究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抓好凝聚力工程,提升履职水平
姥姥的路
杯中的猫
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剪影